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郊尾境内地名中的历史典故及其人文现象

    郊尾境内地名中的历史典故及其人文现象

      郊尾地方在唐代就属于香田里的一个管辖区域,特别是自宋以来,区域的开发与发展较快,其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丰厚。今特举出一些境内地名来历的历史典故,及其一些与地名有关的人文现象,以佐证之。由于篇幅有限,这里所举的人文现象,只代表性地列举了境内民间口头传说、童谣、方言俗语和谚语等形式的部分内容。

      一、“伍坪寨(古坪寨)”地名来历的历史典故

      清 顺治十年(1653)八月,仙游大济人郭尔隆起义抗清,起初是驻兵寨硎山(位于今社硎乡),翌年春,郭尔隆率万余众,占领了位于伍狮村西南二三里处的大尖山和小尖山。这里丛林连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东北方向有洪山、大帽山二山成南北向并峙。洪山正面扼守县城来兵,大帽山挡住沟尾(郊尾)方向的来路。山上大尖、小尖两峰并列,拱围着地势稍低于大、小尖山的平坦地盘上,自成小盆地。小盆地方圆数百米,高高踞在山巅之上,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蜿蜒盘旋到此地,真乃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营地。郭尔隆就是看中了这一地势,才移兵到此,将营房屯扎于此。郭尔隆以湖宅坡为阅兵场,操练兵马,誓师抗清。清廷派兵“清剿”,失败。当年七月十三日,郭尔隆在伍狮村惩治劣绅,清浮财,济穷民。后清廷用诱降计挫败义军,郭尔隆被迫到惠安避难。

      正由于郭尔隆聚兵屯营在大尖山和小尖山所拱围的小盆地上,人们就称此处为“寨”。因这寨盆地底盘相对四周平坦,故以“坪”名之,且是位于伍狮地界,即取“伍”与“坪”相搭为寨名,故称为“伍坪寨”。又因本地的“伍”与“古”同音,所以“伍坪寨”也记作“古坪寨”。

      民国五年(1916)冬,郊尾卢厝卢约(今东湖村人),又聚众在伍坪寨起义,反对北洋军阀政府苛政,致使郊尾伍狮“伍坪寨”的地名,更是远传省内外,连广东粤军首领许宗智都遥闻该地,特派人与卢约联络,并委其为援闽粤军左路司令。

      二、宝坑村的“娘子墓”、古店村的“古店”和“山边”等地名来历的传说

      不知哪朝哪代的时候,有一个来历不明的怀孕女子,昏死在宝坑旧大路(驿道)旁,好心的人们就凑钱将她埋葬在路旁的一个山岭上。因此女子衣着不凡,收殓的人们就称其为“娘子”,其埋葬的墓就称为“娘子墓”。

      当时,驿道两旁厝舍店肆很多,形成一条街道,据说此街道沿驿道一直延伸到阮庄村的下路岭地方。

      街道上的烧饼铺,每到天黑就关门数钱算账。这几天,烧饼铺老板心中很是纳闷:为何这几天在抽屉里的铜钱堆中总出现有两张纸钱?他开始回想起每天来店铺买烧饼的顾客,看看有什么可疑之处。这时,他猛地想起了一件奇怪的事,即是每天傍晚时分,就来了一个低戴着斗笠的小孩,买了两个烧饼,递给两枚铜钱之后就匆匆地离开。自从这小孩出现以后,抽屉里就开始有了纸钱了。

      这天,烧饼铺老板将那小孩递给的两枚铜钱,特意地放在另一抽屉里。到了算账的时候,铜钱堆中果然没有纸钱了。他马上打开另一抽屉时,发现那两枚铜钱竟然变成了两张纸钱。这可把老板惊呆了,他感到万分奇异。

      这天傍晚,见那小孩远离店铺后,烧饼铺老板吩咐店伙计守店,自己则悄悄地尾随着小孩,想知道小孩的来历。跟随到宝坑娘子墓前,那小孩突然不见了,烧饼铺老板便在坟墓四周到处寻找。忽然,他听到坟墓中有说话的声音,他赶快趴下来,把耳朵贴在地上细听。只听得一个小孩的声音说:“再过几天,只要洪山上的石鸡一啼,石狗一吠,这里就全变大海。那时,街道后那座山就要变成船,咱俩就可以搭船到京城去坐皇帝位了。”

      烧饼铺老板听到这里,心里明白:“原来这墓里是要出太子了!”吓得目瞪口呆。正想赶紧回家通知家人赶快离开此地时,忽然又听到墓中一个女人的声音,说:“这事不可张扬出去。你现在果真都准备好了,就没怕有什么法子破你的法术了?”只听那小孩回答说:“除了铜钟乌狗血,我什么都不怕了。”

      烧饼铺老板不再听下去了,赶紧跑回店,四处寻找铜钟和黑狗。花了两天的时间,好不容易找来了一个铜钟和一只黑狗。他趁着天黑,抱着铜钟,牵着黑狗,悄悄地摸黑朝娘子墓方向而去。他刚刚来到娘子墓前,就发现街道背后那座山已闪闪发光,一下子就变成了一艘船的形状。他赶紧将铜钟朝墓头一罩,将黑狗按在钟上,拔起刀猛地一戳,那黑狗的血即刻喷溅到铜钟上。只听到“轰”了一声巨响,坟墓随声坍塌了下来。回首一望,街道背后那已成船形的山,也猛地随着倒趴了过去。后来,人们就将这座倒趴的山称为“趴船山”。

      随着岁月沧桑,人口的入迁和繁衍,聚居在“趴船山”旁边的村落地名就称为“山边”,而聚居在“娘子墓”附近的村落就以“娘子墓”为地名。由于“娘子墓”是位于山岭上,而且莆仙话的“娘子”两字的切音与“岭”同音,所以这个地方的地名也记作“岭墓”。当时小孩买烧饼街道,由于年代久远,街虽已不存在了,但还廖落地残存着一二处古老的店铺,故此后人就将这个地方称为“古店”。      

