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莆田古代启蒙教育的私塾

    莆田古代启蒙教育的私塾

      私塾是我国古代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一种民间启蒙教育机构,始于春秋战国,成于唐代,盛于明清,清末走向衰落。私塾亦是古代私人出资兴办的一种教育机构,莆田私学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陈代就出现,此后不断发展。但莆田真正的私塾则在明代才兴起,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古代社会传授、普及的设施,私塾按其兴办人和教育对象不同,又分为三类。莆田最早私塾为家塾,或称坐馆,系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 监察御史姚鸣凤罢官回乡开办。家塾系官绅富商自家设立的私塾,用于启蒙教育子孙。自此,莆田官绅富商陆续延师于家设塾,城乡皆有。

      而村塾、族塾 (宗塾) 则是由乡村、宗族捐助钱财或学田,聘师以教村族贫寒子弟的私塾,或设于乡村宫庙,或设于宗族祠堂。尤其是清代,莆田城内各姓宗族纷纷在宗祠设立族塾,如林姓设于塔兜,陈姓设于庙前,方姓设于后塘,宋姓于双池,张姓于十八张厝,郑姓于城东门兜和书仓巷等。

      还有一种是塾师设于家舍收徒教授的私塾,也称门馆、教馆、学馆。例如清代莆田城内,便有宋玉祥、林钟涛、林兆骐等塾师分别在罗巷里、城厢坑边、北河边等处设立私塾,开馆授徒,每年都有家长携子上门交费入学。

      私塾对入学年龄并无硬性规定,但大多担负着孩子的启蒙教育。学生不必考试,只需先生同意,在孔老夫子牌位圣像前作揖磕头,即可取得入学资格。私塾规模不大,多者二十余人,少则仅数人。教授重点是识字和写字,两者分开。识字初学教材为古代通行启蒙教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等: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还教授学诗作对:清末加设算学课,教授口算、笔算和珠算。习字始为描红,进而影帖、临帖,多选名家字帖习之。

      到了清末,随着近代教育兴起,私塾逐渐走向衰落。民国2年(1913年),莆田城镇私塾相继改为学堂,但乡村私塾大多维持旧制。据史料记载,民国26年(1937年),莆田仍有104所私塾, 2410名在学塾生。直至新中国成立,私塾才被禁废,终结历史。留  晖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