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马来西亚天后宫与妈祖信仰功能的转变

    马来西亚天后宫与妈祖信仰功能的转变

      明、清之后移民到马来半岛的中国人,多属下层老百姓。闽、粤、琼一带随着沿海平原地区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大幅度增长,土地短缺问题日趋紧张,已逐渐呈现人满为患的局面。加上明清时期楼寇侵扰,迁界、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族姓流徙现象十分常见。

      一、 移民时代的妈祖信仰功能

      明、清之后移民到马来半岛的中国人,多属下层老百姓。闽、粤、琼一带随着沿海平原地区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大幅度增长,土地短缺问题日趋紧张,已逐渐呈现人满为患的局面。加上明清时期楼寇侵扰,迁界、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族姓流徙现象十分常见。

      马来西亚的华人大多数来自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省。其中福建又以闽南、福州,广东以客家、广府、潮州等地最为集中。马来西亚统计局1991年的华人统计数字显示:在4,623,882总人口中,闽南籍华人最多,其人数为1,579,463人,依次为客家人(1,081,862人)、广府人(842,105人)、潮州人(521,218人)、福州人(236,478人)、海南人(168,112人)、广西人(69,076人)、其他(92,735人)。

      在16世纪的明朝中期至19世纪鸦片战争以前的300年间,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剥削和压迫日益加重,迫使广大农村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他们纷纷冒险出洋。再加上明清之政局动乱,不少人也因此避居南洋。与此同时,16世纪以后,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南洋地区,为了掠夺东方的财富,殖民者需要大批廉价而又有较高技能的中国劳动者。他们把劳动力需求的目标对准中国,尤其是英国侵占马来半岛之后,他们采用各种手段将中国东南沿海的青壮年诱引到南洋去当华工;这样一来,华侨中除原先的商人和政治避难著外,华工的人数越来越多。到鸦片战争前夕,南洋华侨人数已接近100万,槟榔屿、新加坡等地的华人在一万人以上。

      英殖民者利用华人来贩卖华人的手段很毒辣,他们争相勾结中国地方的买办,四处招募廉价劳工。招募没有成效就进行拐骗,拐骗不成则采取绑架方式,强掳少壮劳工到“猪仔馆”,然后押上专供运载劳工前往南洋各地的“猪仔船”。这种猪仔,大量来自中国闽粤地区,而且闽粤一带的华人生性勤勉刻苦,具有顺从的特性,还能够迅速适应热带地方的水土、气候与环境。而他们最大的目的是在经济方面,丝毫没有政治上的野心。

      吴稚晖曾在其文章《拙盒客座谈话》中提到诱骗猪仔的办法:“其诱骗之法,首出于赌博,次取于冶游,更杂得于酒食招邀,道路劫夺之中。道路劫夺者,直伺伏于僻径,待可欺者经过,即一人突出遮其口,数人强纳于麻袋中,负之而径行。……其酒食招邀之法,即借 种种之因缘,辗转而得亲近,渐为酒食之往来,或久或暂,视乎机会,乘醉或下药,引于下手地即迷之入小船,或强纳于麻袋,而后负之入舱,各随所便。……至于冶游场中,则牵引自易,而酒食之缘亦多,而其最后,亦不外乎酒醉药迷,遮口入袋等之结果。若赌博之法,既为粤中最流行,而又为最稳便,以赌博而接近酒食,接近冶游,仍当用上之老戏法者,皆因输钱过多,亏负甚巨,即劫而勒赎,此固振振有词,常可以于白昼通街行其遮拦,至十六七之愿者,因负博资之故,而卖其身,或听信作工之获利,能畅续其博兴,皆自愿入小船之舱,与麻袋客同行。”

      殖民者需要更多的劳动资源时,也有通过被卖猪仔之华工邀请其故乡之亲友前来从事与他相同的行业的工作。一些猪仔三年约满后便以自由之身留在马来西亚经营生意,生活逐渐富裕之后才申请其妻子儿女及兄弟等来马以协助他所经营的生意。

