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岩浔宫二千年考

    岩浔宫二千年考

      ——兼与厦门大学王荣国教授商榷

      □黄文煌

    4.jpg

      莆田涵江岩浔宫主殿---刘秀兰摄

    3.jpg

      祭祀

    2.jpg

      皇安前社

    5.jpg

      文魁匾

    1.jpg

      岩浔宫持戒锡福现场

    6.jpg

    岩浔塔

     1.jpg 

      皇安祖社—黄天瑞教授供稿

      引子

      儒释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三大基石,儒释道文化交融,演绎了几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这座庙宇座落在海拔60米的兴化湾东面。是福州黄巷迁居莆田黄巷始祖岸公的首经和必经之地。庙宇与黄巷近在咫尺,在黄巷的东南半岛上。史海拾贝,我们从这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宮庙,窥探这个历史中活生生的一系列人物和事件。岩浔宮见证道教的“汉祖天师”张道陵出自吴越之地的大儒在闽地的行踪。见证八姓入闽之后聚族而居、家族群体发展和族群文化【17】。它见证了道教文化这个时期在莆田诞生了福州“古山真君”黄革和后来的妈祖林默娘。见证了南传佛教曹洞宗创始人本寂和尚和闽王赐封的国欢寺、囊山寺创始人妙应和尚俩兄弟在此地成长并进入佛门【11】。记载了黄巢起义尊儒尊贤“灭炬而过”。这座宮庙蕴藏二千年莆阳文化,包括唐、宋、明各朝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活动的轨迹。

      莆田涵江鳌山村有一座道教祖庙,在汉唐时代称张氏别祠、赵真人祠,宋皇帝数次赐封为昭灵庙。当地人千年来一直都亲切称“岩浔宫”或谐音“雁阵宫”。 每一个名称都有它的故事,它的厚重的历史。它在莆田全境、台湾、新加坡、东南亚都有一定影响,各地有分灵祠庙。

      岩浔宫在沈海高速公路莆田段的涵江出站口。二千年历尽沧桑,却是巍峨壮丽、金碧辉煌。岩浔宫主祀道教天师张道陵和弟子赵升,以灵验著称。邑人侨居,都要从这里分灵,保佑平安。明嘉靖41年(1562)倭寇经由这里进出【2】,攻陷兴化府长达二个多月,杀人2万多,“民房官署、祠宇寺观焚毁殆尽”。唯这个岩浔宫,倭寇不敢闯入。重建的七级明朝岩浔高塔就在高速路边岩浔山上,宏伟壮观,格外引人注目。过往车辆行驶在兴化湾宽广美丽的海滨,抵近高塔,逐渐减速观赏:山、海、庙、塔、古迹、古民居。这是莆田二十四景的“雁阵归舟”。 “雁阵”说的是莆田历史第二个状元黄公度,“归舟”说的是汉天师张道陵和弟子赵升【19】。

      一 、 中国二千年历史在这里发生的人和事

      (一)宋朝对岩浔宫道教天师张道陵、赵升与铁舟的记叙

      岩浔宫是莆田最早的道教庙观。宋丞相梁克家说:古老相传,昔日张天师经常乘铁舟来到这里。而古老相传在莆田更早的,是西汉时期的仙游九鲤湖何氏九仙炼丹。

      张天师相关记载有:张道陵,字辅汉。沛国丰(江苏省丰县)人,东汉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于吴地天目山。其为创汉功臣张良(字子房)之八世孙,史书又称其名为张陵。古籍中描绘其形像为:庞眉文额,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伏犀贯顶,垂手过膝,使人望之肃然起敬!他生性好学,天文地理,河洛图纬,皆极其妙;诸子百家,三坟五典,所览无遗。先为往来吴越之地的一人大儒,从其学者有千余之众。张道陵为该教第一代天师,故教徒尊称“汉祖天师”。人们又称其教为“天师道”。张道陵有弟子王长、赵升随其习黄老之道,助炼龙虎大丹【3】。张氏别祠、赵升祠即是于他们得道后,乘铁舟(铁船)经常在这里活动而建立的。根据张道陵生卒年月,张道陵白日飞升在公元 156年。

      《宋会要》是记载宋朝官方典籍制度的档案史籍,记载:张天师祠一在莆田县岩浔山、江口奥,为汉天师张氏别祠,祀保僖真人。绍兴三十年加封妙应二字。庙中宁海镇顺济神女庙灵慧夫人【1】。----我们看到这里称岩浔宫是“汉天师张氏别祠”。

      《宋元方志丛刊-仙溪志》载:昭灵显佑真君行祠在县南五里,正庙在莆田江上烽火墩。按郡志昭灵庙始福州福清张真人祠,熙寍十年以旱祷、致雨、弭兵、护饷有功,封保禧真人,有功在民,无德不报。绍兴三年赐昭灵庙额,寻加封妙应普佑灵济。---我们看到这里称岩浔宫是“张真人祠” 【1】。

      宋丞相梁克家《三山志》记载:“古老相传,昔张天师乘铁舟抵浮山(海旁古舟痕犹存)。熙宁十年封保禧真人。绍兴八年,赐额昭灵。三十年加封妙应乾道三年又加封普祐” 【1】。 ---这里称真人是“张天师”。都是同一个人。

      福清旧县志有转载: 赵升祠,“江口、岩浔均有祠”。“而群人亦立庙于此”。 “昭灵庙,天僖元年邑人高赟率众立庙” 【1】。 ---这里称真人是赵升“赵升祠”。

      宋李俊甫《莆阳比事》则记载:赵真人师张道陵,甞乘铁舸至莆田江口,今舟痕犹存于石。因立祠。按:赵本学于张,流俗相传呼为张赵,旧志云张真人,误。【1】——这里称是赵升“赵真人”。

      古人对宋《莆阳比事》的史料价值评价极高,如清《四库全书总目》评其“属辞有法、纪事核真,可与《汝南先贤传》、《襄阳耆旧志》并传也”。清林清标(妈祖林家后人)《敕封天后志》多引用《莆阳比事》,该书是明朝名人林尧俞、林兰友、黄起有、林嵋和林麟昌写的序文。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祠庙-福清记载:昭灵庙…? 绍兴八年,赐今额,三十年加封妙应。乾道二年又加督佑,绍熙元年加封灵济。按《莆阳比事》:真人,姓赵名升,师事张道陵,流俗相传遂以为张道陵,误矣。【1】——这里引用的还是李俊甫的《莆阳比事》。

