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红”楼钟声震闽中

    “红”楼钟声震闽中

      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汉儿 林爱玲

    1.jpg

      哲理钟楼是闽中第一个中共支部旧址。 许武 摄

    2.jpg

      修缮中的哲理钟楼 许武 摄

    3.jpg

      陈国柱宿舍 许武 摄

      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仓后路7号。

      粗壮的榕树投下斑驳的光影,右向步行,道路尽头出现一栋四层老式洋楼,平顶阳台,中央建一小亭,悬挂铜钟,作报时之用;底层为4米见方的骑楼式门道,往上可见一石牌,以隶书刻着“映雪楼”三字。“映雪楼”其名,意在鼓励学子勤恳奋勉,葆有“映雪读书”的志气。

      光绪四年(1878年),美以美会在莆田创办培元书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美国传教士蒲鲁士改培元书院为培元西学堂,这便是哲理中学的前身。

      眼前这座哲理钟楼,原为中学教员宿舍,楼房占地39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82平方米。楼是西式样式,又带有浓浓中国味,古朴质直,颇有韵味。

      1926年,从映雪楼传出的悠远钟声,唤醒了莆田革命的光辉征途。

      这里,是闽中第一个中共支部旧址——

      1925年,发生在上海的“五卅惨案”,极大激起工人和学生群体的反帝爱国热情。当年底,共产党员陈国柱从上海大夏大学毕业回到福建,经临时省委决定,返回莆田原籍建立党组织。

      陈国柱回莆后,在母校哲理中学任教,以教员为公开身份,住进哲理钟楼教师宿舍,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民主革命理论,培养革命骨干,秘密发展革命组织。此后,哲理钟楼多了另几层身份——地下党革命活动据点、中共莆田地方组织的诞生地、闽中革命的摇篮。

      1926年2月,陈国柱在钟楼宿舍内,宣布代表党组织首批吸收陈天章、陈兆芳、吴梦泽、陈德来、吴承斌5位进步学生加入青年团,并在钟楼成立闽中地区第一个党组织——莆田党团混合支部,由陈国柱任书记、陈天章为组织委员、陈德来为宣传委员,直属党中央领导。

      莆田党团混合支部的成立,点燃了闽中地区的革命火种,使得闽中成为福建省最早建立中共地方组织的三个地区之一,为闽中地区党组织的发展和革命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1926年12月,中共莆田支部升建为中共莆田特别区委,机关仍设在哲理钟楼内,由直属中共改隶属中共福州地委,以统一领导全县各基层党支部。1927年4月,莆田发生“四八”事变,中共莆田特别区委机关被国民党右派带兵查抄,陈国柱等人被迫转到农村继续开展地下斗争,区委机关也随之由哲理钟楼迁往城郊等地。

      经历了120多年沧桑历史的哲理钟楼,如今已成为我省第一批革命文物、省党史教育基地。为了做好革命文化保护利用工作,6月14日,荔城区镇海街道办开展哲理钟楼周边环境整治,对位于哲理钟楼东侧的4号危楼进行拆除。“破拆的4号楼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原为办公楼房,占地面积23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480平方米。由于年久失修、老化严重,4号楼被定为D级危楼。”据荔城区镇海街道宣传统战委员陈慧敏介绍,危楼拆除后,将建成一个小广场,为各级党组织进行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条件。

      6月25日,记者在现场看到,施工队正在进行最后的铺砖工作,不日将在广场中间摆成花坛造景。比施工队更早进场的则是钟楼内部软装翻修队,负责哲理钟楼红色文化主题展。

      眼下,红色文化布展工作进入冲刺阶段。“按照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的原则,我们将主要围绕学习会、教室、教职工宿舍以及陈国柱等5位进步学生一起宣布成立中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的原址等几个空间布展。”负责布展策划的李梅对文物的要求很高,投入大量精力收集老物件,“像这些课桌,有的地方旧得露出木头原貌,但从形制上看,就是民国的东西”。

      据悉,经过修缮提升后,哲理钟楼已于日前完成原址旧貌复原工作。“哲理钟楼点燃了闽中革命的火种,如今,这里已成为弘扬闽中革命史的一面旗帜。同时,通过挖掘、梳理红色资源,我们希望能让更多人参与红色文化再教育。”荔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智敏说。

      记者手记

      觉醒年代理想当燃

      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爱玲

      觉醒年代,山河激荡。

      “守常,我想通了,我们得建党,我们得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你想建一个什么样的党?”