      这批自愿来马者必须面对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南中国海,他们对海的淫威非常惧怕,且无信心漂流渡过波涛汹涌的大海。可是海外的新天地也充满了吸引力,要摆脱故乡的苦难就得冒险一拼。于是,这新一批移民就本能地求助于家乡的守护神,以分身,分香及香火袋的方式把故乡的神抵请上船,以护佑他们海途一帆风顺,平安抵达南洋。

      人们祈盼有超人之力的神灵呵护。由于妈祖是海上之神,因此,她就成为最受移民欢迎的神抵,尤其是海南人对妈祖更是崇敬有加。目前,马来西亚几乎有80%以上的海南会馆有供奉妈祖的神像。

      据学者苏庆华教授认为:“福建移民所安置在船上的神抵有清水祖师、广泽尊王、圣侯恩主、开漳圣王、大使爷、福德正神等,不似海南人几乎只有以妈祖为主。故移民抵达南洋上岸定居后,就把从故乡携来的守护神安置于小神盒中,定期集合,定期膜拜,并待集资建立会馆后,才把神明迁入会馆中。当然福建会馆中就由其所奉迎来的神抵坐镇,而海南会馆就由妈祖坐镇了。”

      苏教授在其著作《独立前华人宗教》云:“有不少由方言群及宗教团体奉自家乡的男性和女性的乡土守护神和祖神。这些神抵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且与特定的方言群和宗族的历史有关联。这些乡土神和祖神的供奉,在早期还扮演着凝聚同乡、宗亲形成一股守望相助的力量。故而早期由会馆及宗亲会建立附属于会馆的此类庙宇最多,且遍布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各地。新加坡潮帮最初总机构祭祀场所—粤海清庙(1820)供奉玄天上帝和天后。砂劳越福建人的凤山寺(1857)供奉广泽尊王。槟城琼州会馆(1866)供奉天后,水尾圣娘和一百零八兄弟神。吉隆坡广肇会馆(1889)供奉关帝。马六甲福建会馆(1843)供奉天后和张公圣君。槟城林氏九龙堂(1863)供奉祖姑天后。槟城颖川堂陈公司(1878)供奉开漳圣王陈之光。毗叻安顺闽属南安、安溪人庙宇—福川宫(1878)供奉广泽尊王。古晋兴安会馆(1893)供奉天后、福德正神、大爷、二爷等。”

      1838年由各方言帮领袖所创建的新加坡天福宫,主要供奉航海保护神天后,观音和关帝为配祀神。在马来西亚最早创立的庙宇是马六甲青云亭(1673),其次是槟城的广福宫(1799)。这两间庙宇虽然是选择观音为主祀,却以天后为配祀。这就表明,在航海贸易方面,新加坡,马六甲和槟城与航海的华人有着很大的关系。这时期华人与中国有贸易往来,必须依赖平静的大海航行,以确保贸易和新旧客来回的安全。因此,天后的护航功能成为最初民众的心理依托,这在庙额“波靖南赢”中最清楚地反映出来,它的意思就是“南海平静”。早期的妈祖信仰功能虽然仅仅是建立在“护佑航海平安”的原始愿望上,但这已满足了早期华人移民社会特殊的信仰需要了。