      各版史志共同点是:“古老相传。乘铁舸至莆田江口,今舟痕犹存于石。因立祠。熙寍十年封保禧真人,绍兴三年(又有称绍兴八年)赐昭灵庙额,寻加封妙应普佑灵济”。庙中“配殿奉祀宁海镇顺济神女庙灵慧夫人”。

      不同的是真人姓张还是姓赵。是张道陵本人,还是弟子赵升?是宋朝才有还是宋以前就有了?莆田口音张赵也是混肴不清。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宋朝人讲“古老相传”。写《仙溪志》的赵与泌是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出任仙游的知县,仙游是以道教和西汉汉武帝(前156-前87)时期何氏九仙的九鲤湖名闻天下的。他们炼丹济世,普渡众生,丹成跨鲤升天成仙,有“天下第一蓬莱”之称。同是莆田人,他对莆田的道教天师的表述,是有权威的。

      而写《三山志》的梁克家,更是权威。《古代人物大全》介绍:梁克家(1128-1187),泉州人,绍兴三十年状元。他的主要成就是编著福建地理志。与朱熹交好。乾道五年(1170)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乾道八年(1173)拜右相兼枢密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淳熙八年(1181)起知福州,在镇有治绩。第二年再拜右丞相,封仪国公。他声名显赫:出身状元,端明殿学士,军事最高长官,右丞相,泉州人。莆田置兴化府前,还隶属泉州。他还是这福州当地知府,是地理专家。因而他说的是张道陵本人,应该更具权威。而且他说的“古老相传”,笔者认为也不能说只是宋以前二三百年的事。况且,这昭灵庙是北南两宋多位皇帝封赐,自己端明殿学士,不易出错。这里又是前不久出了跟自己一样的另一位状元的地方;这里出来的陈俊卿、龚茂良先后出任宰相,是自己的同朝同僚。怎么说也不能是错在他的身上。

      但是不管二者是谁,“他”都是东汉人---张道陵或赵升,白日飞升成仙也在公元 156年。立祠,该在因此不久的时间之后——这个时间点,与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何氏九仙九鲤湖炼丹相呼应。

      唐朝在公元628年建造的福建最大的古代道教建筑莆田天庆观三清殿。 宋李俊甫在《莆阳比事》中说的“天庆观三殿宏丽,甲于八郡”。那么, 天庆观三殿是怎样的背景?是孤立存在的吗?我们发现,早于天庆观的道场是九鲤湖和张道陵行祠岩浔宫。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跃起在东方海面上的岩浔宫,是莆田地界上道教文化很有分量的道场。我们后面将会考证到,同在一起受祭祀的陈应功、妈祖、张公等人,都是当地真人真事经口口相传,很快就流传于世,然后很快得到朝廷重视予以册封的。然而,在这座庙宇册封绝非偶然,有资格并多次得到册封,一定有不同寻常的背景。

      《宋元方志丛刊-仙溪志》载:昭灵显佑真君行祠在县南五里,正庙在莆田江上烽火墩。行祠、正庙该是怎样的指向?

      莆人清道光九年(1829)进士林扬祖,是清二品大员,官累至陕甘总督。为莆田当时最高的官员。他写的《莆田县志稿》【4】有岩浔山”唐宋时藉以障东方之缺“,这个具有高度风水描述的”藉“,就应该有”物“,该有庙宇。”唐“字和这句话说明,岩浔宫就是唐代以前就有的庙宇。

      若确认”正庙岩浔山“了,”真君行祠“又是在哪里?王荣国老师认为正庙在福清昭灵庙。

      盖三清殿之前,当地应该有一定的道教基础。岩浔宫该是天庆观三清殿之前就有了。岩浔宫是汉唐时期就有的庙宇历史。

      上述提到关于铁舸,岩浔宫有记载。岩浔宫正堂两旁一幅对联是:” 渤海漾清波足踏铁舟千古留异迹,庐山传道脉匡扶宋室万年颂功勋“。它确认、印证了真人(三殿真君)甞乘铁舸在这里活动的历史传说。记载了这里与匡扶赵宋皇室的千年传颂。

      我们认为:岩浔宫仙人最早在汉唐时期是道教在莆田的民间信仰和传说,有道场庙宇。这些道场庙宇和美丽的风景,影响到莆田黄巷的创始人桂州刺史黄岸,他从福州黄巷搬到这里,建立莆田黄巷。由于黄巷、岩浔宫近在咫尺,居住在这里的孙子(黄谣第四子)黄革受到影响,并成长为后来翁承赞效仿炼丹的“古山真君“【11】。不仅如此,黄革的两个侄儿,创立囊山寺、国欢寺的妙应和佛教曹洞宗创始人本寂,在本地成长并双双步入佛门,也是与这座岩浔宫有一定的影响。

      宋朝廷最早承认并封真君张道陵赵升的是宋神宗熙寍十年(1077),封保僖真人。岩浔宫即由行祠成为真人祠。岩浔宫进入鼎盛时期是宋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高宗五个皇朝,我们将会在后面,分析到千丝万缕的联系。

      《宋元方志丛刊-仙溪志》写的“正庙在莆田江上烽火墩”。“ 烽火墩”即莆田县志记载的唐朝至清朝代代不变沿袭千年的兵寨—岩浔寨。村里老人还确认,寨里有古水井。这里的水来源于囊山余脉,水量丰富而且水位很高。

      关于张道陵、赵升铁舸,真是巧了,岩浔这里不仅有铁砂原料还有炼铁作坊。还真是古代炼铁的地方。岩浔靠海,这里有史以来就有铁场中社、铁场祖社和铁场东社自然村。<涵江区志>载,宋绍熙(1190-1194)年间,望江里铁灶、金墩一带村民,“舟载陆运”滨海铁砂炼铁。又载,1986年福建省普查文物,在铁灶村发现“古铁灶遗址”。说明 古代 这里先民已经开始炼铁,建有炼铁作坊【5-P70】。至于福建掌握炼铁技术,福州鼓楼冶山北麓的欧冶池铸剑更是春秋越王时期的,在东汉前还要早几百年。古代福建炼铁铸造技术早就天下闻名。

