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林龙江:莆田历史上的书生英雄

    林龙江:莆田历史上的书生英雄

      □ 范育斌

      莆田——这座地处福建沿海中部的历史文化名城,因被誉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而光彩夺目。同时,它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城市,特别是明朝中期莆田遭受了严重的倭患与疫难,其血腥与苦难,让人泣泪唏嘘不已。那一段让人不能忘却的大劫难,由此形成了莆田特有的做大岁、贴白额春联等春节风俗,彰显了莆田人世代勿忘国耻、铭记历史的情怀。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令人惊奇的是,在这倭患与疫难双重浩劫之下,却有一介书生在灾厄中坚强崛起,在磨难中浴火重生,他舍家纾难,大德至善,成为莆田历史上的拯难书生英雄而流芳于世,他就是闻名遐迩的林龙江先生。

      林龙江本名林兆恩(1517~1602),字懋勋,别号龙江,道号子谷子,莆田县人。他出身儒门世家,世代官宦,在十八岁那年,即嘉靖十三年(1534)考中生员。之后,他三次名落孙山,从此放弃科举,转而出游问道,过着隐逸闲适的生活。

      落第后的林兆恩,却做了人生的另一种选择。他转而出入佛门道观,遍游名山大川,到处寻师访道,追求个人精神解脱。经过五年的彷徨、思索,他对当时儒、道、释三教的神圣性有诸多疑问,便“锐志于心身性命之学,遍叩三门”。在他35岁那年,提出了三教合一思想体系,把儒、道、释三教合为一教,创立了“三一教”,主张立德、从善、行孝、济贫,并不遗余力广泛传教。

      正当林兆恩专心致志传教之时,莆田祸起倭寇。倭寇乃14~16世纪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掠夺的日本海盗集团。明嘉靖年间,倭患猖獗,东南沿海尤其是莆田深受其害。倭寇侵犯骚扰兴化府(今莆田市)先后达15次,屡次攻陷城池,沿途烧杀掠夺,抢劫民财,残杀百姓,血腥屠杀,惨不忍睹,莆田成为倭害“重灾区”。这也是后来戚继光将军奉命两度挥师南下救援莆田痛歼倭寇的由来,拯救莆田人民摆脱水深火热的倭患之苦。戚家军在莆田的浴血奋战,留下了许多抗倭的感人故事。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据史书记载,倭寇“屠戮之众,而遗骸如积。虐焰之炽,而村落为墟”。倭患引发了瘟疫大流行。“嘉靖三十五年(1556)丙辰,时疫气盛行,人多病歿。”“嘉靖四十一年(1562),春,城中大疫。”当时瘟疫蔓延之烈,如果不及时扑灭瘟疫,莆田将陷灭顶之灾。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这莆田存亡绝续关头,林兆恩见义勇为,挺身而出,舍家捐产,积极抗倭,特别在抗疫中起到了擎天柱石的作用。他把家族、三一教门徒以及弟子组织动员起来,采取了几项非常有效的应对措施:

      首先,掩埋死尸。倭难与瘟疫使整个莆田城就象是个大墓场,数以万计的黎民陈尸城内外,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尸体会腐烂并产生毒素,特别瘟疫死亡的人会成为传染源。据文献记载,林兆恩和他的门徒不避腐臭移尸焚化与捐献家财雇人埋尸合计23000多具。1996年,东山西侧发现层层叠叠的骨灰罐两大坑,就是他们行善积德的实物佐证。他率领的掩没死尸的做法既有净化环境消灭传染源的作用,也体现了中国入土为安的风俗以及对生命的尊重。

      其次,赈民救灾。倭患与瘟疫双祸而至,饥荒随之而来。在发生灾荒时,官府通常会减免当地赋税或开仓放粮以济民困,或开展赈灾活动。但在如此重大的灾难面前,朝廷与莆田官府作为国家社会保障系统却无所作为。腥风血雨的莆田此时风雨飘摇,社会动荡不安,赈灾迫在眉睫。

      危急关头,林兆恩自告奋勇,舍家纾难,自觉担当拯救难民。据史书记载,嘉靖三十九年(1560),倭寇扰乱莆田,城外百姓进城避乱,兆恩先生给予每人钱和粮。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和二十二年(1594),莆田先后发生两次饥荒,兆恩又捐银二百余两、谷数百石赈济。他“或散之钱与金,或惠之米与粥……于是人咸自庆得生。”他一次又一次传递给莆田人民的温暖,使莆田人民挺过了多次灾难。

      第三,治疫疗病。诚然,救治瘟疫仅靠掩埋尸体,消灭传染源是不够的,更需要对感染瘟疫者进行治疗。虽然,明代国家在各地都设有管理、训练医生的“医学”机构以及发放医药的“惠民药局”。但是,这些机构在明中期以后,大都名存实亡。无奈之下,林兆恩凭借自己的医术,为民众治疗瘟疫。他运用三教合一的内丹理论,创造“九序心法”,“以艮背法为人却病,行之多验。”艮背法讲得是气功疗病,类似于现在抗疫中的八段锦,具有疏通气血、激发阳气的功效,能改善肌肉关节

      活动、改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体现了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论。

      除了用艮背法疗病之外,他“又别有奇术,能济人于危急之时”。有一段记载反映了这一点。“夏,疫气尤重,鬼常出没。夜遇先生歌咏登东山,群趋而避之曰:‘三廼教先生来矣……先生但书曰:‘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其家咸不药而起……自是几染瘟疫者,无不籍先生以起死回生矣。”此“奇术”蕴含祝由术兼有类似道教的符箓,具有朴素的心理暗示、归因替代、意识疗法等心理学思想,故有心理治疗的作用。此法推广开来,疗效亦佳,瘟疫得以逐渐遏制。

      历史造就了英雄。尽管莆田的这一段历史充满了灾难,但戚继光与林龙江两位英雄的出现,救莆田民众于水火之中,使莆田终于挺过了那一场“末日之灾”。同时,也证明了莆田人战胜天灾人祸的韧性。莆田由此转危为安,否极泰来。

      莆田城区的东岩山顶,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东山晓旭”,这里“岩色青葱接翠薇,东方初日正含晖”,风光无限。令人惊喜的是,戚继光纪念馆与林龙江纪念馆在此紧邻而立,隐于闹市。两馆并立,英雄际会,天作之合。这既能纪念抗疫拯民英雄林龙江的高风亮节,同时,也表达了莆田人民对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无限感恩之情。瞻仰光明峻伟的纪念馆,与东山晓旭之光互相辉映的这些思想光芒,让中华文化之光熠熠生辉。故撰联赞曰:

      威武将军,勋垂闽浙,平倭伟绩名天下;

      仁慈儒士,誉满莆仙,至善高风贯古今。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