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翁振新:李耕之后又一家

    翁振新:李耕之后又一家

    点击查看原图

      作为翁振新先生的研究生,我追随他多年,深感其志存高远,自谓他是继福建大画家李耕之后在中国人物画方面有开拓进取的一位画家。

      翁振新先生的人物画,分为历史人物画和具有福建区域特色的惠安女两个系列。历史人物画,他相继创作了《相马图》、《戚继光》、《卖炭翁》、《将相和》等作品,饮誉画坛,还以小品《松荫品茗》、《高山流水》、《竹林七贤》等高士形象,呈现其笔墨和性情,现代主题性的创作《妹送郎当红军》、《穿越流水逝年》、《大爱的呐喊》等以壮观的大画面震撼人的心弦。以学院派出身的振新先生,更是以扎实的造型见长,他在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时代风尚,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中国当代著名美术理论家、中央美院博导邵大箴教授对先生画作的评价接连用三个“善于”和四个“有”评之。邵先生说:“他的绘画路子宽,写实、象征、抽象、“大品”、小品、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均得心应手。说明他善于从传统和现代艺术中撷取养料,善于从中西艺术中广揽博取,善于从各种艺术门类和样式中接受启发。总之,他善于融会贯通古今中外的艺术创造成果,为我所用,努力铸造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的画有诗情,有画境,有形象感染力,有精神内涵。”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是国家每五年举办一届的权威性大展,如果能够入选该展览,每个画家都会引以为荣的。在此振新先生以《郑成功》、《磐石无语》入选全国第七、八届美展后,又以《那一湾浅浅的海峡》、《嫁给大海的女人》入选全国第九、十届美展,倾力打造出翁氏惠安女的品牌。《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虽相隔十载的光阴,现在回味起来,仍令我们怦然心动,赞叹不已。该作描写一群惠安女相拥站立在海滩礁石上,期盼着彼岸归来的亲人们。她们凝视着远方,或默默祈愿,此时此刻在画家的心目中惠安女无不是他悲天悯人情怀的倾诉,她们像是一尊尊圣洁的女神,画家不仅是在描写一种风情,更是对中国劳动妇女命运的一种诉求。在此前,振新先生还别开生面地创作出在织渔网中的惠安女群像图《惠风》、《女人海》、《渔归》和众多日常生活中的惠安女小品,他驾轻就熟地把惠安女题材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向深入,而且连续十几次以参加全国美展的形式与广大观众见面。因此,使画坛熟知福建有一位以善画惠安女闻名的画家。

      振新先生的水墨人物画,区别于一般画家的地方是十分注重用色,他把色彩置于笔墨一样重要位置。翁先生设色的技巧在于善于使用“复色”和有浓淡变化的抒情成分,并非一味为设色而设色。如人物脸部,他常用赭石、三绿、藤黄、朱硃和曙红等。我常随侍他左右,有机会目睹他那神乎其神的画技。作小品时,他还在宣纸后面的人物脸部着色,通过水分的渗透,使脸部色彩更加滋润柔和,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国画色彩的效果,为渲染意境起到笔墨不能替代的作用。

      在福建师大美术学院学科建设方面,振新先生也像他的艺术一样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2005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申博”成功;2006年通过福建省美术学重点学科评选;2007年获得了艺术学博士流动站设立权;2008年获得美术学第一批国家特色专业称谓。这些莫世之功的取得,使该院一举跃上了该校学科建设的制高点,它们的取得无不倾注了振新先生运筹帷幄的心力。在他主持院长期间,美术学院政通人和,上下一心,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蓬勃发展。他本人也以杰出的“硬件”,被授予该院博士生导师,为福建高级美术人才的培养开启了先河。2008年5月,由于他出色的工作业绩,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的称号。

      2008年12月,幸运之神再次光临振新先生,在福建省美术家协会换届选举中,他众望所归地当选为新一届美协主席,实现了人生理想的又一次跨越。表示,愿在他的任上,培养出更多艺术新人,创作出更多不负时代厚望的作品,为文化强省,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黄志强){nextpage}

      艺术人生 人生艺术——对话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翁振新教授

      翁振新简介:

      翁振新,1948年出生于福建莆田,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省重点学科美术学带头人。

      翁振新长期潜心于高等美术教育、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1997年其作品《磐石无语》就与何家英一起名列榜首,荣获首届全国中国人物画展览最高奖,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有近百件作品入选第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及其他国家级展览,或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等国家重要学术刊物,并获得多个国家级奖项。他深入研究海峡西岸人文资源与文化生态,切入写意人物画创作,其艺术作品显示出雄中寓秀、稳重豪放的新写实风格,拓展了当代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尤以表现惠安女的闽海意蕴而享誉画坛。出版有《翁振新画集》、《当代中国画名家翁振新》、《福建当代国画名家翁振新优秀作品集》、《当代著名画家技法———翁振新写意人物画》等。

