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旅游>沿着红色的足迹……

    沿着红色的足迹……

      大山深处的红土地

      这是一片神奇而光荣的土地。群山环抱的大洋乡,是莆田著名的革命老区。解放前,大洋乡是南方八省十五块红色游击区之一,是闽中革命的摇篮圣地,也是莆田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曾有6000多革命者常年活跃在这里,至今在大洋乡还存有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旧址纪念馆;坂洋村条腾际革命遗址和宗兴村灯炉赛革命活动遗址;瑶山村贵峰岩地下兵工厂遗址等。

      在大洋乡革命老区村霞洋村,举目远眺,村庄道路平坦宽阔,别墅楼房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美化绿化,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据了解,这个总人口不到一千人的小山村去年的生产总值超过千万元,人均年纯收入接近5000元。而就在五、六年,该村还是市定的贫困村,人均纯收入仅有一千多元。霞洋村发生的变化是大洋乡18个革命老区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几年来,涵江区先后投资近8000多万元,改善革命老区村基础设施。目前,大洋乡18个革命老区村全部实现了通水泥路,通电、通电话、通安全饮用水等工程,革命老区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该乡利用老区大洋得天独厚的“绿色”、“红色”旅游资源,建成瑞云山森林公园、闽中革命纪念园、灯炉寨瀑布区、老鹰尖自然保护区、杏山“森林人家”,形成集休闲、旅游、娱乐、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与此同时,引导老区人民种植莴苣、紫薯、青刀豆等特色蔬菜品种和绿衣枳实、青黛、绞股蓝、鬼针草等中草药,着力打造“旅游之乡”、“特色种植之乡”,使老区村走上了幸福路。

      重走红军路

      来到闽中革命圣地,追寻当年红军的革命足迹,重走一段红军路,感悟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精神,是此行记者体验的目标。灯炉寨景区位于大洋乡西湾山之巅,海拔788米的主峰因形似灯炉而得名。据说山区古时设寨的地方大都险要,所谓“非悬车百里不得至”,而灯炉寨的险峻也足以让人叹为观止。景区内瀑奇,石怪、林幽、水秀。只因连日来的干旱天气,我们与素有“闽中黄果树”的灯炉寨瀑布奇观失之交臂。

      不过,景区内林竹苍翠,毛竹林、阔叶林、杉木林、马尾松、红豆杉、水杉、刺桫椤、银杏与藤本植物,苔藓植物共生的景观妙趣横生。涉足蜿蜓曲折的崇山峻岭之间,山峦叠嶂,怪石嶙峋,绰约多姿。谁能想到,如今天这个有着超凡脱俗美丽的山寨当年却是闽中游击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见证了闽中地区革命的起源和发展。苏华、黄国璋、林汝楠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此战斗过。

      每一寸当年红军用足迹丈量过的地方都有动人的故事,每一处都是不朽的丰碑。吊藤际游击队驻地、闽中支队司令部临时机关……硝烟虽已远去,但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传奇和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支撑我们不断向前迈进的基础和坚石。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种值得传承的精神,注定要在大浪淘沙中被淹没。

      灯炉寨之行,记者看到了青山绿水,感受到了红色革命的壮烈情怀,体验了红军的艰辛,正是由于他们的牺牲,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登上灯炉寨,大家不但看到了一座风景秀美的高山,享受了登临绝顶的美妙感觉;也感受到了一座精神上的高山,领悟伟大而深远的革命精神。

      世外杏山有人家

      灯炉寨山脚下的杏山村有位远近闻名的文化名人---今年50多岁的陈梓笛,他当了二十几年的乡文化站站长。陈梓笛的另一个身份是大洋乡“笛韵森林人家”董事长。老陈琴棋书画,吹拉弹唱,都能来一手。他家那座明显带有集体化特色的房子前面,有一棵披覆近千平方的榕树,据说有上千年的树龄,树荫下面是一片空场地,每当夜晚,老陈的这支家庭文艺队就在此高歌起舞。

      一棵千年古榕,一座由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集体厝改修而成的二层旅馆,乡土风味的农家饭菜,让记者一行切实体会了返璞归真的“森林人家”生活,旅馆前的院子里洋溢着一派“合家欢乐”的氛围。

      7日晚,我们入住在老陈的“笛韵森林人家”。“送君送到大树下,心里几多知心话,出生入死闹革命,枪林弹雨把敌杀……”老陈外甥黄德宇深情款款演唱的一首《送别》点燃了当晚红军歌会的序幕。“红军纪律要严明,爱护老百姓,到处受欢迎……”陈梓笛和他的表弟也亲自上阵了,为大家演唱在老区流传70多年的《红军纪律歌》。在这种浓厚的氛围中,我们的记者也加入了红军歌会的行列中。

      老陈家族有丰富的音乐细胞,他有五个兄弟,琴弦箫笛笙!这五种乐器是他们五兄弟的名字。起这串名字的人,是他的舅舅。这位黄姓大舅,在大洋乡可是了得,古文造诣极深,一生从事教育。梓笛家五兄弟以及他们的后辈,也应了舅舅的命名,大都是文化人,从事教育工作,可谓教育世家,一家人能歌善舞,远近驰名。

      两年多前,陈梓笛把自家后山一片山水变成景区,八十年代盖的两层楼房改造为一座旅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门口悬挂着的一串串红灯笼和几面黄色的旗子,上面都写有“森林人家”的字样。就餐时,记者也发现,这里所用的餐具上和服务人员穿的围裙上都印有“森林人家”统一的品牌标识。据了解,这些都是省林业厅投资免费配送给全省“森林人家”示范点与授牌点的,以此来营造“森林人家”统一形象。

      陈梓笛用沙哑的声音解说的导游词是:“走一趟红军路,吃一顿红军饭,唱一首红军歌,看一场红军电影。”老陈说,他要把“红色旅游”和继承“红旗不倒”的闽中革命精神结合起来,实现旅游产业和红色精神的兼顾、双赢,让红色精神也“红”起来。

      热情的老区人

      杏山村还有个大洋民俗展览馆,它是大洋乡现存最古老的民居之一,建于明末清初,据称鼎盛时,这里住着50多户200多人。

      一踏进民俗展览馆,一件件仪态万方的古朴物品就扑入我的眼帘,其大都是山区人民的生活、生产用品。据透露,这里总共收藏有150多件物品,每一件物品上都标有名称,如:舂米、磨豆、烧酒、水车等。自从大洋民俗展览馆建立后,每天都有游客慕名而来。主人不但免费让游客参观,还不厌其烦地把所知道的历史背景告诉游客,尽可能让大家都能够了解所展物品的个中奥秘。

      山区人特热情,也好客,听说我们来参观民俗展览馆,几个住在民俗馆旁边的老大娘自发来给我们当导游,讲讲往事,重拾记忆。她们无不感慨地说,以前结婚的时候就穿那贡郎鞋,而这样的梳妆台,只有大户人家才有。

      老区人正在打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传统与现代文化交相辉应的新农村,相信这个小山村在不久的将来会建设的更加美好。盛钟  晓露  亚玲

    <>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