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文化综合>从“公主梦”到“梅花奖”——专访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黄艳艳

    从“公主梦”到“梅花奖”——专访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黄艳艳

      从“公主梦”到“梅花奖”

      ——莆田晚报专访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黄艳艳

    2.jpg

    1.jpg

      □晚报记者 林双华 许伯英

      5月21日晚,古都南京,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正式揭晓,福建省莆仙戏剧院一级演员黄艳艳梦圆梅花的喜讯,迅速传遍微信朋友圈,传遍莆仙大地,成为莆仙戏粉丝的头号新闻。颁奖典礼结束后,黄艳艳在接受莆田晚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含着热泪表示:感谢父老乡亲的支持,感谢各级领导的关爱,我要珍惜荣誉,致敬经典艺术,弘扬梅花精神,推动莆仙戏的传承发展,为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播做出更大的努力!

      出身莆田贫穷农家的黄艳艳,如何一步一步走向莆仙戏艺术的舞台中心,最终登顶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昨日,晚报记者专门走访了领奖归来的黄艳艳,从她一路成长的点点滴滴中,我们或许可以见微知著,揭开一位戏剧艺术家的“夺梅”秘籍……

      小丫头的“公主梦”

      黄艳艳的老家在西天尾镇渭阳村(当地人俗称“渭庄”)。渭庄人不富有,但渭庄人爱看戏,这在周围一带是出了名的。那时候,村里每年要为他们供奉的各路菩萨演八九次莆仙戏,每次一演就是3天,每天2场次。渭庄每年50多场的戏,让年纪小小的黄艳艳过足了“戏瘾”。

      黄艳艳的父亲黄国新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母亲周金美从小患了眼疾,双目几乎失明。家徒四壁,虽然日子过得十分清贫,但黄家那三间简陋的祖屋里仍常常回响着快乐的谈笑声。黄艳艳回忆说,父亲在年轻时也十分喜爱莆仙戏,闲着时,他会拿出心爱的笛子奏几曲莆仙戏曲子,如《江头金桂》《古太榄》《驻云飞》等,听得小艳艳常常入神。

      7岁时,才念幼儿园的她,只要村里一演戏,她就是没吃饭也要缠着奶奶一同去戏台前看戏。许是对戏太喜欢了,她一看戏总喜欢爬戏台,趴在石条搭成的戏台边沿痴痴地看,沉浸在如诗如画的艺术世界。有几回,巡视戏场秩序的细眼睛老头把她轰下了戏台。细眼睛刚刚走开,瘦高个子的她又“蹭”地蹿上了戏台。如此反复,细眼睛也懒得赶她了,任由这个小丫头坐在戏台上把戏看完。晚上睡觉,黄国新夫妇常会被女儿惊醒。这个爱戏如命的女孩一不小心就在梦中哼着莆仙戏曲子,断断续续,有一句没一句的。

      那时候,莆田的民间剧团很多,本地的西天尾镇剧团也常常下乡演出。有一回,镇剧团到渭庄演出,刚好她父亲黄国新有一个初中同学在剧团里唱戏。黄国新就特地带女儿去拜访。在化妆间里,同学见小艳艳对戏很好奇,东瞧瞧,西望望,就顺口咿咿呀呀地唱了一段,还教了几个招式让小女孩学。同学见她学得蛮像回事,就问她,长大了想学做戏吗?小艳艳大声说,我长大了要做(演)公主!惹得旁边的人哈哈大笑。

      从那以后,黄艳艳对莆仙戏愈加痴迷,经常溜进演员们的化妆间看稀奇。“那年我十二三岁,那天正值正月十四。”她清楚地记得,这天全村每家每户都出了戏金,请了一个当时乡里最好的戏班子到渭庄演莆仙戏。

      她安静地看着演员一笔一画慢慢勾勒妆容、整理好头饰贴片。其他小孩子被演员们赶出去后都散开了,只有她又折回去。她痴痴地望着演员们化妆,偶尔伸出手摸摸贴片、戏服,眼睛里充满了渴望。

