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莆田方言与莆田文化

    莆田方言与莆田文化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人类学家戴乐尔也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合,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一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所获得的其他一切能为习惯。”由此,我们可知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密切。

      语言本属于文化范畴,在文化现象中它是比较特殊的。方言则是语言的变体。本文拟对莆田方言与莆田文化的内在关系作粗浅的考察。

      一、莆田方言简介

      莆仙地区通行的话早期是以闽南方言为基础的,在语音上如文白异读系统和闽南语基本上一致。但后来它又从闽南地区分立出来,具有自己的特点,如有声母。并且由于地理位置处在闽东、闽南交界地带,所以又吸收了许多福州话的特点,如鼻音韵母归结为一种—η,声母在连读中有许多类化的现象等。因而在这里就形成了特殊的,具有过渡色彩(闽东和闽南两区的过渡状态)的方言。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也构成了莆仙地区特有的地域观念。在莆仙人的心目中,莆仙话既不属于闽东方言,也不属于闽南方言,而是独立的一种。

      莆田方言属于闽方言的莆仙方言区,俗称“莆田话”,是由古汉语分化出来的,具有中原汉语的许多特征,而且留存了古汉语江东吴语和南楚方言的痕迹。

      二、莆田方言与莆田文化的关系

      (一)莆田方言词汇中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从中可以看出莆田方言的古老以及莆田文化的悠久历史。

      如单音词中有叫“锅”为“鼎”,“筷子”为“箸”,“问”为“勘”等;双音词有“草草”指“随便”,“独步”指“唯一的方法”,“盘缠”指“旅费”,“叨承”指“多谢”,“灶下”指“厨房”,“何如”指“怎样”,“知晓”指“知道”;多音词有“大有缘”指“难得”,“下气苟容”指“谄媚”等等,这些例子都可以从古籍史料中找到例证。又如一个十分普遍的小称词尾“囝”,莆田人不说“儿”或“子”,而用“囝”来指称。男孩是“丈夫囝”,女孩是“婶娘囝”,《集韵》说:“囝,闽人呼儿曰囝”,这说明闽语莆田方言的古老。而且本字无考的读音也很多,许多用普通话填词的歌曲都无法改用莆田方言演唱,如勉强唱出,也显得不伦不类。其原因就是莆田方言受北方方言影响相对较少,所以保留了许多古代语言特色。

      (二)语言化石与栽培植物史

      栽培植物史在人类文化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植物品种不同的称呼就象一块块化石一样,有时能为栽培植物的起源的传布提供线索和佐证。在莆田方言中把“甘薯”叫做“番薯”。番薯原产南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西班牙人把它带到菲律宾,据清朝人周亮工《闽小记》等书说,明代万历年间,福建因台风摧毁农作物而遭受饥荒,于万历二十三年运回甘薯种。“番”字一般是该物从外国输入的标志,所以可知“番薯”并非莆田土产。

      马铃薯也是原产南美洲的,它输入中国比番薯更晚,前者在十六世纪,后者在十七世纪。时间的先后从马铃薯在莆田方言中的称呼也可以得到印证。莆田话把“马铃薯”称作“洋番薯”。番薯传入后,久而久之人们不再觉得它是舶来品了,所以当马铃薯随后再来时,人们就在“番薯”前头加上“洋”以资区别,仿佛“番薯”是土产,马铃薯才是洋货。

      茶是我国的一种特产植物,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典籍里只有“荼”字,而无“茶”字,“茶”字晚至唐代中期才见于正式的文献,即陆羽的《茶经》,有人认为“荼、茶”是异名异物,也有人认为是异名同物,而从语音发展史的眼光看,则毫无疑问是同名同物,根据这两个字在中古的音韵地位,可以推定它们在上古都属定母鱼部,中古以后字音才分化,莆田方言“茶”念d就证明了这一点。可见很早茶叶就流传到了莆田。

      (三)从方言地名****文化内涵

      地名是一种符号,是人类社会最为复杂的符号体系——语言的组成部分。地名又是一种历史现象。作为交际工具,地名和其它词语口口相传、世代相因,只有保持稳定才能发挥其社会职能,正是它的稳定性和顽强的延续性,较好地保存了文化史中的某些本来面目。

      (1)将莆田地名嵌入熟语,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熟语,达到讽喻的目的。

      如:“未有兴化,先有广化”(谓莆田广化寺比兴化府还古老);“皮有宁海桥石厚”(喻厚颜无耻,宁海桥以桥石厚著称);“清共木兰陂水一样”(喻清白之至,木兰陂为莆田古代水利工程),“乞食过湄洲”(讥人行李太多,湄洲为莆田海岛名),“江东节妇伓成生伓成死”(比喻生不得,死不得,江东为莆田梅妃故里)。

      (2)人名中有乳名和学名并行,地名中则有俗名和雅名的并用,俗名常从当地的自然特征取譬、雅名则经过深思,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

      如莆田城郊的“枋尾”雅名为“丰美”,黄石乡的“窑兜”雅名“瑶台”,忠门乡的“下塘”雅名“霞塘”,常太的“庵口”雅名为“安口”。从语言形式说,地名的雅化多采取“谐音”汉字的办法,就是选取同音或音近的“雅”字眼“好”字眼去代替本来的“俗”字眼“坏”字眼,同音的如“庵口、安口”,音近的如“枋尾、丰美”,“下塘、霞塘”等。

