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兴化海外游子的家国情怀——读《兴化人的历史和故事》

    兴化海外游子的家国情怀——读《兴化人的历史和故事》

      □陈春阳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来自“文献名邦”的兴化海外游子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他们将追忆故乡的浓情跃然纸上,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早在1947年吉隆坡雪兰莪兴安会馆就编写了《兴化文献》。新加坡王顺龙博士就是一位有乡土情结的人,他眷恋儿时父母生活的故土,热爱兴化故乡的各种文化,对家乡文化有强烈的认同和归属感。我虽然未曾和王博士见过面,但从电话交谈中,我感到他乡音未改,对家乡亲情乡情仍在,给我一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感觉,这也是他对兴化故土,对亲人不离不弃的情怀。王博士利用三年的时间编写《兴化人的历史和故事》一书,让我感到非常感动。
      
      本书介绍了中国人的起源、兴化人的起源等历史概貌,也介绍了兴化宋末抗元、明代倭患和清初截界大劫难等历史,以及兴化人的奋斗史,华侨华人从单一的出租车、自行车、三辆车等运输行业谋生到今天在各行各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从介绍兴化灿烂的科举文化、名臣文化再到宗教文化、妈祖文化、方言文化、三一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把兴化海外游子对兴化文化的历史描绘得全面而细致。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南洋兴化群体中著名华侨华人、文人墨客及其他各行业的成功人士,体现了作者对家乡文化的自信和崇敬。
      
      兴化人有着漫长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距今约5500—35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兴化地域已有先民繁衍生息,陶器制作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并形成一定规模。兴化虽僻处东南一隅,讲独特的兴化方言,却自古人才辈出,声名在外。《大明一统志》称赞兴化府“比屋业儒,俊造如林;诗书礼仪,为八闽之甲”。有关兴化的众多美誉,诸如古代的文献名邦、海滨邹鲁、壶兰雄邑以及当今的海丝重镇、海神妈祖故里等等,可谓名闻遐迩。在整个科举时代,兴化“科甲鼎盛,簪缨蝉联”造就的英杰,其中许多人成为国家栋梁,影响了一代的政坛、文坛。兴化自古多良臣循吏,他们清俭正直、直谏敢言、勇于改革、高风亮节,除影响一朝一代的政坛和官场风气外,更成为后代兴化良吏官员效法的楷模。兴化民风淳朴,文化特色鲜明。它们表现于戏曲、语言、风俗、饮食、民间艺术等诸多方面。兴化先民多聚族而居,互相帮扶,共同发展。宗族则重视修建祠堂和编纂族谱,同时制定家规、家训,承传优秀家风,这些特色至今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尚可见其影响。兴化许多岁时节令活动,亦别具风情。如每年最具特色的闹元宵,时间长达一个月,是全国闹元宵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和活动最多的民俗活动,目前已有多项民间元宵特色民俗被列入非遗保护项目。在兴化文化的结构主体中,既存留有古代闽越文化的底色,也融合了汉唐以降中原文化和舶来文化的元素。其内涵丰富,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在闽文化语境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兴化乡土灿烂的文化,勾起海外游子家国情怀。兴化“华侨华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是‘根、魂、梦’把我们连接在一起。王顺龙博士《兴化人的历史和故事》一书,让我们深切感到,兴化华侨华人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从书中也可以看到那些远离祖国的海外华侨华人,无论侨居他国多少代,即便是连一句汉语都不会讲的“二代”“三代”,也会对先辈们曾经留有足迹的这片土地有着浓厚的眷恋之情。如有机会回来,他们总是格外珍惜,去看祖宅,去见亲人,去了解乡土文化,并在这一系列的接触中,勾起爱国爱乡之情。
      
      如今,150多万兴化商帮侨居海外,想吃一碗家乡菜、想说一句家乡话的强烈愿望,他们敬重传统,记住乡愁,坚守乡愁的高尚情怀和顾家爱家的家乡情怀,以及在外互帮互助、注重亲情的传统观念和抱团发展的经商意识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兴化人怀着挑山担海的勇气和担当背井离乡下南洋的开放拼搏、敢闯敢拼的海洋精神,创造出“无兴不成镇、无莆不成市”的商业神话。
      
      王顺龙博士《兴化人的历史和故事》一书的出版必定有“资政育人”“以史鉴今”的重要作用,对大力弘扬和传承广大华侨精神,广泛凝聚侨界智慧和力量起到重要的作用。莆籍海外乡亲的历史是华侨历史的一个缩影,他们长期累积、培育、升华起来的精神是一笔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财富,是兴化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