      二、移民定居后妈祖信仰的功能

      南来华侨在马来西亚最早建立的寺庙是马六甲的青云亭。它是十七世纪中叶由甲必丹李为经在马六甲建造的。该庙供奉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此外,该庙还供奉航海保护神天后及战神和商旅保护神关帝。这些神像供放于庙中的左右两殿,而观音神像则置于正殿。这些神像在庙中的位置,表明他们在马六甲华人精神世界中所具有的重要性,所有这些神都受到马六甲华人的广泛崇拜,不管他们的方言和阶级差异与否。除此之外,青云亭里还供奉许多华人祖先的牌位,和当时所有的中国人一样,马六甲华侨希望通过求拜诸神,以获平安、吉祥、财富等,同时,他们还不忘先人,并四时祭祀以祈福祉。第二间早期华人建立的庙宇是槟城的广福宫(1799),两年后(1801)马来西亚首间华人的地缘性组织槟城嘉应会馆成立。自此之后各类方言群及血缘群会馆也陆续成立。海南会馆中以马六甲的海南会馆(1869)成立最早。

      从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期,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以寺庙、祠堂、义山、互助社等形式纷纷成立。

      华人社会从移民时期的不稳定状态进入了定居立业后的稳定状态时,崇祀妈祖也相应增加了许多不同的功能。那些已略有积蓄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开始要祈求神明以保平安之外,也保佑他们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其时,由于西方医药的缺乏,人们患病时就习以为常地到妈祖庙中祈求神明以无边的法力,来治愈其病患。因此,祈求妈祖的功能又从单纯的海上“护航”转变为内陆社区的“护佑”,包括求子、保赤、御灾、捍患、治病、功名、利禄等等。

      早期大多数的天后宫对焚烧冥纸及香烛不加控制,任由信众自备或从神桌旁所设的小柜中随意取用。一些信众误以为香烛或冥纸烧得越多则神明对他就会额外照顾,使他所求之愿早日达成。这一来,整座庙宇于初一,十五或神诞日烟雾缭绕,目不能张。庙中的神像、彩梁和藻井却变成乌黑一片,原本鲜艳美丽的色彩都被乌黑之色掩盖了。不过,信众却从另一角度说,这种庙所供奉的神明最灵,因为这些神明所受的人间烟火最盛。其实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无疑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大原因。虽说一些天后宫的香烛和冥纸是扎成一套套卖给信众,不让信众随意任取,稍能控制香烛和冥纸的焚烧量,但还是免不了会有污染环境的迹象。

      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完全废除烧冥纸的习俗,也规划香枝的点燃。香枝只允许4枝,即在天公炉中插一枝,表示“一心一意祈求菩萨加披”。主炉插3枝,插第一支时默念,“誓为一切善”;插第二枝时默念“誓除一切恶”;插第三枝时默念“誓度一切众生”。这种改革除了防止过度污染环境之外,也同时在为信众进行行为教育。目前有些地方的天后宫也开始采用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的模式,对其当地的天后宫进行改革。古晋海南会馆的天后宫就是一个例子。由于没有空气污染,加上从厕所及厨房所排出的污水,都经过特设的净化系统加以处置之后,所排出的水源不再有油污,终使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荣获“ISO

      14001环保品质管理证书”,这是马来西亚首座拥有该类证书的天后宫。

      马来西亚的天后宫一向来对供品牺牲的应用没有一定的原则。原本在民俗仪式中,利用供品牺牲以表达不同类别神抵的态度,其实是有两种的基本原则,那就是在表示最高崇敬和最隆重仪式时是用完整的牲品,如全猪、全羊或全鱼等。一般上信众们祭拜时都是用切割成块状的牲品。

      施医赠药及助硷

      天后宫除了为信众提供精神寄托、祈求麦可祖保佑,以疏解信众各种心灵上的压抑之外,对贫病老残者也一样关怀。一些天后宫另设有施诊所,聘请义务中医师前来轮值驻诊,为贫病大众解除痛苦。施诊所中所采用之药物多数是由社会热心人士捐助,真正做到“施医赠药”的目的,对贫苦大众助益不浅。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于70年代也曾经举办施诊所,除获得主席龙学品,总务陈昌光及财政邢福鑫,还有许多社会热心人士及商家赞助之外,又获得中医师杨全枝、龙藉鹤、李雄之、蔡茂华及邱建平的义诊。施诊所每星期三及五开放,不分领域、种族、籍贯及宗教,公开为病黎服务。

