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天津天妃(天后)文化漫谈

    天津天妃(天后)文化漫谈

      天津乡贤、红学泰斗、文史大家周汝昌先生,于1993.11.参加天津市河东区“直沽文化研讨会”时语重心长指出:“娘娘、天妃、天后——是津沽历史发展的一大碑记”;“妈祖之称,也是地区性的,完全另有其涵义与情味……。津沽的天妃天后,是元代的历史标志,而且是漕运的‘档册’”。天津(直沽)自元、明代的漕运开始,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天津县志》记载,遍布天津(直沽)七十二沽的妈祖庙有十几座之多。无论是大直沽的天妃灵慈宫、三岔河口的天妃灵慈宫(现天津古文化街的天后宫)、陈家沟子的娘娘宫、唐家口的娘娘宫、丁字沽的天后宫、葛沽的天后宫、咸水沽的天后宫、北塘的天后宫等等,都见证了世世代代天津天妃(天后)文化与妈祖文化的一脉相承姊妹文化的渊源关系。

      天津大学已故教授范恩锟先生曾于1957年撰写的《津门掇拾》内有“天津第一座天妃宫的地址”一篇,对大直沽天妃灵慈宫(娘娘庙)的兴衰,提出了很重要的考证见解:元代的天津叫海津镇。当时,海道是从东南向首都运输粮食的主要运输干线。所以,海津镇就形成了港口。据明正德年间《胡文壁与伦彦式书》云:“元统四海,东南贡赋集刘家港,由海道上直沽,达燕都。舟车悠会,聚落始繁,有宫观,有接运厅,有临清万户府,皆在大直沽。”接运厅和万户府是与元代海漕有关的一些行政机构,不难意识到自元代开始,大直沽在津海镇中是颇为重要的一个地方了。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市政府的“平房拆迁惠民工程”中,从大直沽天妃宫旧址发现了《重修赦建灵慈天妃宫碑记》后,天津考古队进入遗址现场进行了艰难的考古发掘。在200余平米范围内,暴露出依次叠压的元、明、清时期的文化堆积,出土的文物可以追朔到宋代,或更早时期。为使大直沽成为考订金代直沽寨、元代海津镇具体地点的首选区域。“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这一信史,在这次考古中得到了证实。对天津历史遗址的保护,扩大天津的对外影响提供了可信的佐证。市领导指出:“大直沽天妃灵慈宫的发掘是天津城市考古的重大突破”。大直沽是天津城市的发祥地,大直沽天妃宫是天津城市最早的寺庙。并且郑重指出“抢救大直沽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大直沽天妃灵慈宫的五次重修

      元代建都大都(北京)以后,官府、军需、民用的粮食全部依赖江南供给。最初实行河漕,江南漕粮由江苏北部进入黄河绕道河南,经卫河、白河转运大都。路途遥远困难很大,“劳费不资,而成效甚微”。京杭大运河“岸狭水浅,舟不负重,年运粮九十万石”,远远满足不了大都的需要。于至元十九年终于开辟了海上航线。漕粮从江南刘家港运达大直沽后,再转运到大都。元政府在海漕的起点刘家港、终点大直沽分别修建了天妃灵慈宫。大直沽天妃灵慈宫曾经被誉为世界三大妈祖庙之一,前后经历了五次大的重修。分别在民国《天津县新志》中,记载的《河东大直沽天妃宫碑记》(作者元人危素。该碑记还记载于康熙《天津卫志》,乾隆《天津县志》)和《重修敇建灵慈天妃宫碑记》(碑文作者清史司主事任天柞)中,提供了五次重修较详实的历史佐证。

      《河东大直沽天妃宫碑记》碑文记载了新建大直沽天妃灵慈宫和前两次重修的史实:“传至延佑,兹大直沽乃古建天妃灵慈宫”。延祐是元仁宗爱育黎的年号(公元1314---1320)。碑记既说是“传至”,显然新建大直沽天妃灵慈宫比延祐还要早。

