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炊烟起,游子归

    炊烟起,游子归

      □陈志勇

      临近年关,寒气逼人,人们越渴望温暖,一份关心,一个拥抱,一杯热茶,一缕阳光。

      冬季,炊烟是最温暖的一道风景线,牵动了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

      家乡白沙田厝山清水秀,苍峦叠翠,整个村形状如一个聚宝盆。站在制高点,清风拂面,心旷神怡,田厝美丽大地,一览无余。村里有四百八十多户人家,古民居错落有致,厨房有烧火做饭的灶台,用土坯垒起直立的烟囱,高出屋顶半米有余,直指青天。

      炊烟是温暖的符号,美丽的风景。

      清晨,随着家家生火做饭,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升起炊烟,由浓及淡,氤氲升腾,缕缕汇聚,随风飘荡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树上,袅袅升上空,整个村庄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如人间仙境,又像一幅水墨画,充满诗情画意。

      微风吹拂,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庄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清醒过来。跳跃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彰显着村庄的活力。

      傍晚时分,小时候的我,经常约几个小朋友去看炊烟。大家兴高采烈,一路哼着歌,蹦蹦跳跳,沿着崎岖不平的小路爬到山上。站在山顶,只见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彤彤的夕阳给村庄镀了一层金辉,袅袅炊烟从老屋升腾起,丝丝缕缕,宁静、纯洁、轻盈、缥缈。看着看着,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欢呼雀跃,觉得炊烟轻盈飘逸,很好看,很好玩,都好想伸手去碰一下。大家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炊烟是母亲的呼唤,家的方向。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儿时放学,严冬里寒气逼人,我背着书包走在乡间小道,远远就能望见古树竹柏下的烟囱,正在升起袅袅的炊烟,仿佛是母亲在对我招手,迎接我放学。我能断定:母亲在家做饭了!顿时心里暖暖的,冻僵的双脚充满了力量,连跑带滚奔回家。每次进家门,母亲都会轻轻捏一把我的鼻子:“鼻子真灵!刚做好饭就知道回来了。”

      炒菜声,风箱声,灶膛里的火苗,热气腾腾、香喷喷的饭菜,还有母亲系着围裙在灶前忙碌的身影和奶奶被火苗映红的脸庞,无一不构成纯朴而和谐的画面。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乡村没有电话,没有网络,也很少有钟表,太阳就是时间,呼唤就是联络。而那屋顶炊烟升起,就是开饭的信号。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从山间、田里、溪畔顺着村道走回来。我和小伙伴们有时候去拔猪草、拾粪,还是从外面玩耍回来,远远地看房顶的炊烟,谁家先有炊烟升起,谁家的烟又急又粗,谁家就一定先有饭吃,而谁家的屋顶迟迟平静无烟,除了农忙时节,通常不是缺粮就是缺柴粪,回去一定是冷锅冷灶,心里就一定凄惶。

      炊烟,是乡村的灵魂,乡愁的标签。日日夜夜,岁岁年年,炊烟,弥漫着朴实的乡土味,蕴含着浓浓的乡情,谱写着乡村生活的和美旋律,凝聚着农家族丁烟火的旺盛,记录着人们依附土地生生不息的进程,唤醒着一片土地的生机。

      多少年来,不管我走到哪里,只要看到升起的炊烟,闻到柴草燃烧产生的烟味,心中就会有别样的激动,工作中的烦恼和生活中的煎熬便烟消云散,心情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炊烟,汇聚成浓浓乡愁,飘进游子梦里,慰藉了漂泊的灵魂。

      年关将至,游子思归。无论风雨多大,无论人潮多拥挤,无论跨越千山万水,游子都会回家,回到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回到炊烟缕缕升起的地方。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