      但从1982年开始,求诊的病人逐渐减少,原因是有更多慈善机构开办诊疗所,而且社会经济好转,病人多数就到靠近住家之诊所或药房求诊,天后宫的施诊所为病黎服务了12年,终于在1985年关闭。所内存有的用具及药物都捐送给设在一箭之遥的中华施诊所。以下是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施诊所成立至关闭的赠医施药报告表。

      马来西亚各地的天后宫,除扮演着为早期的移民扶困济贫的角色之外,宫内也设有善后部,为不幸客死异乡的移民办理身后事,其中包括施棺及购置葬地,立墓碑。在部分华侨都认为能施棺助硷是一种功德,做了类似的功德后,将来就有善报。因此,不乏有人常到善后部捐款以便在遇到有需要助殆的死者时,善后部可动用储存下的基金,为捐款人行善。比如太平兴安会馆崇圣宫就设立互助部,永平天后宫甚至为助硷目的而设立了一座殡仪馆,其经费除来自该宫的香油金外,政治人物也不时有拨款给该组织,这是马来西亚天后宫所具有的“助硷”功能之一。

      对联与神农药圃

      一般传统庙宇对联的内容多数是歌颂神明,或是祈求护国安民的老套,而这类对联最是深奥难懂,没有实际的教化功能。雪隆海南会馆天后馆大胆改变一贯的传统,改以励志敦品的对联代之。例如: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陆石书(中)浮生若梦谁非寄,到处能安即是安。陈光师书(马)入则孝出则梯,近者悦远者来。谢宗东书(台)持其志毋暴其气,敏于事而慎于言。梁子江书(港)认半句错省千般累,忍一息怒保百年身。黄国良书(新)从上述几则例子,可见除对联内容与传统庙宇的对联有所不同之外,连书法家也是从世界各顶尖书法家中遴选后才敦请他们作书。除此之外,天后殿左右梯口上也各有一首新诗是歌颂父爱和母爱的名诗人作品。

      大殿旁园林改成“神农药圃”,种植着马来西亚所出产的各种草药,让游客及对中医药兴趣者作为研究用途。这也是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与一般传统天后宫不同之点。

      神像处理

      早期的天后宫所奉祭的神明除妈祖、观音、关帝、108兄弟、千里眼、顺风耳、水尾圣娘等之外,还有许多不知名的神抵。主理庙务的庙祝也说不出庙中所供奉所有神抵的名字。但是,为何有那么多不知名的神抵被供奉在殿内呢?据一位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的老庙祝说:每年春节临近时,家家户户进行大扫除,许多人便把不再供奉的神像送入天后宫,安置于宫中原有神抵前面。庙祝也不敢拒绝,恐触神怒之外,又恐信众责怪。时间愈长,信众寄放的神像则愈多,根据《天后宫大观》中所载:彭亨文冬天后宫中所奉祀的除主神妈祖之外,尚有张公圣君、千里眼、顺风耳、财神、佛祖、齐天大圣、太岁爷、关帝、观音、白虎、大伯公、大伯爷、二伯爷、三伯爷等。另外一个例子是大山脚马章武莫居林路海东妈庵,其主祀神是海东妈(天后),其他配祀神是包公、海灵王、九品佛祖、注生娘、地母娘、太阴娘、佛祖、月老、太阳公、太岁爷、华佗仙师、十八罗汉、八仙、公婆母、孔子、大伯公、关帝公、虎爷、土地公等。当然,其中仍有一些不知名的神祗。

      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旧址也有很多知名或不知名的神抵。不过到1989年乐圣岭上的天后宫落成开幕之后,仅供奉三尊高达12尺的神像,天后居中,左为观音,右为水尾。理事会通过新的天后宫今后不再接受信众寄放神像的规定,让天后殿看起来比较简单、庄严、肃穆,而不是从前那种杂乱无章的情形接灵与巡幸活动