      第一次重修:在元代泰定年间(公元1324---1328),碑记明示:“泰定年间弗戒于火(不慎失火)吴僧庆福言于都漕运万户府,朝廷发官帑使更作焉......”。即泰定年间天妃宫不慎失火,由第一届住持姓吴的僧人庆福禀告给都漕万户府,由朝廷拨款重新修建。说明元政府为了保障海运安全,重修了焚烧后的天妃宫。

      第二次重修:元至正十一年后,由第三任住持僧人福聚提出申请,在负责督运的官员、监察御史、工部郎中和漕民等的共同促成下,朝廷补发“钱八百五十缗”。这次重建将地基增高了八尺多,在庙前增修了观音堂,新塑了观音像、阿罗汉四十余像,进一步扩大了天妃宫的规模,庙貌为之一新。

      《重修敇建灵慈天妃宫碑记》碑文记载了后三次重修大直沽天妃宫的史实:

      第三次重修:“我国初岁,……海运边储,舟行元虞,神之阴口默相者万万也,乃因其古庙而扩大之,立人以祀奉。”即明朝初年,仍然遵循海运旧制,海漕保护之神天妃娘娘依然被当政者所重视,所以在大直沽“因其古庙而扩大之”。这是大直沽天妃宫的再一次扩建。“我国初岁”重修的确切年月碑文未加表述,尚待考证。

      第四次重建:碑文记载:“弘治时,每每显化,又赦命重修”。即在明弘治年间,每当感应天妃显化,朝廷便与元代一样拨款重新修建。可见,明政权也是将天妃宫的修缮与祭祀,当作“上以护国家,下以庇生民”的大事来重视。

      第五次重修:在碑文的最后记明万历六年“今本邑善事周得水等有感,相与赞成重修,圣像殿宇,各图其新。”值得明确这次重修是由天津人自主发起的。碑文又记“起工于春三月,讫工于夏五月”,这次整修起止时间的记载最为明确。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大直沽天妃宫被俄军纵火烧毁。仅大殿及其中的天后塑像,送子娘娘、眼光娘娘;罗汉、宫女、灵童、马公、水伕等塑像,以及东边侧殿、配殿损失较轻保留了下来。每年的天妃庆典活动仍然被传承了下来,在五十年代初天妃塑像被拆除后才停止。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家住在天妃灵慈宫山门口西侧第二间民居(大直沽中街22号,坐北面南),春夏之交拆毁正殿塑像那天中午,一个小时之间恰遇天空突然阴暗、风雨雷电交加,之后阳光明媚的异常天气现象,六十年来一直震撼着笔者的心灵。

      那日清晨,还在梦乡中的我听见叽里咕噜的车轮声响个不停。起床后听到大人们说:“拆庙了!”,“扒庙了!”(实际只拆除了正殿中的塑像,正殿主体建筑并未拆除)看到很多人用清洁队木头轮轴,有木板围档的木板车(车厢后有可提拉的木头挡板

      ),装运破碎的天妃宫塑像,沿着大直沽中街往东拉到东大坑以南(俗称南蛮子坟地)一带倒掉。负重后的清洁车的车轮声震耳欲聋,人声嘈杂、尘土飞扬。十余辆清洁车来来回回地奔走在一华里多的路途之间,将近中午的时候拆除、清理结束。我正在门口玩着,看见从山门里走出来参加清理的人们,还在不停地拍打着身上的灰尘。忽然感到天空突然地漆黑了起来,抬头只见乌云铺天盖地地从大学堂(大直沽中街小学的旧称,位于我家西边)那边滚滚涌来,风也跟着刮了起来,吓得我跑回屋里,爸爸已经把电灯打开。只见天黑得就像要塌下来似的,我急忙抱住爸爸的大腿闭上眼睛,还不时好奇地睁开眼睛向外张望。这时只见电闪雷鸣震耳欲聋,一阵儿大过一阵儿。爸爸急忙把墙上的闸盒(电表保险)拉下来,狂风暴雨雷电交加,雨水就像从天上倾盆地倒下来一样。感觉到不大会儿的功夫,忽然电闪雷鸣少了、风雨声小了起来。我跟着爸爸走出门外,看到还有些零星雨点儿,天空中的乌云犹如惊涛骇浪一般,飞快地向东边涌去。看见阳光从云隙间照射了下来,不大一会儿太阳当头晴空一片。这一天气现象自始至终,充其量有半个时辰。虽然是六十年前的往事,可是它赋予我的心灵震撼却无法忘怀。这个真真切切的天象,可谓异常气象的小概率事件。适逢大直沽天妃灵慈宫重建之际,笔者把那天的所见昭示于世,请世人共同分享这个难忘的甲子记忆。