      据此,我们认为:张道陵、赵升铁舸(舟、船)的记载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古人制造铁船技术的历史,应该前推几百年。

      (二)岩浔宫陪伴真君册封的菩萨,是历史上皇室封赐、民间神化的真有其人

      宋朝廷接续在这座庙里册封的,有一批人。主要是忠佑侯陈应功、黄公二使、妈祖、张公圣君等。

      列在真君右边的是忠佑侯陈应功,涵江人。因劝莆人陈洪进纳土归宋和战功,受封”平闽将军“。史志记载【6-P10】,北宋初期太平兴国三年(978)莆田游洋林居裔起义,聚众数万人抗宋,陈应功率兵自任先锋,在平叛中阵亡。他因兼有科技发明,首创晒盐法,故又封盐神。晒盐场就在邻村东埕、哆头,盐场长达千年。由于地方上起义战乱特别是南宋末期抗击外来入侵的原因,持续受封时间比较长。朝廷在纳土归宋时封“平闽将军”,1252年赐匾“灵显庙”,1257年加封“孚善侯”,1266年加封广利侯,1272年加封嘉泽侯,1276年再加封忠佑侯——那都是到了文天祥和莆田状元宰相陈文龙、莆田副相黄镛兵败最后一搏的时刻---激励为国立功。涵江人陈应功978年的战功给宋朝廷留下特别强烈的印象。“熙寍十年以旱祷、致雨、弭兵、护饷有功,封保禧真人”,这里的“弭兵”,笔者认为就是指他。

      岩浔宫正堂上匾额两旁对联的:“庐山传道脉匡扶宋室万年颂功勋”。指的就是这个。朝廷的稳定需要褒奖为国捐躯的将士和功臣。这个历史还被编成杨文广平闽,得到学道高人的帮助,破了莆田飞鹅洞妖众的故事,传诵了千年【7】。

      列在正堂左边的是黄公二使,河南人,也是忠于朝廷,在战场上捐躯的宋朝将领。对联写着地名什么溪,却无人考证出来。是朝廷对平定地方叛乱的将领给予的封赐。

      主殿侧面奉祀监雷御史张公圣君,俗称张公,也称五雷法主、荡魔将军、张圣公、法主公等。据史志记载,淳熙癸巳年,漳州大旱,张圣君刻行法文祈雨,顿时大雨倾盆;淳熙戊戌年,尤溪瘟疫流行,张圣君寻找草药救病民……他每云游一地,都宣扬”恶有恶报、善有善果“的道理。是为福建省福州莆仙一带民众所笃信的神明【8】。

      《宋会要》记载的“庙中宁海镇顺济神女庙灵慧夫人”,奉祀在岩浔宫配殿。顺济神女即同属道教的妈祖,妈祖确有其人,莆田九牧林的后代,原名林默。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最早封顺济夫人,与朝廷封昭灵庙在同一时期。历史上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绍兴二十年正月(1150),状元黄公度应邑人林富之邀参加重建竣工的涵江圣墩顺济庙庆典仪式,他为妈祖林默娘题写了《题顺济庙》诗一首:枯木肇灵沧海东,参差宫殿崒晴空。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效国功。万户牲醪无水旱,四时歌舞走儿童。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危樯一信风。

      《题顺济庙》是全世界赞颂妈祖的第一首诗歌;也是现存最早的歌颂妈祖的诗作。这个时期的邑人林富,莆田县志记载“邑人林富以家财,募义兵300人,自备粮械,由海运北上抗金(隶韩世忠麾下)”【6-P11】】。黄公度祖先黄岸(674-756)与林默的祖先九牧林林披(733-802)是忘年之交,史载黄公度入莆的祖先任桂州刺史的黄岸去世的悼词(行状)是林披作的【10】。林黄两个家族在道教上都有建树。

      妈祖自1123年朝廷封顺济夫人到赐封天妃的1278年,宋朝先后加封13次,不仅体现了宋时期道教的兴盛地位、两宋对道教的尊崇,也体现了福建、特别是莆田士子在朝廷有一定的影响力。

      岩浔宫陈应功、黄公二使、妈祖、张公圣君等人,是历史上皇室封赐和民间神化的真有其人。对张天师铁舟,我们认为,古人同样是这种认识。

      二、岩浔宫每一处古迹都折射出不同凡响的历史和地位

      岩浔宫的历史地位主要在宋朝和明朝。特别是宋朝。

      岩浔宫殿梁上挂着《忠耿耿》有所指向,岩浔宫下属7个祠社,头境村挂着“皇安祖社” 匾额和尾境村挂的“皇安前社” 匾额,明显的是人们对皇室效忠,就是对宋朝皇室的效忠。它有历史的渊源。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全国会考,进士总数293人,兴化举子15人榜上有名。其中,黄公度为进士第一,陈俊卿为第二;73岁的林邓为年纪最大的进士,18岁的龚茂良为年纪最小的进士,时称“一榜四异。”。地处偏僻地带的福建路兴化军竟然魁、亚联登,四异同科,轰动京城。这科由于宋高宗没有举行殿试,省元黄公度被赐为状元及第,陈俊卿为榜眼。当时莆人有语曰:“枌榆未三里,魁亚占双标。”发榜后,光禄寺摆宴,高宗亲临祝贺,对兴化人才辈出很感兴趣,问:卿土何奇?陈俊卿说:“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高宗听罢连连点头称赞【11】,陈俊卿此联流传千古。兴化士子不仅会考,而且素质高。黄公度同榜进士莆田陈俊卿、龚茂良先后出任宰相,是真才实学,而且口碑好;但黄公度们因秦桧压抑,在秦桧去世第二年才回到京城。黄公度提升考功员外郎,主管官员考核,职位最高,但第二年便不幸去世。榜幼龚茂良登科之后,其兄弟、从兄弟梦良、遂良、史良、友良以及侄儿八人先后登南宋进士第,而龚茂良又是福建、广东两省共认的龚姓始祖。陈俊卿“一门二丞相九代八太师”更是传为美谈。