      妈祖信仰在世界上的影响非常广泛,妈祖的庙宇遍布世界各地,包括日本、朝鲜、越南、新加坡、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丹麦、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都有妈祖庙,有些建筑得金碧辉煌,有些虽因陋就简,但都不失为移民后裔以血汗和泪水所凝成的图腾。那一尊尊庄严慈祥的妈祖金身,是移民后裔以心愿和祈求所汇美的神明。虽然移民后裔身处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区域,但是,从湄洲祖庙散发出来以根缘和神像所拧成的纽带,却紧紧地牵曳着两岸三地和世界各国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心。时空的隔阂,政治的分歧,人为的打压都切不断妈祖信仰与千千万万信众之间的纽带。君不见,当台海两岸三通迟迟未有结果和禁令重重封锁之时,台湾信众已经捧着妈祖神像,冲破重重封锁,到渭洲的妈祖庙朝圣。1997年,妈祖金身巡游台湾102天,驻架19个县市期间,前来参拜妈祖的信众,就远远超过了3千多万人次,创造了两岸交流时间最长、覆盖层面最广,牵动人数最多的民间文化交流纪录。

      2002年5月5日,马来西亚海南会馆天后宫一行十数人,到湄洲接灵回吉隆坡时,沿途信众接驾膜拜,盛况空前。2003年4月19日至24日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举行妈祖千秋宝诞(1043)大典。同时也表演了由三位泉州来的老师所教导的“八情舞”,这种舞蹈一向来仅在中国境内演出,从未流传到海外。因此,这也是马来西亚妈祖信仰所带来的一个中华文化硕果。“八俏舞”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所用的乐舞。“八情舞”曾被儒家奉为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历代帝王取得政权后,都循例制礼做乐,歌颂当朝功德。按《宋史·礼志》一祀仪典例,海神天后为岳镇海读,乃“邦国神祀”之一,又经宋、元、明、清历代帝王诏救褒封,其祀仪爱如祭天,故而举乐献舞规定“八情舞”。由中国带入的“八情舞”先后在槟城,吉胆岛,马六甲及柔佛等地随妈祖巡幸而演出,甚获各界人士赞誉,显见妈祖信仰的功能中也具有承传文化及发扬文化的使命。

      2003年4月3日,巴生港口吉胆岛的昭应庙恭迎妈祖灵身巡幸该岛。全岛信众夹道迎架,为该岛营造了空前热闹的场面。加上八情舞的演出更为岛民大开眼界。妈祖金身也曾巡幸槟城、柔佛、马六甲等州属。类似的巡幸场面在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乃属常见,但是在马来西亚却是史无前例的创举。今后,各地天后宫有需要时,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则愿意助以一臂之力,让妈祖灵身得以巡幸各地让虔诚等待的信众得沾天后的圣泽和庇佑。不过,要求巡幸的各地天后宫必须遵守几个原则,即不许有童占L活动,不许大量焚烧金银纸及不用荤祭牲品。这是马来西亚的妈祖信仰迈向正信教化功能的第一步。

      设文化研究中心

      雪隆海南会馆理事会深切了解,在发扬文化之际,不能忽略文化场所的建设,决定设立“妈祖文化研究中心”,并邀请教授及专家学者对妈祖文化的内涵作深入的研究。在条件许可之下也准备邀请外国学者前来,并通过讲座作学术性的交流。“妈祖文化研究中心”由李雄之为主任,许运发为副主任,(后由韩国定接替)其他成员包括苏庆华博士,刘崇汉等。