      被清理后空荡的正殿,先后被大直沽供销社基层店、文工团、街办集体小五金工厂(早已搬迁到河东区古田路的“天津市通风机厂”前身)占用。大殿及侧殿、配殿的主体建筑,一直到八十年代末“平房改造惠民工程”时被彻底拆除。

      2、大直沽宫前的繁华和天妃庆典

      “大直沽宫前”是指天津市河东区大直沽天妃灵慈宫的前方,大直沽中街、前街之间的矩形区域。五十年代初,“大直沽宫前”分布着近六十余个行当,一百二十多家大大小小的买卖。笔者亲身体验了大直沽天妃灵慈宫庆典的热烈场面和宫前的繁华,尤其在农历五月初一日至初五日,祭祀天妃(妈祖)庆典活动期间;在腊月二十三日进入传统小年之后,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期间。来自方圆百余里,朝拜天妃娘娘的人们;购置祭祀用品、生活用品、年货的人们;走亲串友、逛街看热闹的人们,潮流般涌动的场景,热闹非凡至今历历在目。

      在天妃宫祭祀天妃(天后)娘娘庆典活动的五天中,四乡八镇鼎香膜拜、各有所求的人们纷至沓来,如求福、求寿、求送、求子、求财、向卜的,其中以老幼妇孺居多。大小车辆排满在河东田庄至小孙庄一带。一时商贩云集,万货杂陈。庙会上卖饮食的摊点、卖各种风味小吃的;卖粽子、江米藕的;卖避‘五毒’耷拉(系在幼儿衣襟上,寓意避除灾害的饰物。用彩色绫罗缝制的形似蝎子、蜈蚣、壁虎、蟾蜍、毒蛇等动物串)的、老虎耷拉(为幼童祁福吉祥的饰物挂件。亦用绫罗缝制的形似虎头、粽子、桑椹、葫芦、石榴花等物件串)的;卖小孩玩具(风车、花脸、刀枪、风筝)的;还有耍猴卖艺的;耍咕咕铥的(亦称傀儡戏。一位艺人躲在用扁担撑起约四、五平尺的矩形木架子舞台下,艺人用深色布遮拦起自己,边说边唱边用套在手上的木偶表演戏剧故事情节);捅彩的(用木板条钉成四十公分见方的木框,间隔成许多小正方形隔断,装上糖块、小画片、玻璃弹球、橡皮等物品,上面糊上一层色纸,一分钱捅一次,中奖率百分之百)等等,庙会成了孩童们的快活乐园。

      由史以来,在天妃宫前的庆典活动中,当地士绅和商号,在各街口搭大路棚,预备茶点以慰劳各方会友,年年如此常年不衰。各乡前来参加赛会的有《杜庄子的吹乐》、《吴庄子法鼓》、《杨庄子法鼓老会》、《田庄清音法鼓》、《大直沽普济法鼓》等。大直沽普济法鼓的表演在庙会中最具特色、远近驰名。老人们讲:“一套法鼓器件就是半村銮驾”,因为法鼓所用的鼓架、鼓俱的木雕制作技艺十分精湛。法鼓的演奏由大鼓、铛、镲、铙、钹等法器一起合奏。法鼓老艺人能够演奏几十套“鼓牌子”,鼓曲悠扬珠圆玉润。击鼓老者是演奏的核心,双手配合娴熟、稳健潇洒,另人心旷神怡。大直沽《玄帝庙高跷》、《同乐高跷老会》、《土城高跷老会》,以及小车会、跑旱船等花会的竞相表演锣鼓喧天、此起彼伏。