      当天,为了感谢演员们的倾情演出,村里要给戏班子赠匾,需要两个小女孩上台,黄艳艳有幸成为其中一个。拥有了可以和演员同台的机会,黄艳艳更是兴奋。

      黄艳艳说,虽然上台只是短短的几分钟,但自那时候起,与戏曲的不解之缘便深深扎了下来。

      学艺路上苦也甘

      黄艳艳,以成功饰演莆仙戏闺门、青衣等角色,在众多戏迷心中烙下深刻的印象。与舞台上光彩照人的形象截然不同的是,从小就对莆仙戏如痴如醉的她,在学戏的道路上,走过太多的坎坷,付出太多的苦心。

      16岁时,苦孩子出身的黄艳艳,顺利考进福建省艺术学校莆田分校,专攻莆仙戏。与现在许多艺术学校有国家资助不同,当时读艺校还需要交一笔对于她家来说不菲的学费。知道女儿心之所向,父亲东拼西凑,从亲戚手中借来了一笔笔学费。

      能进省艺校专攻莆仙戏,对黄艳艳来说绝对是人生的最大乐事,她格外珍惜。常言道,家贫子读书。艺校头两年,莆仙戏专业班主要以理论教育为主,再配合一些基本功练习。下课了,别的同学都回宿舍休息,但是黄艳艳经常独自呆在教室里,回想老师上课教授的科介表演要点,独自练习着。

      在省艺校这只艺术摇篮里,她师从黄宝珍和王国金,陈星火当她的指导老师。这些莆仙戏著名表演大师凭借对古老剧种的满腔珍爱,把所掌握的表演技艺和艺术要旨,毫无保留的传给了这位清秀文静、虔诚笃学的女弟子。学艺生涯里,勤学苦练唱打做念等基本功,自然成了她回报父母和恩师的最好礼物。不管是文化课,还是表演技艺,她都是一丝不苟地学习,稳扎稳打地掌握。

      1999年,黄艳艳入学艺校的第三年,老师们开始给她和同学们排演折子戏。黄艳艳的第一次上妆表演,是《高文举》“扫纱窗”那一场,她扮演高夫人王玉贞,投手举足,启唇轻唱,立即引来老师和同学们的片片喝彩。初次的成功给她极大的鼓舞,为以后戏剧表演技艺的深化作了重要的铺垫。此后,她还在《访友》中饰演祝英台,《千里送》中饰演京娘,几乎是演什么像什么。指导老师陈星火连连称赞她有天赋,是演戏的料!

      疾风知劲草,苦寒出梅香。演员的成长过程是艰难的,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练习再练习,还要有一颗坚韧不拔的心。时至今日,仍有人问她,是什么让你学习并坚持莆仙戏演出?黄艳艳回答“没什么原因,就是喜欢演戏。”,这也正是诠释了她多年坚守莆仙戏演出的动力。

      “映山红”一鸣惊人

      艺校毕业了,黄艳艳进入莆仙戏二团工作。刚毕业的黄艳艳“特别想演”,拿到剧本手抄稿时十分珍惜。当时,为了防止剧本泄露,手抄稿只给个人唱词和道白。于是,她自己动手另抄了一本,将对手演员的唱词和道白空着。

      随剧团下乡演出,演员们在台上表演,黄艳艳则在台下认真对剧本,一句一句记下演员的唱词和道白。“一场戏,会在不同的地方演出,凡是这个角色的场次,对方的唱词和道白我都记了下来。”这时的她铆足了劲儿学习,希望尽快上台演出。她的努力一直被团长看在眼里,很快她就收到了要上台的消息,饰演莆仙戏《真假乘龙》中的一个小旦。这是她第一次上台,戏团在离渭庄不远的梧塘镇演出,黄艳艳特地打电话叫父母来看戏。

      演出时,场下坐满了观众,这对于没有舞台表演经验的黄艳艳来说,压力很大,也十分紧张。一场戏下来,她筋疲力尽,自认为没有发挥最好的状态,不“出围”(莆田方言)。

      多年后,想起自己的第一场戏,黄艳艳还会问父母:“是不是对那场戏很不满意?”

