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泗水滨”借代兴化军

    “泗水滨”借代兴化军

      □许更生  

      作为孔孟之后集大成的大理学家、教育家的朱熹(1130—1200),一生创作了 1400 多首诗词;而他最脍炙人口的几首为学哲理诗,则是创作1161年春,如《观书有感二首》、《春日》,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正如当代大学者钱穆教授《朱子新学案》所言:“《春日》、《观书有感二首》作于辛巳 (1161)春,时间都相同, ……与《朱熹集》所载这几首诗为同一时期。”刘述先教授著作《朱子的哲学思想发展与完成》所记载时间同。

      2018 年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人代会闭幕会上,引用《春日》中“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2014 年春,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重要演讲,以及同年10 月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都曾引用朱熹此首诗句。

      然而,这首著名的哲理诗,却一直被不少人误读了(包括部编小学课本)——因而往往方枘圆凿,南辕北辙。例如《春日》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包括“360百科”在内的著名网站,都解读误讹,因此亟待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隶属山东省济宁市的泗水县,位于鲁地中南部,县界东靠平邑,西接曲阜,南临邹城,北连新泰,有“中国泉乡”之称。泗水县文化积淀深厚,据史籍记载,上古诸多人物如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尧、舜、禹等,莫不与此地相关,并建立了姑幕、踞龙、崇伯、卞明等上古方国。孔子曾游学至泗水。县内的泗河,源头为泉林。孔子曾在站在泉林泉头上,望着昼夜流淌不息的泉水,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万古感叹;他还在泉林设坛讲学。泗水境内文物众多,且门类丰富。1989年,泉林泉群风景区就被山东省政府批准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许多人误解了朱子《春日》的创作地点,以为其首句既然点明了“胜日寻芳泗水滨”,当然写的就是泗水啦。这是缺乏起码的历史知识所致。学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晓,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后,便以淮河和秦岭大散关,作为宋金两国南北对峙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划立的时间是在1141年,史称“绍兴和议”。由此,宋朝的政治中心正式南移,原先中原地区的大量汉人向南迁徙,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知识、农业工具、生产技术等等,进一步繁荣了南方经济,促进了南北的融合发展【可参阅笔者的《宋代妈祖文化的应运而生》一文】。

      据此,完全可以认定:1161年春朱熹写作此诗时,绝不会逾越严重对峙的“国境线”,到“沦陷区”的泗水县去,而且优哉游哉地观赏起“胜日”美景来!查《朱熹年谱》等,朱熹一辈子都未曾去过山东。其真实的创作地点,就是南宋时期的兴化军——今天的莆田市。再则,力主“收复失地”的爱国志士朱熹,怎么可能对“敌占区”大唱赞歌呢——什么“无边光景一时新”、“万紫千红总是春”!

      再从全诗的感情基调看,《春日》是欢快愉悦明朗的,这十分切合当时朱子到兴化游学后大有收获的喜悦的情感脉络。庚辰(1160)冬, 同安任满回乡的朱熹到延平(南平),正式拜名儒李侗为师。其《再题西林寺并序》:“绍兴庚辰(1160)冬(十月),予来谒陇西(李侗)先生,退而寓于西林院惟可师之舍(现南平市图书馆所在地), 以朝夕往来受教焉。阅数月而后去(实际上十一月下旬就离开南下了)”。 李侗教给朱子的,首要是从生活实际中观察领悟、融会贯通。1160 年 11 月至翌年3 月,经李侗先生指点,31岁的朱熹专程来“文献名邦”“海滨邹鲁”莆阳游学、考察。这是朱熹十余次到莆中最重要的一次。

      李侗为什么要指点朱熹南下莆田游学呢?因为那时朱熹正处于困学之迷茫中,他作《困学恐闻》和《困学二首》诗以解闷;李侗为了让他实际感受一下“海滨珠泗”的浓厚儒家氛围,融入万紫千红、光景一新的大花园,熏陶其中,多结识志同道合的师友,扩充人脉, 为将来的更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果然,不虚此行的朱熹也笑逐颜开,乐而忘返,一呆半年。恩师李侗给他的书信中屡称“学履甚适”、“见儒者路脉”、“渐能融释”云云,而1161 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侗复函更也赞许“甚善、甚善”。从史学角度审视完全可说,正是莆田求学之行,使得朱熹如坐春风,困途知返,“逃禅归儒”,归依正道。当年阳春三月,朱熹在《春日》、《春日偶作》、《曾点》等诸诗,均用形象化语言称赞:“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服初成丽景迟,步随流水玩晴漪。微吟缓节归来晚,一任轻风拂面吹。”“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葩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其中,“泗水滨”也是采用诗歌常用的修辞格来借代“海滨邹鲁”兴化军。

      从朱熹年谱分析,1161 年前后,他已经完成了思想嬗变、翩然化蝶的转化过程,能够融释儒释道,并“躬行践履”,认为“读书穷理,博观古今圣贤所处之方,始为实用。”

      莆田著名学者、民国时期的方志名士宋湖民先生在《南禅室集》中记载: “前年为霞庄游, 过林回年国钧公墓下, 摄一影片携归。 其墓地所在……相传此穴为朱文公熹所定, 此说殊可信。 文公曾为霞庄之‘濯缨亭’ 书匾, 其题款云: ‘新安朱熹为承奉郎回年林先生书’。”(见该书第 164 页)这则史料也足以佐证,朱熹来莆阳游学之事。

      总之,从莆田、山东同为“海滨洙泗”,孔子曾游学至泗水种种因素看,这些共同点都可能成为激发朱子创作灵感的内在因素。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