      三、地名与人事连贯的童谣

      童谣,是以口头形式流传于儿童口中的歌谣。它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语言活泼,富于音韵,朗朗上口。这里所选的童谣,只流行于郊尾地方,笔者小时曾对这首童谣唱得烂熟,故特作为郊尾地区的地名人文现象代表之一,列举如下:

      嘀嘟嘀,

      杨寨王爷普做土匪。

      (杨寨位于旸谷村)

      土匪扌举 (拿、握的意思 )曲尺(手枪),

      后宋苦脚(跛足)会杠(抬)轿。

      (后宋位于新和村)

      轿扛勇卜(又)勇,

      枫坑阿贵做保长。

      (枫坑位于长安村)

      保长办没牵(事情办不成),

      暝暝(夜夜)抓壮丁。

      壮丁沿洋(沿着田野到处)逐(追捉),

      崙头和吓会置(制作)笠。

      (崙头位于埕边村)

      笠置圆物(又)圆,

      顶街成桂会博钱(赌博)。

      博钱□呀□(□读“耶”去声,四处怯瞧的样子),

      下街喝厝会乍纟祭 (纺绩麻)。

      纟祭乍一斤换物仔(石榴),

      车头阿辽会“卡欧”(镂刻)人仔(人物画)。

      (车头位于郊尾村)

      人仔 “卡欧”“沙欧”卜“沙欧”(美又美),

      郊尾街九歪做货斗(妓女)。

      货斗岳(合)公司,

      梅洋子来会杀猪。

      (梅洋位于郊尾村)

      猪杀五脚爪,

      郊尾阿兰干会打鸟。

      鸟打□物□(□读“到卧”切音,准又准),

      沙溪青盲和给雷公拷(被雷电击)。

      拷勿会 (不会)死,

      竹脚德财扛阿以(讨小妾)。

      (竹脚位于后溪村)

      …………

      这首童谣是把解放前郊尾地方有代表性的人和事全编出来,其中代表人物有抬轿的苦力、置笠的手工业者、乍纟祭妇人、镂刻艺人、杀猪的、打鸟的等劳动人民,也有做土匪、保长、讨小妾的上层人物,还有赌徒、妓女等社会性渣滓。在当时发生的事有土匪扌举 曲尺(手枪)绑票、保长抓壮丁、跛脚的抬轿、被雷击未死的人。这些人与事,巧妙地同地名结合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立体画面,形象地将民国时期郊尾地区的社会结构轮廓凸现了出来。

      四、本地方言俗语“厄衰挑鸡埔”的来历传说

      郊尾地区的丘陵坡地众多,当地人通常把长满草的丘陵坡地称为“草埔”或“山埔”,有的也把一些平坦的开阔地也称为“埔”(本地读音为“bo”玻)。往昔,古店的北面是一片山埔,山埔的东边聚居着几户人家,全是林姓。据说,有一天,有人到村里警告村人说,一位神仙预言:这村林姓人因得罪了大王爷,王爷将派王爷船来到这里,要足足载走一百人。这人好心劝告村人赶快逃离。村人以为是哄人的话,说是村里有许多人出外做生意,现在留在村中的大人小孩总加起来才九十九人,怎会有一百人让其载走?

      这天傍黑,村里路过了一位四处叫卖的挑鸡人,见天色已晚,便要求留下借宿。因安全起见,村人一般是不愿意让外人在村中随便过夜的。由于这位卖鸡的恰也姓林,所以他就攀起宗亲的关系,苦苦央求,村人也就看在宗亲的份上,才答应让其过夜。哪知,就在这一夜,村中突发瘟疫,全村人全死光,包括挑鸡的人。果真应验了“足足载走一百人”的预言。

      正因如此,后人就认为这个挑鸡叫卖的人之所以自找倒霉地去凑一百人的数,是因为他的运气很衰。也正因为那个挑鸡叫卖的人是运衰而死在那一山埔的村落中,人们就特以“挑鸡埔”来嘲称那些挑鸡四处叫卖的人。久而久之,无形之中,“挑鸡埔”的称呼也就成了仙游一带对挑鸡四处叫卖人的一个专称。此外,人们以后就以“厄衰挑鸡埔”的方言俗语来喻衰运,俗语的意思是说,其运比挑鸡埔的运还要衰。这个人证俗语就一直流行到如今。

      坐落在山埔上的一村人既然全都因瘟疫而死光了,那些出外做生意的村人,回来后也就不敢在原处居住了。他们相议了之后,就到这山埔的西边另建家园。相传了几代,又自成了一个新的村落。因这个村落是在山埔的西边,人们也就称这个村落中“西埔”。这就是古店村西埔自然村地名来历的一种说法。

      五、“雨打云顶寺,抱囝跑‘黄铁’(来不及的意思)”本地方言谚语

      云顶寺是位于后沈村的云顶山上,为了押韵,就以它为云顶山地名的代表。谚语的意思是说,(在夏日)只要一见到乌云盖满云顶山,就意味着即将郊尾一带地方很快地就有了“西北雨”。谚语以“抱囝跑‘黄铁’”来形象地比喻西北雨来得迅猛。这个谚语一般只局限于夏天,同时也只是相对云顶山以南或东南方向的郊尾一带地方而言。这是郊尾一带人们把位于西北方向的较高点云顶山,作为观察天气变化的坐标,经过长期的观察所总结出来的经验,转化为适用于当地的天气谚语,这便是当地文化的一种人为提升的结果,也即成为一种本地文化的结晶。    (吴松江)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