      兴化举子16人与岩浔结下不解之缘。理学大师--朱熹以兄事之的林光朝与岩浔过从甚密,为这里黄公度被贬归家的住房下的涌泉,提名“葆光泉” 【7】。他和黄公度的妻舅、同榜进士放弃功名的方翥,在黄石大兴学堂【11】、提供食宿,免费兴办义学。,同时接收了一批黄公度推荐的族人黄彦耸等,迁居黄石(见黄石登赢东华星街黄氏族谱【10】)。迁去的黄彦辉和黄公度长子黄沃共同整理了家谱。黄公度和陈俊卿龚茂良也密切往来。去世时,陈俊卿龚茂良为之操办后事,他的作品由其子黄沃整理成集,陈俊卿为书作序【10】。这个时期是莆田人最引为自豪的时期。

      新科进士朱熹在绍兴二十一年前往泉州同安任主簿,慕名前来兴化寻访名师,他见到了林光朝、方翥、郑樵,深为灿烂的莆阳文化所折服。朱熹晚年感叹地说:“某少年过莆,见林谦之(光朝)、方次云(翥)深道理,极精细。退而思之,忘寝食者数时” 【11】。

      “一榜四异”在莆田影响深远,以至第二年开始,莆田连续12年考场爆满,考场在广化寺,一县考生达六千人。

      林光朝从事教学20多年,后来再次进京应试,成为一代理学名臣,官国子祭酒、集英殿学士。

      蹊跷的是黄公度是宋高宗未经殿试,亲自破格提名为状元的,以至真正第一名选出来,自己面试以后,又觉得第二名比第一名似乎更好。而皇帝为状元的读书地题《登瀛阁》匾并赐给旁边的岩浔宫“奉旨装修”,在两宋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历史总有蛛丝马迹可循。先是看到有这样两个人。

      这个时候在位皇室祭祀的太常太祝令的是岩浔人黄彦荣【12】,史书上说黄公度寄读在姑姑家,就是他家。官场上回避。后面还会提到他家官场上还有很多人。黄公度去世的爸爸黄静,是北宋政和二年( 1112)年进士【6-P1093】,官給事中。前面提到的岩浔宫尾境的”皇安前社“,就是黄彦荣的后代。黄彦荣任太常太祝令,地位很高。古人以祭祀和战争为最大的事。中华黄氏传人P13特地提到黄璞后裔播迁岩浔。福建最大的祠堂闽清虎丘六叶祠提到他”率族奏请朝廷赐额将《江夏虎丘黄氏祠堂》改为《护国积善院》。莆田县志【6-P1093】和福清市志【25-P1110】各自提到他,都说他是自己县里的进士,说明他是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但是福清市志在黄彦荣的具体乡村一栏空白。我们将在后面讨论到这个,讨论的焦点是:莆田和福清,谁是昭灵庙正庙。

      这是一个大家族,上面提到的跟着林光朝迁到黄石、并成为那里黄族三个村始祖的黄彦耸、黄彦维、黄彦辉等【10】,他们是奔林光朝次年在那里办的学馆书堂”蒲弄草堂“、”松隐岩“去的【6-p771】。那里是一流的义学,免费提供学生吃饭入学的。林光朝、方翥亲自组织授课。按现在说,是特定的”学区房“。 黄彦耸们的到来,既是受益者,也是兴办义学的捐赠者。林光朝也果然不负众望,史书说刘克庄父亲、祖父、叔祖父都是他的学生。黄彦辉的第五代孙黄镛是文天祥、陈文龙时期的副相,在宋朝垂危的最后时刻,誓死起兵抗击元兵【10】。后陈文龙与从叔兵败莆田,元兵屠城3个时辰,莆田军民死三万多人,城中血流有声【6-p13】。明朝执政,立陈文龙为福州城隍庙主神【18】。这是后话。

      黄公度后面还有一位更重要的人物,他是黄中镛(1030-1110)。是上面提到的岩浔宫头境的“皇安祖社”的直系祖先。黄中镛是北宋大理寺评事黄宠之子【14】。在皇祐四年(1052)举福建乡试第一名即解元,次年赴京会试第一名即会元。经殿试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即传胪。治平二年(1065)协助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司马光荐任太常博士。外任后入朝为太常卿,入值总理太常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礼宾司庙会起草礼仪诏诰。官累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写到这里,我们回顾到前面说朝廷最早承认并封真君张道陵赵升的是宋神宗熙寍十年(1077),封保僖真人。岩浔宫即成为真人祠。“皇安祖社”的直系祖先黄中镛已经入住太常寺,管理皇室和全国的祭祀事务。根据族谱和黄中镛纪念馆资料,我们整理一份他的简历。(括号为附注):

      1053进士

      1055太常博士(1060欧阳修任枢密副使,1061包拯任枢密副使)

      1063太常院丞

      1064受命浚溪港(这一年长乐钱四娘应诏携十万钱在木兰溪建木兰陂)

      1065协助司马光《资治通鉴》(1069王安石《熙宁变法》)

      1071继司马光任侍中枢密副使(这年《资治通鉴》成书,1075侯官人李宏再建木兰陂。1076莆田人徐铎殿试进士第一薛奕武科进士第一,时称“一方文武魁天下”)

      1077主编《圣旨典集》。这一年(熙宁十年)神宗封岩浔宮真君《保禧真人》

      1079知制诰

      1081撰《匡正律刑》

      1082同知谏院事(1083木兰陂成)

      1084文彦博荐大理卿

      1085起草《大宋新刑律》(这年,司马光副相、蔡京龙图阁)

      1086司马光荐任知制诰

      1087三乞外任与蔡京不合

      1089浙江提刑按察史

      1100京城提刑(这年是元符三年,哲宗赐《海邦作镇》)