      五月初二日为庆典活动的正日,通宵达旦,热闹非凡。尤其是夜晚的出会,灯火辉煌、喜气盈盈。一排排双手擎着红彤彤串灯,打着鲜艳夺目会旗的人们走在队伍的前面。紧跟着被天伞护佑下的天妃宝辇,随后是法鼓老会,敲敲打打的鼓点和锣、钵、罄的和声扣人心弦。后面是单人挑着的茶炊、双人肩挑杠箱演员(各两组);特别吸引人的是“大直沽同乐高跷”。扮相英俊、威猛的头棒,双手挥舞着两根二尺多长的木棒,棒法套路熟练、潇洒令人叫绝。渔翁、公子哥分别与扮演他们搭档的金鱼、蝴蝶(演员手持一米多长的藤杆,前端分别系一个小鱼、蝴蝶样的挂件,象征演员的角色)组合的表演,傻妈妈和傻儿子诙谐的形体动作和俏皮的对话,以及二棒、樵夫和村妇等角色高难度的表演,各有千秋。加上各两名扮相俊俏(俊鼓)、丑陋的演员(丑锣),身挎着鼓、手持着小锣,铿锵、优美的节奏与上下翻飞,舞动着的手臂与身段,使人们的心情不自禁地跟着跃动起来。清新、华丽的表演风格令人回味无限、百看不厌。小车会、跑旱船的排在会尾。浩浩荡荡的庆典队伍沿着义和街由南向北,自大直沽前台、中台,向后台方向缓慢前进。沿途之上各家门户大开,孩子们骑在大人们的肩上欢呼雀跃。跟随庆典队伍的人们摩肩接踵,男女老少笑逐颜开。庆典队伍一直行进到义和街东头与津塘公路交口处的“志修堂公所”邝场上,将天妃娘娘的銮驾安放稳当后,各道花会分别拿出各自的绝活绝技,节目精彩纷呈美不胜收,令人眼花缭乱。庆典展演一直延时到凌晨,意犹未尽的人们仍然不肯散去。

      平时法鼓、串灯、茶炊担子、杠箱等花卉道具,以及各种打击器具等,分别寄存在天妃灵慈宫配殿宽畅的房间中。晚间配殿是大直沽文工团的活动场所,团员们排练腰鼓、话剧、鼓曲、相声,是我与同龄人特别乐意光顾的地方。

      3、五、六十年代天津天后宫及宫南宫北

      父亲的祖辈生活在天津的发祥地大直沽,母亲的祖辈生活在天津海下葛沽镇。笔者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不但亲身体验到大直沽天妃灵慈宫庆典活动的喜庆热烈场景,而且聆听到母亲讲述葛沽镇天后宫的宝辇盛会、鼓乐龙灯会、多姿多彩花会美不胜收的讲述,深受父母对家乡天妃、天后文化眷恋之情的感染,是笔者自幼年接受到天妃(天后)文化熏陶的开始。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大直沽天妃灵慈宫大殿中的天妃塑像拆除以后,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的天妃庆典活动随之消失,腊月时节大直沽宫前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不再重现。自幼小喜欢热闹、好动的我,好奇天后娘娘坐“海眼”(实为泉眼)的传说:谁也不可妄动天后,否则从海眼冒海水,天津会被海水淹没。从上小学开始每当春节来临之际,我都要利用一天的时间,沿着海河徒步往返大直沽与南开区的天后宫,到三岔河口的娘娘宫去玩、看热闹。不舍得花钱坐无轨电车(当年乘无轨电车从大直沽,到解放桥终点站6分钱,来回得一角二分。当年的小孩子,每天能够得到父母的一分零花钱,生活条件就算不错了)。下了车还要走建国道,过金汤桥才到达宫南大街的南头儿)。我每次沿着海河岸边,往返于大直沽与天后宫之间,都需要多半天的时间。小小的年纪走走看看并不觉得累,玩得尽兴也就忘掉了渴和饿。