      (3)某些地名反映了莆田特殊的地理环境。

      如“埭”意为海滩围垦的涂堤,莆田有洋埭、下埭、埭头等;“礁、、哆”多用于岛礁名(后两字是莆田地区的俗写),莆田有白礁、线礁、哆头、哆后、牛、顶等,这些都说明了莆田临海的特点。

      兴化平原沟渠纵横、水塘众多,在莆田方言里也有所反映,如“陂”,堰水为塘是为“陂”,莆田就有石陂、木兰陂等。

      (四)莆田方言与莆田民俗

      一般而言,操同一种方言的人,他们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都有其一致之处,因此方言研究对了解民俗往往有很大帮助。

      (1)亲属称谓的差异。如“媳妇”在莆田话中称作“新妇”,”新妇”在古汉语中本来就有“媳妇”的意思。“新妇”顾名思义是“(家里)新来的人”的意思,这个概念反映了汉人长期以来妻子到夫家落户的婚姻制度。又如称公公为“大官”,称“婆婆”为“大家”,也是封建社会中夫权地位的反映。

      (2)莆田方言中忌讳词和吉利词所反映的心理状态。

      在各地方言中都有一批忌讳词,特别是在旧时使用得更普遍。如莆田话中将“死”称作“跷天”,“送葬’叫做“上山”,“发财”又指东西坏了(原指春节时桔子坏了)。“老鼠”叫“尖嘴啊”(放东西怕老鼠吃,又怕直接讲老鼠,用“尖嘴”代)。

      与忌讳词相反的是吉利词,莆田方言中利用谐音而取吉利。如莆田人过节爱吃蚮(牡蛎),因为方言中“蚮”与“活着”谐音,具有长命百岁的意味。,

      又如古时私塾开学日,家长与孩子须挎一篮炒米花去拜师,篮上放七根青葱、八个布钮扣,象征孩子“七聪八窍”(莆田话中“扣”与“窍”谐音)。

      (3)利用谐音表达戏谑的心理,常用于一些歇后语中。

      如:鳖——还是团鱼(鳖与同音,常借以讥讽推说“不会”之人)。

      涵空——流水(涵空,小涵洞,谐音“红腔”,意为骄傲,讥人太骄傲自负)。

      古戏——做伯喈(“古戏”连读与“古意”谐音,古意是老实厚道的意思。《蔡伯喈》为传统古装戏,言老实得象古戏中的蔡伯喈,伯喈并不老实,所以这是一条讥讽他人假厚道安份的谚语。)

      (五)方言口语与戏曲语言

      任何一种戏曲,其起源都局限于一定地域,采用当地的方言,改造当地的民间歌舞而成。地方戏的生命力就在于使用方言,因此利用方言来研究戏曲史显然是重要的途径。

      莆仙戏是莆田著名的地方戏,是利用莆仙方言进行演唱的。

      一般来说,戏曲词汇比方言口语保守,反映较古层次的方言面貌。如莆仙人今天称母亲为娘、妈,但在莆仙戏中却称为“姊”。“姊”是古代称母之词。戏曲语言的保守性跟它主要是口耳相传的传统分不开,这一特点客观上给方言演变的历史层次提供了活的证据。

      同时,戏曲术语也会对方言的口语产生影响,当然,这个过程有时很不容易觉察。如明代姚邃《露书》谓:“打敌都,莆田语,不知何辞,亦不知所本。第徐文长《四声猿》中亦有此语。”查《四声猿·狂鼓吏》杂剧中有唱词曰:“那里一个大鹧鸪呀,一个低都呀一个低都,唱得好时犹自可呀!一个低都呀一个低都;不好之时低打都打敌都。”看来低都是当时唱戏的衬词,所以可以随心变换为打敌都、低打都以配合节奏。因为在演唱中此语多次重复,所以后来进入方言以形容刁嚣难制者。今其他方言皆无此词,唯莆仙方言依然流行,足见明代戏剧活动之繁盛。

      (六)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

      在莆田话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着民族融合的成分。汉人入闽之前,莆田也是百越杂居的地方。现在的莆田方言中,有些音素(如边擦音声母())很难用古汉语的语源去解释,而在壮、布依等南方民族的语言中却不乏其例,这表明,莆田方言留存有一些古百越族的底层语言成分。

      这种底层成分在地名中也有反映。如“坂”字作地名时,相当于壮侗语的[ban3],义为“村寨”。莆田就有不少地名带“坂”字。如:沙坂、林坂、莆坂、溪坂、郑坂、芳坂、南坂等等。莆田另一个地名常见字“浦”,据研究可能也出于古越族。

      同时,莆田方言与相邻的不同方言也有接触。用词方面,莆仙话中有不少词语,既有闽南说法,又兼有闽东说法。如“古意、清气、铁笔、茶心、衫裤”等与闽南说法相同,但闽东话的“老实、澈洁、钢笔、茶箬、衣裳”也一样通行。正因为莆田话语词往往有多种说法,使它的词汇较其它方言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近代莆田与海外接触加强,它吸收了一些外国语的语词,增添了莆田话自身的特色。如普通话的“瓦圈”,莆田称“淋环”,“淋”即英文rim(边)的音译;“打气筒”称“风榜”,“榜”为英文pump(打气筒)的音译等。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