      1101太常卿同知枢密院

      1102贬太常博士

      1104步云书院讲授

      1107侍中兼枢密副使

      1110卒,徽宗亲笔为碑文

      黄中庸无疑是北宋时期十分有影响力的人物。自1053年进士,1055年为太常博士,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并影响到徽宗五朝,与杨文广(999—1074)、欧阳修(1007—1072)、包拯(999—1062)、司马光(1019—1086)、蔡襄(1012—1067)、王安石(1021—1086)、曾巩(1019—1083)、文彦博(1006—1097)、韩琦(1008—1075)、蔡京(1047—1126)、苏轼(1037—1101)这样一批如日中天的人物同朝为官。亲历或参加决策了那个辉煌时期的重大事件,包括新旧党争、变法与反对变法,包括联系自己担任知制诰(1079)的各位前任:欧阳修知制诰(1043)、蔡襄知制诰(1052),司马光知制诰(1053),王安石知制诰(1058)等。特别是文彦博举荐大理卿和司马光举荐太常卿,是皇帝身边十分重要的五朝元老。

      黄中镛的影响深远,他的第五代孙翰林院馆阁校勘黄安石重修家谱,竟呈奏皇帝,得到了“军城黄氏,忠孝两全,江夏无双,四代联登,簪缨世济,积学多才”的御批(P12-《中华黄氏传人-典藏黄乃棠卷》007页)。黄中庸任太常寺卿以及“四代联登”,与那个时间段是相同的。黄中镛在他81岁生涯里、以及他的连续四代子孙显赫地位,对岩浔宫、岩浔宫的封赐,以及对黄公度破格提名为状元的影响是巨大的。“皇安祖社”一个“祖”字,分量很重。

      到这里,我们梳理一下。朝廷封昭灵庙先是“熙寍十年(1077)以旱祷,致雨护饷有功,封保禧真人”, 接后 是岩浔宫在北宋元符三年(1100),哲宗赐名”昭灵庙“,赐盖有玉玺的《海邦作镇》匾额,玉玺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宋神宗、哲宗、徽宗、高宗多次赐封,即莆阳比事称:“累封显佑真君”。再后是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赐昭灵庙额。特别是绍兴八年(1138年) 黄公度是宋高宗未经殿试,亲自破格提名为状元的,题《登瀛阁》匾并赐给旁边的岩浔宫昭灵庙“奉旨装修”。 南宋朝廷在绍兴三十年(1160)真人加封妙应。寻加封普佑、灵济。陈应功席位在庙里是仅次于张道陵真君的。1252年陈应功赐匾“灵显庙”,1257年加封陈应功“孚善侯”。1266年加封陈应功广利侯,1272年加封陈应功嘉泽侯,1276年再加封陈应功忠佑侯。岩浔宫正堂上匾额 “昭灵祖庙”是清朝漳州同知龚植三写的。正堂上另外一匾额“疏峙千古” 是清朝文士晋安汪斌写的【7】。

      从这里我们注意到,这些赐封是道教和朝廷、神权和皇权结合的产物。宋朝对道教的尊崇推到了又一个高峰。古人出于对自然界不测风云的恐惧和救苦救难、除暴安良的美好向往,造就了护佑一方的菩萨仙人。朝廷治理国家和顺应时局的需要,把有功于国家的地方上的功臣通过赐封,和菩萨一并列为祭拜的神灵。而菩萨仙人只有通过朝廷的赐封后认可,才享有正式的灵位。体现了皇权与神权的双重地位。体现了皇帝是天子、上天赋予的权力。岩浔宫祭拜的神灵,有莆田那个时代重要人物的作用,比如蔡襄、蔡攸、蔡京等莆田士子的作用(蔡京家是徽宗的亲家),还有同是南方道教发达地区的江西抚洲派【15】以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为代表的朝廷官员的作用(蔡京是王安石举荐的、王安石是欧阳修、曾巩举荐的)。我们今天看到的,长期在太常寺任职的黄中镛黄彦荣们,是直接的作用人、直接的经办人。后来的莆田宰相陈俊卿、龚茂良、陈文龙等对昭灵庙也有直接的影响。

      太常太祝令黄彦荣是”一门五学士“黄璞、“闽中文章初祖”黄滔的后代,家族藏书巨富。黄璞、黄滔的住地在涵头黄巷,黄巢起义灭炬而过,就是说他黄彦荣的祖先。黄巷、岩浔近在咫尺。黄彦荣的后代,千年来代代世袭岩浔宫都缘一职,现任是黄玉辉。都缘是祭祀礼仪的主角之一。与董事长、道长并列举香。由此可见其黄彦荣在岩浔宫影响力的深远。

      莆田和福清县志各自提到太常太祝令黄彦荣。是因为莆田和福清两地都有昭灵庙。厦门大学的王荣国教授在“海上丝绸之路”演讲专题里,以“宋代海洋性神灵信仰的庙宇——福清昭灵庙”一文【1】。通过五次实地考察研究,高度评价福清昭灵庙的历史地位。认为,它是主庙。对这座最后一次在明代嘉庆期间装修,保存如此完好的庙宇赞美不已。认为最早在这里的先民应该是黄姓。这就对了,他们是黄岸、黄彦荣的后代。

      (一)登瀛阁

      《登瀛阁》是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宋高宗以御书“登瀛阁”三大字赐状元黄公度读书处。该石匾为长方形石刻物,长二米二公分,由明崇祯十六年世孙鸣乔、鸣俊、起有(官喻德)、起雉等人在起兵反清前重立。

      时黄公度因前任丞相赵鼎交好,秦桧排挤,黄公度在家的妻儿殁于瘟疫,去意于臣海。告假归田。登瀛阁读书处便是住所。其阁中有“隐庐朝”。黄有自撰一联 曰:

      纵观三江口有于一日废虚成闹市、

      遍视九里洋不多几天沧海变桑田。还有一联日 :

      道不拾遗、何须牧童防士阁,

      海不扬波、岂容涣父闯人家【7】。

      登瀛阁多少年来,激励莆田士子奋发努力,在学业上博取功名。

      (二)“护雁顶” 与“葆光泉”

      护雁顶在岩浔宫旁,是候鸟迁徙休息的地方,面临东海,山崖巨石,一望无际。在大雁迁徙季节里,岩浔宫前辽阔的海滩湿地,为候鸟提供虾蟹无数。

      大雁是极有灵性的动物。成群列队迁徙,路途千里,互相照应。一只掉队或受伤,一定有两只或几只留下陪伴,直至伤者死去或归队才肯离开。大雁懂得识别并利用气流,使得长途飞行省力百分七十。头雁要冲开气流,是很辛苦的。担任领头的大雁一路通过“嘎嘎”鸣叫激励整队奋力前行。老弱病鸟夹在队列中间,受到保护。飞行中不断有后面的大雁飞到前面替换头雁。若有一只被猎,其他大雁奋不顾身俯冲营救。大雁又是终身一夫一妻制。黄公度通过细心观察,十分感动。把大雁休息的地方称为“护雁顶”,要求大家保护大雁。