      虽然五十年代末的天后宫及其周边破旧不堪,笔者认为这是“天津古文化街天后宫”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状况,是“天津天妃(天后)文化”历史不可或缺的一笔。

      当年只有四大金刚威武森严地守护在前殿,供奉天后的正殿大门还敞开着,能够见到天后的塑像。可是后殿、配殿早已被横七竖八的木梁拦住、木板钉上。宫内两边一间间小的侧殿,都被一家一户无房的市民所占据。在每小间侧殿的四周,供奉的较大塑像仍在原位,较多很小的塑像,被堆放在供台左右(占用侧殿居民的一份虔诚与善意吧)。各家各户点燃的煤球炉子一个挨一个地摆放着,炉子上的炊具中冒着滚滚的蒸汽,各家主妇出出进进打点着各自的生活。尤其是刚刚点燃劈材的煤球炉子,烟气腾腾地缭绕在大殿的四周令人生厌。小孩子们在院落中嬉戏、打逗,天后宫内犹如一所破旧的民居大杂院。

      宫南、宫北大街上的买卖商铺生意清淡,临街的青砖老民居愈显得灰暗、冷清。在宫南大街上,有许多从事绘画佛像、经营佛龛为生的人家,他们居住在坐西朝东的青砖瓦房里,屋内的光线十分阴暗。画师们都在自家门前支上画架作画,画像时的神情集中、庄重,工笔线条色彩斑斓地在他们的手中自如地描绘。画匠作画的材料不全是纸张,很多大型的作品是画在绫罗绸缎样的丝织物品上。宫北大街上的店铺商亭比较集中,多年未经整修的门面斑驳破旧,显得十分萧条(六十年代初自然灾害时期,国家暂时经济困难状况)。在每年暑假期间,我还要到宫北大街的坐东面西一家专营纸张的店铺,采买父亲写春联用的大红纸(笔者是九口之家的长子。每年腊月都要站在大直沽天妃宫前叫卖春联,帮助父母度年关)。记得进入腊月的宫南、宫北大街上,卖年画的在地摊上摊开一幅幅手绘的门神、缸鲤鱼、灶王爷的画像;卖各式各样聚宝盆绢花、鲜红纸质石榴花的;卖春联、鞭炮、空竹、烟花、钻天猴的;卖花脸面具、刀枪玩具的摊贩一家挨着一家。虽然迎春的景象无法与今日相比,却是大直沽天妃宫前年货市场望尘未及的。

      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下,重新大修后的“天津天后宫”于1998年秋季,在新建的“天津古文化街”上重新向市民开放了。多年来,在天津市妈祖文化促进会的努力工作推动下,为传承、弘扬天津天妃(天后)文化、维护天津天后宫为世界三大妈祖庙的荣誉,做出举世瞩目的贡献。成功举办的五届“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充分向世人展现了“天津天妃(天后)文化”灿烂、厚重的文化内涵;恢复后的天后诞辰庆典、天津皇会等大型传统文化活动,为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绩卓著;成功申报“天津皇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天津市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建设做出了特殊贡献;禀承妈祖“博爱、奉献、乐善”的高尚品德,为构建“天津妈祖一家亲,天下妈祖一家亲”和谐妈祖文化的新局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者简介:梁广中,1966年高中毕业;1868年上山下乡黑龙江呼盟扎旗;1972年选调回津从教,任中学数学教员。在职脱产进修,大学本科毕业;1989年任天津市河东区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于2007年退休。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