      自那以后,她化压力为动力,莆仙戏旦角蝶步、摇步、车肩、放肩等特色科介的运用、唱腔的学习,她都扎扎实实地勤学苦练,并先后在《明宫传奇》《巧团圆》《黄金梦》《公主出天花》等剧中担任女一号,为舞台实践奠定了基础。

      此时,刚开始在戏台上崭露头角的黄艳艳,也碰上人生的第一个机遇。当时,黄天博导演四处为莆仙戏《江上行》挑选女主角,面试时,凭借出色表演喜、怒、哀、乐不同心情的唱段,并配以相应的面部表情和科介动作,她获得导演的赏识,被选为《江上行》女主角刘宜春的扮演者。

      《江上行》的排练,对黄艳艳来说,是人生第一次艰难的考验。剧中人主要在江河上生活,宜春划船这一动作,就要求十分娴熟逼真。但黄艳艳是从渭庄半山区走来的女孩,从没划过船。练!导演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动作要领。她就一遍又一遍地认真模仿,学习。开始时,划得不像。再一阵功夫,划得就渐渐像那回事。按导演的话,动作要从不会,到会,再到顺手——最终达到生活化,即自然的境界。别看台上才那么划几下子,台下的练习功夫,前前后后至少练了七八天,把她娇嫩的手腕都练得酸疼了!想想古人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得多深刻啊。

      苦心人,天不负。在第六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上,黄艳艳荣获演员一等奖,可谓一鸣惊人。

      破茧成蝶化名角

      之后的十多年间,黄艳艳几乎都在乡下演出,一年365天,她演出超过300天,每天两场的戏,年年如此。

      莆田三四月份经常出现回南天,在跟随剧团下乡演出,黄艳艳常常在潮湿的地面打地铺,有时候睡得脸上都有些浮肿了。后来,团里的老工友特地帮她找些干稻草垫上,大家看她跟别的演员不一样,会吃苦,对她多了几分疼爱。

      有一次,剧团在华亭镇一个小村庄演出。当时大雨下个不停,戏台周围都是积水了,眼看水位越来越高,黄艳艳突然想到,这么深的积水,服装间的戏服和道具会被淹到,她赶紧叫上几位同事一起跳进水里。她不会游泳,但个子高,水位漫到她的胸前,她坚持趟着水往服装间艰难走去,把服装道具一趟趟往高处的房子搬……事后她才发现全身不仅全湿了,还发出一股臭味,原来是乡下的露天粪池随着雨水漫了出来!类似的苦,她一次次经历,早已见怪不怪。那些年,下乡演戏条件确实差,和她一起艺校毕业的同学,几乎全都改行了,但她硬是咬着牙坚守到今天。

      2011年,莆田市成立福建省莆仙戏剧院,黄艳艳调入莆仙戏剧院,并担任副院长。从此,她的工作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欣慰之余,她常常勉励自己,要好好珍惜,要把戏演好,这是给组织的最好回报。

      岁月悠悠,黄艳艳不忘初心,凭借不断的努力,在继《江上行》获全国大奖之后,她又在福建省青年演员比赛、水仙花戏剧比赛上接连摘金夺银;参加福建省第23、24、25、26届戏剧会演,她蝉联两届演员奖、两届表演一等奖。随着艺术的成长,她的职称得到破格晋升,2018年5月,她获评国家一级演员的任职资格。

      锣鼓声中,时间飞逝。2015年,全剧三本的莆仙戏古老剧目《目连》,获拨国家专项基金,由福建省莆仙戏剧院承担复排,莆仙戏名旦、国家级传承人王少媛亲自传授。凭借精湛的演技,黄艳艳饰演剧中女主角刘四真。这个人物的全剧表演,行当跨度大,动作难度高。面对挑战,她迎难而上,虚心求教王少媛老师,终于完成了全部的录像,得到业界专家及老艺人们的赞赏。此外,在黄宝珍、黄美云等知名老艺人指导下,她在《吊丧》中饰演祝英台,于2016年9月同《瓜老种瓜》《迎春牵狗》一道晋京展演,在京城引起了轰动。

      即使是现在,已取得众多成绩的她,对于要把莆仙戏唱出莆田的决心,依然坚定不移。她不仅常年在莆田、泉州、西安等地表演,还走出国门,远赴海外,为莆仙戏这颗“宋元南戏的活化石”的发扬光大,呕心沥血,虔诚揣摩。

      2009年,她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在《状元与乞丐》中担任主角;2017年7月,湄洲妈祖祖庙开展“妈祖下南洋·重走海丝路”中马(新)妈祖文化活动周,她在莆仙戏《海神妈祖》中饰演妈祖。2018年7月,她赴香港参加“第九届香港中国戏曲节”文化交流,和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莆仙戏《海神妈祖》东南亚巡演,她都是当好台柱子,挑起主角的重担。