      黄公度告假归田在家。与林光朝黄石办学往来关系密切。顺“护雁顶”登瀛阁山崖巨石而下,盘有涌泉,其中久旱不渴,林光朝为命是名“葆光泉” 【7】。

      明御史黄巩(官大理寺少卿)留下诗作、墨宝:路细穿云查,岩头映古时。残霞盼海屿,就潮渡沙田。花煖游春骑,风高入海船。怀人重延伫,不见葆光泉。

      (三)建文帝靖难与岩浔陈继之

      陈继之(?—1403),莆田鳌山(岩浔)人,《莆阳黄巷族谱》记载:明永乐十一年,给事中陈继之公靖难连坐黄氏母党,其母亲黄一姐家族灭绝,仅留一个最小的男孩,因朝廷登记时,躲在外戚家中幸免于难。从岩浔前黄族谱第一代迁居资料君字辈子字辈来分析,他们属于陈继之靖难遗孤的后代。陈继之在百多年后的正德间,巡按刘文静等为之立祠奉礼,挂“二烈祠”匾纪念。历史在岩浔这里记载了明成祖朱棣发动政变,建文帝落难(建文帝墓在宁德发现)和莆阳士子忠君矢志不渝的事迹。

      (四)岩浔塔

      元至元二十年(1283)市舶贸易归官营,莆田设海站,管理船运番夷贡物及商舶奇货【6-P13】。? 兴化湾在这里有两条航道通商海事。这里是进莆田、福清两条航道的制高点。福清新厝的另一座昭灵庙就在港道边。也就是王国荣老师论述的福清昭灵庙。

      两条航道分别是木兰溪和萩卢溪冲刷而成入海港口。分别是三江口港和江口港。江口港就是在王荣国老师描述的 “上岸侯风”“浙商常侯以为便”的 福清昭灵庙附近。黄公度与宋高宗对话:卿土何奇?答:披锦黄雀美,通印子鱼肥。江口港古时称通印港。岩浔乡史记载:岩浔有海港可入,港叉交错怪石嶙峋,一条后江溪流,是从汹涌激流萩卢溪东流西下。与涨潮的海水相触,逐成漩涡,往往舟舵难掌而翻船。故俗称:会过壁头门(江阴),难过岩浔鼻之谚【7】。

      市舶贸易归官营,就是官府管理。这个时期,莆田涵江是福建重要的通商口岸,航道安全问题便成了官府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岳飞的裔孙岳正(1420-1474),明朝成化元年(1465)到兴化府任知府,为官清廉。“三年清知府,九座便民桥”中的江口桥,便是其中一座。

      是在这个时候,航标岩浔塔列入他的议事日程。

      岩浔乡史记载:岩浔塔高七层,工程实属艰巨浩大。重重艰难。石材都不是本山就近自取。本地花岗岩石材是白的,这石头是浅红色的。后来村民们用来盖房。1937年抗战时期岩浔塔被作为军事目标,工兵炸毁。

      自岳正知府议事规划(1465-1468),经三一教主林龙江(1517-1598),直到国子监祭酒左春坊林俞尧(1558-1626)才建成。

      整个莆田,耗百年时间。举官府和民间百年之力,岩浔塔才建成。

      塔内留有黄公度世孙明朝黄鸣乔(副使)、黄鸣俊(南明兵部尚书)在明崇祯年间因重修登瀛阁时各题一联:登鳌山而玩水,游岩塔可观莆。雁塔朝阳未辟高原地,士济登阁名扬大宋时【7】。----犹可见大宋情深。

      明御史黄巩(官大理寺少卿)等也留下诗作、墨宝。

      (五) 三一教祠与林兆恩(1517-1598)

      岩浔山十分壮美。古时这里三面一片汪洋,岩浔山犹如鳌鱼跃出海面的的气势,是崇信仙境的佛家最理想的地方。道释儒千年融为一体。

      倡导道释儒三教合一的三一教,自然认定这里是重地。

      教主林兆恩在这里活动频繁,有几件重大的事情记载。乡史记载,对林兆恩有重大影响的“小仙”卓晚春就是这里的亲戚,常有往来【7】。林兆恩组织建设岩浔塔,传播三一教义。这里各村三一教组织健全,即便是在最严厉的文革时期,也是如此。入教要本人自愿,履行手续、缴纳入会费。文革当时是一次性二角钱也可以了。大的教祠也当作教书的地方。这座大教祠“瑶珠堂”,在清朝禁止该教时,改的学堂名称至今。教祠富丽堂皇【7】。

      (六)倭寇暴行与戚继光抗倭

      这里记载了倭寇嘉靖四十年(1562)从这里登陆攻破莆田城,倭寇历史上唯一攻破的府城。记载了戚继光抗倭寇,岩浔宫皇安祖社青年黄正道跟随戚继光浴血奋战,官至槽河提督、奉皇室赐建皇安祖祠的历史经过【7】。莆田县志还记载了倭寇的残暴罪行和林兆恩领导下的三一教,组织门人,在这里组织收尸二万三千余具、解救瘟疫难民的历史功绩--莆田县志-明代倭寇祸莆(草稿)。

      倭寇攻陷兴化府长达二个多月,杀人2万多,“民房官署、祠宇寺观焚毁殆尽”,包括著名的广化寺。唯这个岩浔宫,十分畏惧菩萨灵验,不敢闯入【2】……

      印尼侨民卓先生夫妇亲历了2万多具死者尸体遗骨在1960年搬运过程。遗骨400多年静静地躺在岩浔山旁,具体位置在现在的占地3000多亩的赤港华侨农场。这里是盐碱海滩,。“港“者,这里是萩卢溪入海口,古称通印港。“赤“者,鲜血浸泡的地方。当年,印尼排华,国家投资,一千多归侨安置在这里。建设用地时,侨民们知道规矩,祷告说,我们是受命来到这里。岩浔宫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不幸者,保佑这片土地上的生灵。