      诚如乌丙安教授所见:“妈祖文化具有充分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妈祖文化扎根于福建i}洲及其周边地区,经过一千多年的世界传播,代代传承,已经发展成为波及祖国大江南北、海峡两岸和五大洲华人社区几十万个城乡地方聚落的妈祖文化圈和文化层,逐步延伸,根深叶茂,本固枝荣。”乌丙安文中已具体勾勒出妈祖文化影响幅员之大,普及人数之广及传承历史之久都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固此,在物换星移,思想变迁的浪潮冲击之下,妈祖信仰仍保持盛而不衰的状态。其中关键在于它具有宽大的包容力,使它在历史演变中兼容并蓄了各种宗教、民俗、习惯、道德观、艺术、语文、文学……等等领域的精神面貌,进而丰富了它的文化内涵。

      “妈祖文化研究中心”将从阳寸”与“空”过程中,探索妈祖文化的演变轨迹,以及人们赋予妈祖信仰本有的存在意义。由客观而主观,由迷信而理信,由情感而理智,将环境加诸人们,人们加诸妈祖、妈祖加诸环境的循环关系揭露出来,进一步确认妈祖信仰对民心安定的卓越贡献与影响。希望从妈祖信仰和学术文化的研究道路上,发掘其信仰与文化的时代性与区域性的意义。

      “妈祖文化研究中心”在2003年10月19日正式宣布成立,同时举办了第一届妈祖文化国际研讨会,并以“妈祖文化与21世纪东亚文明”为主题。主讲者有徐晓望教授(中)、李悼然博士(星)、苏庆华博士(马)、安焕然硕士(马)以及廖迪生博士(港)。2005年4月24日,妈祖文化研究中心再次主办第二届妈祖文化国际研讨会,主题为:“妈祖信仰,海洋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话”,主讲者有苏庆华博士(马),林国平教授(中)及徐李颖硕士(中)。2007年8月4日,举办第三届妈祖文化国际研讨会,主题是“妈祖文化的普世价值观”。主讲者为蒋维锁教授(中)和蔡相辉教授(台)。

      妈祖文化中心也先后出版两集《妈祖研究学报》。第三集《妈祖研究学报》将于近期出版。除此之外,在苏庆华博士及刘崇汉指导之下与马来亚大学一批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工作,而成功出版了《马来西亚天后宫大观第一辑》。《马来西亚天后宫大观第二辑》也将在近期出版。妈祖文化研究中心成立短短四年内能举办三次国际研讨会,出版三集《妈祖研究学报》及两辑《马来西亚天后宫大观》也算是聊尽人意了。

      成立天后宫总会

      在马来西亚,妈祖信众逐渐增加,并分散在各个州属,同时建立了庙宇和会馆,如天后宫,海南会馆及兴安会馆等。这些会馆不论是独立注册或附属于会馆内的天后宫数目约有两百多个,虽然各庙宇和会馆的信众们均是为传播妈祖文化,弘扬妈祖精神,但各个天后宫之间并没有太多的联系,并以各自的管理方式各自为政。鉴于此,2003年张裕民、黄良友、李雄之、冯秋萍、林秋雅、许运发、祝圣进、王正榆、陈家三、黄国兴等发起筹组“马来西亚天后宫总会”,并由李雄之着手筹备组织工作,其目的是为了方便与外国天后宫团体联系与交流,同时作为全马来西亚天后宫的沟通桥梁以及作为整合团体的代表,以便起到凝聚各个会馆信众和促进合作的纽带作用。

      马来西亚天后宫总会于2004年4月16日正式成立,首届总会理事在第一任创会总会长张裕民的带领及在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拿督翁诗杰和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政务次长拿汀巴杜卡周美芬监誓下宣誓就职,总会会员来自全国各州属。天后宫总会的初创任务为积极招收新会员,策划活动及筹募活动基金等。自此以后,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独立注册的天后宫或附设在注册团体之下者,都被接纳申请加入总会成为会员。总会的成立亦使各地天后宫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方便研究与资料收集的工作,为推展发扬妈祖信仰文化,妈祖文化教育普及性和为妈祖信仰建立了一项“团结合作”的功能。(文/李雄之)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