      今朝梦圆再启航

      艺无止境,黄艳艳深深懂得荣誉越多压力越大,她始终不敢松懈自己,只有锲而不舍,才能尽善尽美。

      2018年,黄艳艳又迎来戏剧人生的又一重要转折。当年初,福建省莆仙戏剧院重点剧目《踏伞行》正式启动,邀请了著名莆籍剧作家周长赋执笔,国家一级导演徐春兰执导,姚清水、祁玉卿、林国城、王啸冰、罗江涛、齐仕明、王少媛、林金标等资深专家组成创作团队。黄艳艳饰演莆仙戏《踏伞行》的女主角王慧兰。

      2018年5月21日,《踏伞行》在莆仙大剧院首演,就倍受关注,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观看首演的戏曲专家,都有着一样的再简单不过的感受:“美!”

      蝶步款款,兰花指颤,一个眼波流转,顾盼生辉。从首演到2021年5月10日,《踏伞行》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的完美演绎,黄艳艳独特的唱腔和别开生面的表演,惊艳了全国各地戏剧专家及南京的观众,这其中经历了经过几百次的训练磨合。

      5月9日,在梅花奖终评竞演前夕,黄艳艳一整天都在剧院里连排,徐春兰导演坐在台下,认真观看,细微至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尽管对角色的把握已了然于心,但黄艳艳还是做好每个动作,唱好每句台词,有时候一个动作反反复复好几次,不断与导演探讨如何表演,才能更完美地表现。从这里,记者不难看出,这小女子对演戏可谓是爱到骨子里,也正是有如此较真劲儿,才有舞台上那感人至深的演绎。

      谈及在《踏伞行》中对王慧兰这一角色鲜活的塑造,黄艳艳说最难的莫过于感情戏。“比如说戏中王慧兰试探未婚夫这一情节,其实她是带着少女对于美好爱情向往的心情去试探。但如果这个度我没有把握好的话,看起来就会很心机。如果恰到好处的话,那这个人物行为就很可爱。”

      在导演徐春兰的严苛要求和深入启发下,黄艳艳不断深入研究剧本,反复揣摩,吃透角色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深入挖掘人物性格特色,精准解读角色并定位演出风格。在排演中,虽然也有困惑和不解,但是她认为导演的创作理念、艺术经验,与自己之前的表演技术不同、或者不相融的经历,都成了她前进的动力与营养,最终化作舞台上聪明貌美、善良纯真,又有些小心眼、猜忌心,多愁善感、娇嗔倔强的大家闺秀王慧兰。

      “在莆仙戏的表演中,塑造人物形象,非常讲究肢体语言表达丰富。莆仙戏的各个行当都有自己的科介表演。我有时候会遇到莆仙戏科介的应用和人物情感结合是否流畅自然的问题。《踏伞行》需要把莆仙戏的科介应用到极致唯美,我们经历了排练场上的一次次体验和磨合,虽然过程艰辛曲折,但观众的喜爱让我们非常开心。”黄艳艳说。

      2021年5月21日晚,在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晚会上,黄艳艳盛装出席。在这一高光时刻,黄艳艳说,获得梅花奖对一个剧种、一个地方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既是一种鼓舞,也是一种鞭策、更是一个良机。今后,她要发扬梅花精神,全力以赴,带领新一代莆仙戏青年演员,共同传承、发扬莆仙戏传统文化,让全国各地的观众都能欣赏到莆仙戏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表演,让更多人关注、喜欢莆仙戏。

      陈先镐、黄宝珍、王国金、陈星火、姚清水、周长赋、祁玉钦、黄美云、王少媛老师……在黄艳艳的人生感恩字典里永远记载着这些人的名字。

      莆仙戏是福建莆田地方戏,有千余年的历史,是戏剧界的“大熊猫”和“活化石”。对于莆仙戏的传承,黄艳艳说:“老艺人们把他们的‘绝技’传给我们,我们再教给更小的一辈。”如今,由她带出的莆仙戏剧青年演员吴沙沙和郑超凡,也各获福建省第十届中青年演员比赛金奖和铜奖。演出之余,她还经常参加莆仙戏进校园、社区活动,她相信通过树立莆仙戏传承的“文化自信”,充实新人新血液,定能让千年古戏,传承“有戏”,真正实现莆仙戏“风流世代传”!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