      值得一提的还有二件事,一是村史和涵江村志【6】都记载到: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黄节甫是这里的人。

      黄节甫是行人司司正,与岳飞的裔孙岳正(1420-1474),在成化元年1465到兴化府任知府,是同一个时期。也与王阳明父亲王华(成化十七1481状元、吏部尚书)是同一时期人。岳正年龄稍大。这个时期,是岩浔宫和皇安祖社的重要时期。京城的行人司司正黄节甫正式入住岩浔。

      二是林兆恩的三一教思想源于与其祖父林富(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同朝为官的王阳明(1472-1529右佥都御史、两广总督、兵部尚书)的学说。祖父林富 任职是王阳明推荐继任自己的职位的。林龙江(林兆恩)简历介绍【8】,林兆恩从小跟随祖父。林兆恩三一教与王阳明的思想一脉相承。这个时期,是王阳明思想和三一教思想形成和传播的重要时期。

      (七) 莆人抗清与截界线

      莆人配合郑成功抗清,分为两个阶段,截界前的1646-1661。截界后的1661-1680年,共计35年。莆田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截界线是岩浔山——壶山——天马山(6-p20)。

      截界前(明朝末期),莆人朱继祚、黄鸣俊(登瀛阁匾的重建者之一)(1590-1646),在明朝全国兵败的局势下,配合郑成功在莆田起兵抗清。郑成功利用水军海上兵力机动优势,以莆田南434日岛、湄洲岛为基地争夺莆田城和陆地补给资源。计15年。攻防拉锯,几度易手。 “民众备受荼毒”“惨不堪言” 【6-P20】。

      康熙 的1661年 ,清廷为了断绝郑成功粮草、人丁和资源补给,强制建立截界线,设立围墙。界外人口必须放弃房产、田园内迁。“界外田园、树木、房屋尽被烧毁”。 坚壁清野,刑法十分严酷残忍。前后20年。截界截去民田4774公顷17亩,占总民田一半【21】。这个时期莆田人口锐减。岩浔于军事用途上是烽火台、要塞;是康熙年间九个兵寨之一。

      截界线起点岩浔山标志位是《山面壁》。山面壁处在岐头村内,该壁是整块贴在悬崖上的,好似人工琢磨为镜的峭壁,高十多丈,阔有二十余丈。每逢月圆时、壶山山影映照在山壁中,与壶山遥遥相对,故有山面壁之称。状元黄公度在护雁顶登瀛阁隐居时,曾有写一联曰:

      石头盘尽堪晒策、山面壁方可题诗。

      还有为壶山映壁写一联曰:

      明月东升壶山映壁、夕阳西照空谷传声。

      山面壁是一块平面的石块、悬贴在雁阵山的山腰上,是一块风景石,光滑好似人工琢磨的样子,是可以题诗的。在一九六二年海淹时,被打去砌堤坡用。

      三、发掘、研究、保护岩浔宫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

      福建省档案馆丁志隆馆长在《涵江村名》出版时为之作序:涵江闽中福地。早在蛮荒年代,先民们就已在此结茅为庐,聚群而居。两晋之后,中原移民“见延福山水之胜”,遂纷至沓来,融入当地。莆阳胜境境社林立。 每个村落都有其发展的历史,既承载着共同的岁月风雨,又蕴藏着各自的沧桑变化。探究一个个村落的历史与现在,就可以窥见一个地方的大致面貌。而村名无疑是了解村落的一把钥匙,是最能反映村落特征的一个标志,因为村名承载历史厚重,饱含文化底蕴,珍藏人文精萃,体现时代变迁【16】。

      岩浔宫集中体现莆田二千年文化,这文化又是两晋之后,中原移民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有民族共同点,又有八闽和兴化人自己的特征。

      一,这是两宋最突出的两个省份特殊的表现,是江西和福建人共同的文化结晶。江西无疑是两宋文化最杰出的省份,全国720座书院,江西占了224座,白鹿洞书院号称天下书院之首【23】。两宋137位宰相,江西占了50人。唐宋八大家,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占了三席。此外二晏父子、黄庭坚、杨万里、姜夔、朱熹等都是江西籍。人们惊叹:“满朝文武半江西”。

      江西有南方佛教最著名的寺院庐山东林寺(384年),南传佛教最早在江西发源并迅速发展成全国佛教文化的中心。

      江西有南方最著名的道教名山。岩浔宫的道教张道陵就出自江西龙虎山,电影拍《龙虎山张天师》,就是他。还有江西三清山,以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命名,三清殿风靡全国,莆田天庆观三清殿也就是它。

      后世惊叹:“宋朝属于江西”。

      那个时期能与江西媲美的,是我们福建。

      两宋319年118次考试,录取39000多人,其中福建籍进士7000多人,全国第一。莆田人口不多,只占全国总人口0.5%,却举进士1678名(其中600多名为特奏名、推恩、诸科、释褐等)【17】,为福建进士总数1/7强。而且莆田在唐朝就出了林披的“一门九刺史”,黄璞的“一门五学士”,翁承赞的“六桂联芳”等。宋代进行118次进士考试,决出118名文武状元,其中福建19名,而莆田占到八名,有宋一代,莆田出10位宰辅,16位尚书,22位侍郎。偏僻窄小的莆田,是怎样一种荣耀。

      我们再来看看莆田佛教与道教上的成就。

      我们注意到莆田“三殿宏丽、甲于八郡”的道教三清殿,是唐朝的贞观二年(628)敕建,与江西三清山道教文化同步。

      莆田岩浔宮主祀的张道陵和他的“真君行祠”与江西龙虎山张道陵天师,更是一脉相承,完全一致。鼎盛于北宋初期的妈祖信仰,也在那个时期。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韩明士著《道与庶道》,更是记载了江西著名的道教圣地华盖山【15—p294】,介绍了三仙信仰之处和《三真君事实》,描述了祥符观中的三清殿,王安石为道观写碑记。为这里的三仙信仰中心——灵谷——他的舅父吴某的诗集《灵谷诗》作序。

      历史上,这个时期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江西抚州派和蔡襄蔡京黄中庸为代表的莆阳派创造了道教的鼎盛时期。岩浔宮文化若隐若现保留了他们的杰作。隐现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活动的轨迹。