      翁振新自1987年至2008年先后担任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副主任、艺术学院副院长、美术学院院长。1999年被国家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聘为第九届全国美展评委。2008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

      记者:被誉为美术界“奥林匹克”的11届全国美展落幕了,您的作品再次入选,没记错的话,您这是连续五届入选全国美展。这次作品取名《穿越》是否有特殊涵义,简单谈谈当时的创作体会。

      翁振新:取名《穿越》确实有我的深刻用心。《穿越》是我对人生况味认知的一种物化。我们穿越时间,穿越空间,事业是一种穿越,生活是一种穿越。人生如同一个大舞台,人们在其间来去匆匆,你方唱罢我登场,人生如此伤感,又如此幸福,一切都是一种穿越的体验。

      我专注于惠安女创作,经常穿行于惠安崇武、小山乍等地。最常见到的是惠安女的来去匆匆,我努力捕捉过往的痕迹、瞬间的消逝,获得大量鲜活的形象资料,心里底气较足。我选择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注重原生态的人物形象表达,又珍重精神性的发掘,在貌似平淡的生活状态中寄托我的人生感悟。这次我作画心态平和,没有太多的功利和负担,也不在题材、主题思想等作过多的考虑,作画也重在写意,克服制作感,而以更多的激情一以贯之。其实,这是我对多年创作历程进行反思,选择较为轻松的创作状态,并努力进行新的“冒险”的尝试。

      记者:在您的画作中经常会出现惠安女,表现惠安女的水墨画作品《磐石无语》不但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人物画展览,还获得最高奖银奖,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为福建人物画的复兴赢得盛誉。请问您是如何爱上惠安女的?

      翁振新:二十多年来,我的目光一直投向惠安女,我选择惠安女的生存空间和文化心理状态这一母题进行中国画创作,我的心里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惠安女审美情结。尽管惠安女已有不少人画了,我仍不改初衷,钟情于斯,因为我觉得终于找到了能够充分抒发我的胸臆的契机。

      有人说我不是在画惠安女,而是借题发挥,表达某种心境、某种精神。不错,事实上,我的许多作品不仅仅是表现惠安女,而是试图以惠安女为载体,诉说中国劳动妇女的命运,表达我对中国劳动女性精神的理解与体悟,同时也溶进我的情感和人生体验。近一时期来,在我的作品画面上,惠安女的万种风情似乎逐渐没了,我借助惠安女作为吐露心灵的渠道,通过惠安女这样的可视形象,发掘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为了让惠安女能够充分地表达我的心迹,我往往以一种较为自由的创作状态来组织画面,或者把惠安女安排在月光如水的夜晚,于是就有了《海寂月无声》,或者把惠安女的印象凝固,甚至雕塑化,于是就有了《无声的辉煌》和《磐石无语》。客观物象本身应是传达画家情感的媒体,惠安女这一特定媒介引发了埋藏在我意识中的特殊情感倾向,我甚至把惠安女的艰苦劳动与我亲身体验过的艰难的知青生活历程联系在一起,于是表象的优美从笔端逐渐消失,语言的诗意转为内在的意味。

      记者:您现在是省美协主席、福建师大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省重点学科美术学带头人,应该算是个十足的学院派“正规军”才对,为何老戏称自已是靠速写起家的“游击队”呢?

      翁振新:我是经过学院一番训练出来的,但我的“艺术发展史”拉里拉杂。我经常自称是靠速写出家的“游击队”,习惯于打“游击战”、“运动战”。历史上我们莆田、仙游出的人物画家不少,其中尤以明代的曾鲸、近现代的李霞、李耕、黄羲最为出名。正是自幼受到莆仙艺术先辈的影响,我对艺术产生了一种挥之不去的“迷恋”,五六岁就开始画画,小时候家里穷得买不起笔和纸,我就在家里的地板、砖头上涂鸦,常常信马由缰,练就了“左右开弓”的本领———可以轻松自如地左右手都能画。后来命运把我抛到莆田一个小山村插队落户,条件很艰苦,我仍不改初衷,在繁重的劳作之余坚持不懈地画速写,也在速写的笔笔划划中倾诉我在特定时代难言的思绪。速写伴随我度过了那难以忘怀、又是何等艰辛的知青岁月。这段生活也是我后来自诩为平民艺术的起点。我这些年创作的大量现代中国人物画就蕴含这种独有的艺术品质:艰辛中的执着,苦涩中的隐忍,重压下的担当。

