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仙游传统门鼓面面观

    仙游传统门鼓面面观

      □陈震辉/文 游心华/图

    1.jpg

      图为仙游古代建筑门鼓样式。

      《易经》说:“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来往不穷谓之通。”辟阖之间在于门枕一石,内连枢纽外延为墩,以为平衡。古代大宅院深,门前置一响鼓,客可鼓之以告。后来响鼓有辅首替代,鼓便蜕化为装饰物,且以石雕刻和门墩合二为一,墩形如鼓,门鼓因此得名。

      传统门鼓有圆鼓和方鼓之分,用法颇有讲究。《钦定大清会典》就规定了等级森严的建筑规格,包括正门开间,殿宇多寡,台基高度,脊兽用瓦,门钉数量等,门鼓便在其中。皇族和官府用石狮门鼓,高级武官用抱鼓形石狮门鼓,低级武官用抱鼓形石兽头门鼓,高级文官用箱形石狮门鼓,低级文官用箱形雕饰门鼓,巨富用箱形无雕饰门鼓,富人用普通石墩门鼓,而普通民宅,只能用木质方门墩或普通门枕石,即不可用鼓。

      仙游现存传统古代建筑,多为明清以来的佛寺宫庙和家族聚居大厝。佛寺宫庙和出仕官宦大厝(旗杆厝)多置花面圆鼓,而普通大厝几为素面方鼓,形态单一缺乏艺术感。所以,探讨典型的仙游传统门鼓,主要聚焦于圆形门鼓。圆形门鼓一般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圆鼓,约占全高三之有二。下部为须弥座,一般由上枋,上枭,束腰,下枭,下枋,圭脚组成。须弥座三立面有下垂之包袱角,角上锦纹雕刻。

      从收集到的仙游传统门鼓资料来看,几乎所有的门鼓鼓面都施以螺旋状漩涡纹,有双面纹(龙华红星郑氏家庙双面螺纹鼓)和单面纹的(龙华红旗朱氏祠堂双鹿单面螺蚌纹鼓);有单纯螺旋纹和纹上加雕其它图案的;也有以间断弧线指代螺旋纹的;偶有无螺旋纹的。这种螺旋纹是仙游传统门鼓的主要纹饰,是仙游传统门鼓文化的核心具征,也是门鼓之所以为门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仙游传统门鼓的石材以“绿豆星”居多,次之为上等青石,再次者为“白石”,末等为淡红色的砂砾岩,偶有使用大理石的个案。现遗存的仙游古代门鼓形态各异,纹样丰富多彩,谱写了一幅富有仙游特色的门鼓篇章。门鼓整体形象有半如意形,抱鼓形和花纹托鼓形。半如意形门鼓在圆形主体下有个几何鼓托,像极阿拉伯数字“9”(鲤南东山李氏祖祠竹鹿平面短柄半如意鼓);而抱鼓形像个“〇”字(仙游一中单面螺纹双鹿竹兰花托鼓);花纹托鼓像个“旦”字(鲤城聚英宫明代圆形抱鼓)。总体上,仙游传统门鼓以半如意形为主。

      仙游传统门鼓从雕刻部位可分为鼓座雕,鼓面雕和鼓边雕三大类。螺蚌纹一般是顺时针由里向外衍射四到五圈,有时螺蚌纹上还透雕花鸟人兽,但是螺蚌纹大体完整(枫亭海安朱氏宗祠双面螺纹荷塘月色花鼓,鲤城城西石峰祠花树喜鹊螺纹鼓);有些门鼓无螺蚌纹,鼓面只刻画一个圆圈,圈内再雕刻某个主题图案。门鼓可分为平面鼓和弧面鼓,平面鼓的鼓面是平的(鲤南东山李氏祖祠竹鹿平面短柄半如意鼓),阴刻的螺蚌纹往往也很浅(鲤南涵井林氏宗祠麒麟单螺纹平面鼓);而弧面鼓的鼓面往往很夸张得向外突出,阳刻的螺蚌纹雕刻得既深又富有立体动感。

      仙游传统门鼓的鼓边一般都有一个挽花的绶带装饰,而包袱角则是在须弥座上,小小的一个角上面往往会雕刻很多装饰图案。所以,仙游门鼓又可分为“素鼓边”,“花鼓边”,“素面”(鲤南玉田黄氏宗祠素面双螺纹鼓,盖尾沙园严氏宗祠双面螺纹素鼓),“花面”(鲤南横塘李氏祖祠双面双鹿满雕花鼓),“素须弥座”(榜头塘坡宫双面螺纹素面素边素须弥鼓)和“花须弥座”等。

      一个门鼓的亮点和欣赏点,自然在于其雕刻的主题。瑞兽自然是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寓意十足内涵丰富,曰“一狮二马三龙四凤凰,五鹿六羊七牛八麒麟”。偶有大象形象,尖耳短牙细鼻,很不像象(鲤城郭岭下徐百鸟朝凤花卉瑞象鼓)。比如狮子:雌狮伴幼狮是预祝“子嗣昌盛”,狮子咬绣球是“有喜事上门”,三狮戏球寓“三世戏酒”,四狮同堂意“四世同堂”,五狮护栏寓“五世福禄”。常入鼓的其他动物有鹊鹌蝠鼠蟾,鸟虫鱼蜂蝶;常入鼓的花草树木有牡丹芙蓉海棠花,莲荷葵梅牡丹花,松桃柑橘兼石榴等。文字鼓很少见,一般是福,禄,寿等字(榜头仙水大厅鹿鸣长春福禄鼓)。

      这些精美的仙游传统门鼓饱含历史与文化的意蕴,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与幸福的追求。不同的门鼓,不同的修饰,赋予建筑气质的多姿和灵动,隐含了中国古人的哲学智慧。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