      莆田广化寺创建于公元558年,为福建的四大丛林之一。唐景云二年(711),睿宗赐“灵岩寺”,书法家柳公权为之题匾。后改称广化寺。

      令人称奇的是福州搬来莆田黄巷的妙应和尚(820/898)是这里的住持,他创建了囊山寺,唐禧宗在公元886年给寺赐匾。闽王奏朝廷赐溢“妙应”,宋徽宗崇宁年间(1104)朝廷加封妙应“圆智大师”【11】。我们注意到,《宋会要》、《仙溪志》和《三山志》都有提到岩浔山真人祠昭灵庙的“妙应”。朝廷主政的,恰恰一大A批是我们提到的江西和福建人。

      他的弟弟本寂和尚(840/901),居然是江西曹山曹洞宗的第二祖,曹洞宗的创始人,史称曹山本寂。这个时期莆田高僧大德如林,有律宗的庆玄、神蛟大律师,华严宗的行标大和尚,禅宗的无了、谭空、慧忠、大安、妙应大和尚。

      那个主持灵岩寺(广化寺)的无了,出闽川到江西拜马祖道一,竟然为六祖慧能的三传第子!

      莆田正干法师开山的福清渔溪黄檗山万福寺(789),在这里出家的希运禅师(?~855),竟然到了江西宜丰黄檗山,成了佛教临济宗的创始人!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号称“临济祖源、黄檗祖庭”!

      有宋一代,江西福建登上历史舞台,莆田在历史上光彩照人。

      宋度宗称“文献名邦”,宋真宗敕字“闽越之地邹鲁之邦”,王安石赞“兴化多进士”,朱熹赞“莆田人物之盛”。

      二、莆田岩浔宮同北方的悬空寺一样,完整的保留了儒释道文化兼容。建成于公元491年的山西悬空寺儒释道三教合一,堪称世界的瑰宝。岩浔宮记载了两晋之后中原文化融入当地,随即产生了仙家黄革、妈祖,佛家妙应、本寂,儒家翁承赞、黄璞、黄公度、陈俊卿、龚茂良、林光朝这样一批顶尖的人才。产生了林兆恩的三合一教,见证着莆阳文化始终走在中华文明文化的第一序列。

      三、岩浔宮是朝廷管理地方、管理民众的民间组织和场所。我们通过陈应功的叠次加封,可以看到并理解中央政府引导的目的——通过赐封引导,达到激励国人忠诚国家、为国捐躯的目的。

      古人出于对自然界不测风云的恐惧、对救苦救难除暴安良的美好向往,造就了护佑一方的菩萨仙人,朝廷则通过赐封,使得皇权与信仰结合,忠诚与信仰结合,顺应民间信仰又达到国家治理的需要。把有功于国家的功臣通过赐封,和菩萨仙人一并列为祭拜的神灵,而菩萨仙人只有通过赐封认可,才享有正式的灵位。

      体现皇权与神权的双重地位,体现了皇帝是天子、上天赋予的权力。

      四、团结共进,奋发努力,共同托起莆田一片天。莆田自古地利不济,地少人多。陈俊卿的“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激励着无数青少年奋发读书,博取功名。黄公度的大雁精神,聚拢莆阳地域的亲和力,互帮互助共同奔赴目标和明天。宫庙祠堂文化感召同根同族人和心齐,虽千里万里也能抱团取暖。以人和期待天时,化解地利资源的匮乏。

      五、恩爱分明,勇猛无畏。古来莆田有邹鲁名邦之称。莆田族群对宋朝耿耿忠心,不惜全城性命,在全国兵败之下,独守莆田城。最终元兵“屠城三万,血流有声”。 莆田对明朝倾尽全力、无私无畏。岩浔下社陈继之(官给事中),为了维护明建文帝正统皇位,随同方孝儒在明朝靖难事件中株连灭绝十族,不屈不挠。而在满族入侵,明朝全国兵败的最后一隅之地,莆田配合郑成功,遭受长达35年的生灵涂炭。莆田地方五千部戏剧没有或极少元朝和清朝的戏装。莆田族群爱国忠君,变成了记恨。

      六、莆田族群性格恒久执着。千年宫庙祠堂文化根深蒂固地形成精神上的忠孝义,和生活上吃苦耐劳勤俭朴实。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也能适应生存。虽时代变迁,内核坚实。

      七、这是一座占地百亩历史厚重的宏大的复合型的庙宇。不仅儒释道相容,功臣和仙人菩萨兼供,朝廷表彰和信俗融为一体。也是宋、明朝廷地方管理和文化的载体。它的按男丁每年轮流值勤制度,是义务兵役的原始模型;它的都缘制,乡老管理,祭祀表演祈祷形式延续千年。莆阳人才荟萃、皇室赐封、文人记史,不仅时期早,历史人物众多,各种文化交集。

      岩浔宫见证了两千年莆田无数的重大历史事件。发掘、研究、保护岩浔宫文化遗产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附注:【1】王荣国-《宋代海洋性神灵信仰的庙宇——福清昭灵庙》

      【2】莆田县志《明代倭寇祸莆(草稿)》(崎头即岩浔岐头)

      【3】文章来源张道陵中国道教协会

      【4】《莆田县志稿》【林扬祖】网络资料

      【5】方明坚《涵江村志》

      【6】中华书局《莆田县志》

      【7】鳌山乡史传略与胜景

      【8】网络资料

      【9】黄公度诗集

      【10】莆阳黄氏族谱-华东登瀛星街家谱

      【11】黄志雄-《千年有人扶古道》、《妙应禅师传》

      【12】中国姓氏出版社《中华黄氏传人》-P13

      【13】厦大出版社《福清市志》p1110

      【14】黄中庸纪念馆

      【15】韓明士《道与庶道-宋代以来的道教、民间信仰和神灵模式》

      【16】方明坚《涵江村名》

      【17】黎含—莆阳进士传奇

      【18】福州台江政协《陈文龙》

      【19】黄玉森—登瀛望海等

      【20】虎丘六叶祠简介

      【21】《莆田沿海截界始末》

      【22】卓先生合照

      【23】历史春秋网《辉煌千年的江西...》百度资料

      【24】百度—曹洞宗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