      “一个用马克思学说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一个可以把中国引向光明,让中国人能过上好日子的无产阶级的政党。”

      电视剧《觉醒年代》进入尾声,剧中,陈独秀与李大钊目睹饱受苦难的同胞,两人相约建党,并宣誓——

      “为了让你们不再流离失所,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为了让穷人不再受欺负,人人都能当家作主,为了人人都受教育,少有所教,老有所依;为了中华民富国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身。”

      回望风雨飘摇的20世纪10年代末,许多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重要发起和参与人士,如李大钊、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上下求索,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觉醒年代,理想当燃。1916年,18岁的陈国柱在莆田哲理中学读书;1917年参加福建“五四”反日运动;1921年,陈国柱考入厦门大学,开始学习、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后参加罢课斗争;1924年4月,到上海大夏大学学习,在上海组织青年运动……

      发展青年团员、培养共产党员、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村党组织……这是陈国柱的“觉醒年代”,也是莆田的“觉醒年代”。随之,莆田农会发展到300多个,以哲理钟楼为起点,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成长起来,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闽中燎原。莆田党组织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逐渐发展为领导整个闽中地区革命斗争的核心,赢得了闽中“红旗不倒”的赞誉。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100年前的新青年,他们坚定理想,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勇于向死而生;100年后的新青年,当延续“觉醒精神”。陈独秀、李大钊喊出忧国忧民、胸怀家国的精神;吾乡吾土的革命先烈陈国柱、陈国桢等人,体现了为人民、为国家谋出路的责任担当。

      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伟大征程和历史节点上,我们当牢记来路的艰辛与不易,时刻怀念可爱的他们,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树立理想,坚定信念,传承革命家的爱国豪情,不断向前迈进。

      “死亡航线”上的莆田勇士

      福建日报通讯员 林春荣 游晓璐 记者 陈汉儿

      在抗日战争期间,有一条航线,被称为“死亡航线”。

      它是“驼峰航线”,二战时期美国陆军空运部队和中国航空公司联合开辟的一条空中运输通道。因所经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

      1942年,滇缅公路失守,援华物资进入的唯一通道被封锁,整个中国成了巨大的围城。绝境中,中美两国的飞行员们,在喜马拉雅和横断山脉之间,开辟了从印度阿姆萨邦到中国昆明的“驼峰航线”。

      飞越“驼峰”对于飞行人员而言是近乎自杀式的航程。飞行员要驾驶着载满货物的飞机,在暴雨、大雪、高空风、强风暴、高山雪峰、峡谷冰川和变幻莫测的气流中飞行,气候恶劣时,飞机通信全无,身如沧海一粟。

      从1942年至1945年,609架飞机坠毁、1500多名飞行员葬身峡谷,他们前赴后继,如燕子衔泥般地把85万吨军需物资运进国内。其间,平均两天就会有一架飞机坠毁。在长达800多公里的深山峡谷、雪峰冰川间,到处都是飞机的残骸。

      在这条航线上,有三个从哲理中学走出的飞行员——陈鸿恩、陈鼎峙和游德清。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鸿恩作为“驼峰航线”的中方副主管、最早飞越“驼峰”的飞行员之一,担任航线首批机长,为中国抗战的胜利立下不朽功勋。

      他和女婿游德清、侄子陈鼎峙均是哲理中学毕业生,在前往美国留学深造后,回国参加抗战。作为飞行员,他们执飞了最艰险的“驼峰航线”,三人于万米高空之上,并肩作战。

      1945年1月6日的深夜,一场罕见的特大风暴席卷喜马拉雅上空。当时,飞行员们正在穿越“驼峰航线”,一时间,涌动的求救电波、电台中声嘶力竭的呼喊、死亡的恐惧……充斥着整个夜。

      在这个寒冷的夜晚,10多架飞机消失在冰川雪峰之上,人员无一生还。陈鼎峙就在那晚的飞机上,长眠于风暴和雪山之中,最终没能等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20世纪的中国,在风起云涌的激荡岁月里,走出无数忠心报国的时代英雄。在那座偏居一隅的哲理中学,数以百计的学生投笔从戎,舍身报国。可以说,哲理中学是中国革命在莆田的一个缩影,更是百年莆田的教育丰碑。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