      其实,“游击队”自有“游击队”的优势。有不少画家就是以速写作为绘画训练的主要手段而攀登艺术高峰。比如黄胄,他没有进过系统的正规美术院校,没有受过严格的学院式素描训练。他正是通过大量的速写练就了极强的自由造型能力,并以速写入手介入中国画创作,保持了速写造型中形象鲜活、整体结构准确的优长,创造了与传统审美经验不同的视觉图式。这种有别于学院式教育的“游击队”优势,是值得经过学院科班教育的画家们认真研究和借鉴的。

      记者:您现在的头衔很多肯定很忙,有开不完的会,上不完的课,各种各样的展览请您剪彩,许多画家要出版的画册请您写序……时间对您来说太重要了,您又是如何来确保这些创作时间呢?

      翁振新:我给自己定了位:艺术人生,人生艺术。绘画是我与生俱来的一种天赋。艺术表现人生,美术反映人的思想。它包容了我。我想绘画是我人生的最后归属,在我人生的最后关头,我要拿出更多作品。

      现在工作虽然占据了我大部分时间,但我仍坚持画画。事务再多再忙,也要挤出时间创作。每天回到家,就把所有事情忘记,回归到绘画世界。我从未停止对绘画的追求,我是绘画界的“苦力派”,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探索,始终保持着思考的纯粹性和创作的纯粹性。我不走捷径,而不走捷径者,必定走的是一条“艺术的苦旅”。我还没有画出最满意的作品,还没有发挥出最好的水平。那些有成就的人还在每天画画,何况我们这些没有成就的人。在我的生活中,绘画充满了每一个角落。我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幅长篇画作。我知道艺术才是我最后的家园,就像我们莆田的李耕老画家在去世前三分钟仍坚持作一幅画,这也许是我对“绘画人生”最深刻的诠释吧。 郭清锋{nextpage}

    创新写实 宏大叙事 ——记著名国画家翁振新

    点击查看原图

      翁振新,1948年4月出生于福建莆田,1976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并留校任教,1978年入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福建省画院、福州画院特聘画师。作品入选第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全国首届中国画展、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展、纪念《讲话》发表50周年全国美展等。

      翁振新老家在涵江,5岁时迷上绘画,用他哥哥从学校带回来的粉笔在家里的地板、墙壁上信手涂鸦。因没人指教,以致他成了 “左撇手”,等到上了小学,始改用右手写字。他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毕业于上海美专的林颿,发现了这棵好苗子,便精心教他。后来他转学念高小,美术老师刘鸿荣也很看重他,鼓励他去投稿。当时的《莆田报》还真的刊登了这位小学生画的《南瓜丰收图》:一个天真的小孩沿梯子爬上了大南瓜,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上了中学,他俨然成了赫赫有名的小画家,把学校和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插图几乎一手包揽了。196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 “文革”断送了他继续深造的机会,1969年底,他只好作为一名知青到莆田县庄边公社的一个小山村插队落户。他没有放弃爱好,每晚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临摹连环画《白毛女》、《交通站的故事》中的各种人物,而白天则常用左手对周围的农民群体进行人物速写。有次在水库工地上当 “牛头”翻了车,摔伤了后脑勺。正是这段艰苦的知青生活,使他深刻感受到中国最底层农民生活的艰难和性格的刚强,也给他日后创作的大量现代人物画透发出一种独有的艺术美:艰辛中的执着,负重中的坚韧。

      在不懈的探索中,他深深懂得情感是艺术的生命,而画家的情感是通过手中的笔墨得以表现,所以笔墨作为一种情感载体具备了一定的表情性。中国写意画是一种表情艺术,即所谓 “画乃心印”。写意画讲究笔情墨趣,其笔法墨法也千变万化,或正侧顺逆、抑扬顿挫,或泼墨破墨、积墨宿墨,而通过水的媒介作用,还能创造出干湿、浓淡、虚实等绰约多姿的墨点、墨线、墨团、墨块来。在不择手段 “玩弄笔墨”的同时,他又细细研究古代写意画家的不同风格不同情感,研究画家笔下线条的变化及笔墨组合的过裎是如何与抒发情感的过程相适应,又深刻体会西方现代绘画的情感是如何直率的激情宣泄。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显示出新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实现笔墨形式的多样化,他不沉湎于古人的笔墨,而从传统绘画中发掘富有现代感的因素。他不分传统现代,不论工笔写意,但凡青铜造像、中古壁画、唐宋残片、书法篆刻,皆博取贯通,创为己意。所以他众多的人物画,无论是系列作品,还是历史题材画,都大幅度地融入了奇正变化、对立和谐的哲学基因,有写实与抽象的组合,有个体人物与群体人物的交汇,有单轨情调与复杂情调的融通,或强化墨线墨点,或突出墨团墨块,或兼取泼墨泼彩,干湿浓淡,黑白虚实,看似随意挥洒,却皆成奇意妙趣。

