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旅游>高阳云顶之谜

    高阳云顶之谜

      □陈震辉 文/图

    1.jpg

      图为云顶寺。

      山高有阳,云顶有寺,此处石苍高阳云顶寺。高阳处仙游永泰交界处,自古人文氤氲,群贤纷至。唐代高僧正觉禅师,曾数度登高讲法,一时苦行遍地,茅棚接连,岩穴拥塞,遂成大丛。宋郑侨寓居苦读终及状元,外交内政无不通达,历任皆有政声,谥赠太师。

      高阳苍翠,云顶飘渺。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的碑刻《云顶记》和《云顶岩记》把云顶的历史,从唐代一直捋到清代,脉络清晰不过如此,却仍有诸多细节,值得探寻真相。

      第一谜:宋代石浮屠之谜

      云顶寺仅存的大殿后,在苍苔围裹的砌坡上,笔者注意到十来块规整的石条,请负责寺庙维护的温大伯清洗后露出真容。这些石条长约80厘米,高约20厘米,中间雕刻内凹的菱形纹饰,两边刻有文字。其中一块刻有文字“淳熙丙申秋郑思廉为父增修顾资口生界”。又有一块刻有“丙申春石座祈求福利”“丙申岁”等字样。

      淳熙,是南宋宋孝宗的年号。淳熙丙申年是淳熙三年,即1176年。从石浮屠文字可知,这是一个叫做郑思廉的孝子为父亲祈求福报而舍钱建造的,并且应该是在春秋两季,先后造了两座。《云顶记》说,淳熙辛丑(1181年)乡贵郑渝、郑千里捐财倨功,大构殿宇。这是云顶寺大开发之始,而石塔的建造则早了5年。

      根据石条左右边缘的竹节状凸起雕刻判断,这些残件应该是古浮屠最底层的包边石。这种宋代祈福石塔大多是实心的经幢塔,兼有小型仿阁楼式塔的特征。据此可知原塔底座边长80厘米,直径1.8米,高6米左右。底座六角,六个面都有凹雕纹饰。上部为六角仿阁楼式结构,叠涩出檐,有精雕围栏,一如大型的仿阁楼式塔。

      几年前,云顶寺还有一石条,雕刻精美的“状元游街”图案,有人说图上的人物是郑侨,可惜已经被盗。看形状特征应该是石塔底层基座的包边石。郑侨是乾道五年(1169年)己丑科状元,而石塔建于1176年,时间上倒是说得通。想起凤山九座寺大雄宝殿门前的宋代双石塔,应该是同一个模样的。再说有了正觉禅师的缘故,相隔不远的两寺后续必有互动。当然,这一切都是想象。

      第二谜:武阶之谜

      笔者在云顶寺大殿右侧发现一石块,上刻“武堦”二大字。武堦,即武阶,为武职官阶,源于宋朝。当然,不能因此说这刻石是宋代的。不过,未曾听说过历史上有哪个武官与云顶寺有过渊源。倒是寺里的《云顶岩记》提到:“迨康熙辛卯(1711年),岩之僧普明慨然欲建下殿,为王将军复庙宇。夫王将军者,先时洋盗蜂起,王为民战没,里人义之,为之立庙也。”《义乌县志》载:“童忠义祠祀童子明……奉戚继光令,与戚继光妻弟王将军解救仙游,与王将军阵亡于虎啸潭。时嘉靖四十三年(1564)正月初二。”王将军是民间起家的草莽英雄,无法授予军阶。而且海边抗倭的将军,居然在深山老林里被人祭祀,很是费脑。

      《闽大记》说:正觉禅师于大中六年(852年),进嵩山少林寺学法十多年,参悟禅机,修持戒法,精通少林禅宗。刘克庄撰《重建九座太平院记》说:正觉禅师结庐云顶山,倡行亦禅亦农,笃志精修于石洞禅观,悟证妙明心性。看得出正觉禅师并非大腹便便之僧,而是精壮禅农。农闲时舞舞少林棍法,禅坐后打打达摩拳法,遂成传统,后人乐武不疲,刻一“武堦”自娱也是有可能的。

      第三谜:直棂窗之谜

      云顶寺大殿后墙是全木结构,后门左右是巨大的直棂窗,采光通风良好。直棂窗是古代木建筑外窗的一种,窗格以竖向直棂为主,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窗式,唐代很是流行。云顶寺的直棂窗很特别,有里外两层。外面是固定的直棂条,里面是一层棂架,可以通过左右推移,闭合外层的棂条缝隙,十分简便灵巧。

      据云顶寺碑文可知,云顶寺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5年-1173年),明清两代均有扩建,现存大殿应该是清代以来不断修补的结果,但还是很有些宋代遗风,比较古朴大气。

      这种风格的窗户现在几乎见不到了,目前仅有的另外一例是大济北山南林寺大殿后墙外窗。据《仙游县志》记载,南林寺开山于唐代,历经数次重建重修,现存的南林寺重修于1982年。从现存的风格看,迥异于明清以来传统建筑风格,反而更像宋代风格。所以,它们之间或有某种历史的关联。

      云顶虽小,人文底蕴却是厚重的,种种谜团或许会有更多文史爱好者继续解开。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