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老家的年味

    老家的年味

      □范育斌

      卯门生紫气,兔岁报新春。2023年是癸卯兔年,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生肖兔凝聚着全国人民的喜好和期盼。而我向往的是家乡大年绚丽多彩的风俗画卷。

      随着城市年味渐淡,我越来越怀念老家传统的春节,那种在白云深处散发着浓浓的传统年味儿,无不彰显其习俗的内在生命力,流淌在血液里、绵延在精神中。

      老家位于莆田山区越王台山脚下,一座百年范氏古厝,四顾皆青山,清清涧水流。垅头胜状,有人赞曰:“名山际会,临风把酒,世间阴晴,尽收眼底;陋阁凭栏,山雨欲来,天下忧乐,正荡胸怀。”

      老家过年叫“做岁”,有“尚红习俗”。红,代表着喜庆、热闹与祥和。老家“做岁”尚红的习俗表现喜穿红衣,喜挂红灯,喜贴红联,喜用红布、红索、红线……一切仿佛都离不开“红”。除夕,家家户户用木制模型制作的包馅的圆形染红的食物,蒸熟后叫“红团”,是“做岁”的必备之物,最为引人注目。新春初一,亲朋好友相互拜年,主人会递上红桔,亦称“福桔”,表示喜庆吉祥。就连老家制作的又细又长的白色线面,都会用红线捆扎,表示喜气。整座百年老厝布置得火红一片,呈现出一派喜气热闹的景象。我想,不只是老家,此时氤氲着古色古香的华夏气息的“中国红”,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红红火火闹神州,而且正红遍整个世界。

      “辞年”在家乡是一件特别庄重之事。“辞年”之义在于辞旧迎新,表达对大自然一种深切的情感与敬意。老家除夕时家家户户都在厅堂之上摆放供桌,每桌正面挂一块“龙凤呈祥”之类的红色刺绣桌布,甚是鲜艳,给人庄严的感觉。桌上按顺序摆着公鸡、猪脚、红团、白粿、线面及“五果”“六斋”,煞是好看。一切供品摆妥后,等凌晨时,燃香祭拜。

      少时,祖母与母亲领着我们跪拜,口中念念有词,祈盼来年平安幸福。而今是长者领着大家祭拜,敬天祭祖,共同祈福新年。由此可见,“辞年”,这种世代传承的朴实而庄严、传统而厚重的习俗,不仅是叩谢天地感恩岁月与告别去岁的生命时光,而且是迎接天地新的馈赠与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的一种庄严的仪式,真的是:“爆竹声中岁又除,顿回和气满寰区”。

      人们对团圆的深切期盼还表现在“围炉”吃年夜饭。老家的“除夕”晚,要煮各样菜肴“围炉”。围炉者,不论大小,桌上的每样菜都得下筷子。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讨吉利。“围炉”时,如果家中有人外出未归,也要摆个空位,放上碗筷,或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达思念之情。“围炉”要有鱼,意味“连年有余”;有薯干、芋头,教育后代不忘艰苦奋斗。

      过年,我发自内心的欢喜。这大概源于童年的回忆,源于对亲人的怀念,源于舌尖上浓浓的家乡味。在我的少儿时代,对过年的渴望除了是那顿一年难得一见的年夜饭、长辈们给的压岁钱、新衣裳或球鞋之外,我还有一种特殊的期待,那就是父亲差不多每年一次从泉州回来过年,过年时给我带回书籍与笔纸,特别充实我的心灵,每年我都欢天喜地过年。后来长大,走出了大山,很多个春节都不是在家乡度过。对山区老家过年的念想渐渐变成对家乡的思念、对团圆的向往。

      2018年,亲人发起返回老家集体过年的倡议,很快得到众亲响应。亲人们脚步匆匆,归心似箭,心中装满了期待和兴奋。

      家乡品年味,时时让人醉。厅堂“围炉”,大家庭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尽管屋外是寒冷呼啸的北风,而厅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只见“围炉”的亲人,有说不完的话语,有喧哗的劝酒声,特别是家乡熟悉的舌尖上的菜肴,让他们倍感亲切。乡亲们听说垅头人集体返乡过年,一大批人特地赶来敬酒,这又是一个醉人的时刻,众人频频举杯,道一声平安,说一句珍重,敬一杯亲人,场面热闹、温馨,成为具有特殊感情的符号象征。

      “傩声方去疫,酒色已迎春。”春意盎然的老家,新风尚交织着旧年俗,乡亲们迎新年、辞旧岁、送瘟神、祈安康,让人每天都感受着别样的大年。诚然,老家的特殊年味,给我带来的幸福感犹如那萩芦溪水的欢腾声经久不息。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