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旅游>古囊列献

    古囊列献

    点击查看原图

      “山有重囊势,门开两径斜。溪声寒走涧,海色月流沙。庵外曾伏虎,堂中旧雨花。不知遗谶地,一一落谁家?”这是唐代黄滔《咏囊山》的五言律诗。它咏述了该山以囊称谓的含义和非凡气势,又写尽了南麓镇山名刹———慈寿禅寺的风光。

      囊山坐落于涵江区江口镇,山势一列如屏,绵延几公里长。纵观全山,独具特色的自然美景,是山椒裸露的众多花岗石,峥嵘林立,形态各异;加上峰峦复叠,参差争耸,石群垒列,状如莲瓣,蔚为一大奇观。明清之际文人美其名曰“古囊列山献”。

      古时囊山自然风物景观,甲于莆阳所有名山。《福建通志》记载:“辟支岩,其中可容数榻,旁有八小石负之,玲珑明澈,如窗棂然。”据说,唐时妙应禅师尚未开山创建南麓大刹之前,已经隐迹于辟支岩中禅修经年。妙应俗姓黄,世居莆田黄巷———今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妙应长大以后,充当县衙狱卒;及至出家得法之后,先后在邑中几处岩穴里潜修。唐乾符二年 (875),他始建囊山之刹,初名“伏虎庵”,后名“延福院”,唐光启二年(886)扩建改名“囊山慈寿禅寺”。千年寺名不易。1983年,国务院批准该寺为全国重点保护和开放寺院之一。

      《八闽通志》记载,囊山寺内外有十六景。山间有不少岩石交错,有些怪石形似器物或动物,被人们立以为名。有对峙如门或肖似窗台、巨掌、贝叶等的岩石,也有以母猪、小猪石等立名。辟支岩上有一块巨石像屋盖,岩外两块天然的石头,恰似人工镌造的药炉、茗碾,并被人们应名传世,犹有一对石虎守护岩口。

      唐宋之际,古驿道自福州南下,经福清蒜岭山边踅进莆田江口地界后,沿囊山的东南麓绕行。因而囊山佛教大刹便被朝廷利用为驿站。历代经过此道而在寺内宿夜的高官名士,如宋代蔡襄、黄公度、朱熹、刘克庄等名家,先后途次囊山大刹投宿,留下不朽诗篇和题刻。现在尚存的石刻,有南宋纪游的题名,另一块是明嘉靖时湖广巡抚林有恒的“山间明月”题刻。徐学仕 文/图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