      姜寿田在《当代国画流派地域风格史》中说,福建人物画可以分两派,一派具有明显的地域风格特征,另一派则靠近画坛主流画风,如翁振新的人物画“表现出新写实风格,融京派新写实主义与传统文人画及现代创作、肌理于一体,表现出当代主流人物画风的宏大叙事风格,其《磐石无语》、《惠安女》等作品,皆体现出这种新写实风格”。

      在挥之不去的惠安女审美情结中,翁振新创作了《磐石无语》、《那一湾浅浅的海峡》、《嫁给大海的女人》、《无声的辉煌》、《海寂月无声》、《永远的歌瑶》、《晨露》、《晚风》等一系列表现惠安女的作品,其中不少作品在各种国家级的大型展上创出佳绩,赢得声誉。代表作《磐石无语》是《无声的辉煌》的变体与升华,1997年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人物画大展,获得最高奖银奖并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此幅力作的上部是一组肩扛重石的妇女背影,下部是两个刚换班休息的妇女正面形象,构成了动与静的对比,阳刚美与阴柔美的照应。全幅造型严谨,笔墨松动,充溢了惠安女劳动时的英姿勃发与坚毅乐观,休息时的俊秀端庄与朴素无华。与《无声的辉煌》、《磐石无语》一样,《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也是一组 “惠女群雕”,画面上的人物没有欢声笑语,而是以静默示人,她们在落日的余辉中,在绵延的海岸上翘首等待亲人的回航,一张张沟壑难填的脸庞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和人生的苦难。画家摒弃了带有张力的舞蹈造型和虚假做作的粉饰成份,而赋予惠安女平民化生活化,让惠安女的生活真实与艺术表达的个中真实相吻合,同时表达了对惠安女内心诉求和生存状态的特别关注,这也是他的惠安女人物画在此类画家中能独树高标、堪称翘楚的原因。

      古代文人画讲究诗书画印组成一体,而翁振新的写意人物画却在构图形式上独创了用文字书法来填满所有空白处以衬托主题的风格,使书画两者有机构成又相得益彰,例如代表作《陈嘉庚》中用数百个扭曲字体的 “陈嘉庚传略”作为人物背景,使读者既看画又看字,以加深对人物的了解。又如《春江花月夜》描绘七位少女在月夜里弹拨吹拍,以行草诗章作背景衬托,使人仿佛看见融融的月色,又依稀听见淙淙的流水和幽幽的夜曲,从而把书法、绘画、音乐、色彩一古脑儿升华为不可分割的整体。《钗头凤》是一幅带有悲剧色彩的古代人物画,画家在刻画陆游与唐琬两个人物形象的同时,又以两人词作的行草书法装点衬托,既构成封建主义的 “”一墙之隔”,又组成如悲如怨、如泣如诉的泪痕。再如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莫念家》描绘妻子送郎当红军上前线的感人场面,是以革命时期流传在闽西的一首民歌《莫念家》的行草书法为背景,既突出了画面的历史主题,又增添了感人的艺术效果。此外,在《伯乐相马图》、《长恨歌》、《诸葛亮书出师表》等不少画幅中,都常常见到这种手法的运用。

      翁振新的人物画除了现代人物的题材外,还有古代仕女、文人高士、神话典故、古典诗意等中国文化传统的题材作品,如《高山流水谈生涯》描写古代名士俞伯牙为知音之死而焚琴绝弹的故事,整个画面把山水与人物高度结合,既有传统技法,又有现代气韵。《钟馗嫁妹图》更是用墨、着彩、布局之精妙,通过一刚一柔的强烈对比,把钟馗刚毅不阿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八仙图》又以独特新颖的神奇组构,浓泼淡钩出八位一体、表态各异的人物。此外如《竹林七贤》、《东坡玩砚》、《将相和》、《卖炭翁》、《山神图》、《怀素书蕉》、《补天图》等,无不显示出他丰富的历史知识、美学素养和文学修养,也凸现出他高度的绘画技巧和深厚的写实功底。

      当代的中国水墨画已发展为多元化态势,水墨实验、新文人画、写实主义齐头并进,空前繁荣。翁振新不属于任何派别,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探索与创作。他为福建省的人物画争誉画坛作出贡献,他当选为新一届福建省美协主席是当之无愧的。  (陈金狮)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