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莆田歌谣:补鼎补面盆(二首)

    莆田歌谣:补鼎补面盆(二首)

      〈一〉

      补鼎补鉎锅哎!

      补鼎补面盆哎!

      担起担子四乡走,

      厝前厝后喊几声。

      担头担着炉共火,

      还有鉎铜是现成。

      破鼎鉎锅共面盆,

      大空小空都无惊。

      补鼎补面盆哎!

      补鼎补鉎锅哎!

      (鼎:铸铁锅。鉎锅:炖东西用的锅;鉎,生铁。大空小空:大洞小洞。无惊:不怕。)

      〈二〉

      补鼎补鉎锅,

      谟补谟塌坑。

      补鼎补面盆,

      谟补谟崩痕。

      (谟:越。崩:裂;音“剥页”切,声调阴入。)

      这是二首同名方言歌谣,第一首属于民谣范畴,第二首属于童谣范畴。无论是名气还是流传地域或是传唱程度第二首都大大超过第一首。

      现在,人们的生活比以前不知好了多少倍,以致以前某些人赖以谋生的技艺,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消失,并失去了它们的传承人。比如说补碗(瓷器)匠、箍桶匠、染布(依黑依蓝)匠,还有此二首歌谣所唱的补锅匠等等。

      以前,村前村后,大街小巷时常会传来“补鼎补鉎锅,补鼎补面盆”的吆喝声。如今,不知多少年不曾听到这种叫喊声了。过去,要是鼎、鉎锅或面盆破了一个洞,人们都舍不得拿去回收,而是补一补继续用。这时候补锅匠就派上了用场。补锅的活儿是说不定的,补锅匠不懂得哪家的锅什么时候会漏,所以就得游村过户,穿街走巷扯开嗓子吆喝。歌谣使用“担起担子”“四乡”、“厝前厝后”等词,顿使歌谣有了浓浓的乡土味。但一旦失去了地方语言特色,便兴味索然。由此可见,语言对于乡土文学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补锅匠外出补锅时,都挑着一挑补锅担,担子里装着火炉、风箱、木炭、坩埚、鉎、废铜等工具和材料,以备不时之需。要是有了生意,补锅匠就会架好火炉,放入木炭,点上火,拉起风箱,用坩埚把鉎熔化后,把铁水倒进一个用石棉、石墨、黏土等耐火材料制成的中间微凹成弧形的小墩子,然后从边缘已预先修整好待补的破洞的底部往上托,再拿起另一个微凸成弧形的小墩子从上往下摁,待铁水冷却后破洞就补上了。如果破洞较大,就要如此反复补两三次,直至补好,最后把锅内部修平整就成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若是没有熟练的手艺是补不起来的,烫到就不用说了。

      也许有人会问,补锅用鉎就行了,怎么还带着铜呢?原来旧时有些人家会使用铜面盆、铜手炉、铜瓢、铜煎匙(锅铲)等器具,这些器具破了或坏了,就需要修补或翻新,都要用到废杂铜,所以碎杂铜对于补锅匠来说是必备品。补锅匠都有一手倾铜瓢(煎匙)的好手艺,若是遇到人家需要新制或翻新,补锅匠都会顺着主人的意把活儿干好,若得主人意便是好功夫嘛!

      补锅匠一生不知补了多少个破洞,自喻大空小空都无惊,决不是吹牛。有的补锅匠还有另一手绝活,那就是面盆底漏了,做个木头底换上。两种不同材质的东西要做得天衣无缝,滴水不漏,那才真叫绝活。□陈文凤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