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为传统竹雕开创新流派——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王新明的坚持与创新

    为传统竹雕开创新流派——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王新明的坚持与创新

      观赏案牍上这件竹雕作品 《春晓》 (如图),不由吟咏孟浩然的诗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此竹雕神品仅以一簇多头竹根,刻画春晓时节,竹茂草盛,牡丹盛开,曾经枯萎的菩提树长出簇簇新叶,树上孔 雀回 栖,枝头小鸟飞跃,树下群鸡欢聚;莆仙传统的“精微细雕”和工艺 创新的组雕拼 接,使构图错落有致、生机盎然。

      把濒临失传的莆仙“精微透雕”绝技运用于雕刻,并施以防霉、防蛀、防腐技术处理,加上特别的仿古涂饰,他独创了一系列多品种竹雕精品,被誉为“竹雕王”。

      他就是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王新明。自小跟着家人在木料堆里打磨,对雕刻艺术产生了感情。

      为提高雕刻艺术,他四处拜师学艺,甚至到一些有名的师傅家里做工,观摩他们的作品。就这样,不到 20 岁,他就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20 世纪 90 年代,木雕行业曾一度低迷,王新明也受到影 响。

      没钱买名贵的木材继续从事家传行当,王新明闷在家里,却又放不下心爱的雕刻技艺。于是,他看中了价格低廉的竻竹做原料 , 把 濒 临 失 传 的“精微透雕”绝技应用于竹雕,并采用“欲断先连”等工艺手法,独辟蹊径开始了竹雕生涯。

      刚开始,王新明以“玻璃竹”竹根为主,因对其物理及化学 特 性 了 解 不 足 ,“竹雕”产品常常会遇到霉变、虫蛀等问题,市场行情不好,一件作品最贵的也只卖到100 多元,还不够买竹根的钱。为了研究防虫蛀技术,王新明尝试各种方法,终于摸索出一套竹料防腐技术,使他的竹雕作品“不朽”。

      回忆起那段经历,王新明说:“我文化不高,就知道埋头去做,每种方法都试。

      听说 几种酸 混 合后,再用煮的方法能够防腐,我自己 便 想 试。

      有一次做试验,我把两种化学物品装在可乐瓶里,然后慢慢将它们倒在一起,看有什 么 反 应 。 突 然 ,‘嗵’的一声爆炸了,可乐瓶炸飞了。”但王新明仍然坚持着,经过泡、蒸、煮等多道工序之后,他的试验终于成功了。现在,他的竹雕产品没有出现过虫蛀 现 象 。

      自此,他开始在圆雕竹刻艺苑中展翅飞翔,打开自己的竹 雕 销 路 ,台 湾 、 美国、东南亚等地的客商纷 至 沓 来 ,购买工艺品,他也因此成为中国收藏家喜爱的竹雕艺 术大师。

      王新明说:“工艺美术品的创新,除了追求新材料、新工艺以外,关键是不断要有新款出现,造 型 新,题材更要新。”

      王新明将木雕的手法融入竹雕的雕刻技巧中,刀法精巧,求新求变。他说,创作很多时候源自“顿悟”。他观察飞鸟游鱼、山水草木,悲欢离合,有感于心,于是信手拈来,便成一方佳作。他拿起身边的一只古朴烟灰缸说:

      “这是我在路边捡到的一块树根,觉得似山似石,很有意思,就取回来挖空、磨光,取其天然形状而成。”

      被人丢在路旁的原料,经过他的打磨,也就成了一件艺术品了。

      见到王新明的几件作品后,明清竹雕及家具鉴赏收 藏家、人称“京城第一大玩家”的王世襄先生几经辗转找到王新明的联络方式。王老称赞王新明有极高的天资禀赋,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 文 化传承者。

      几个月的电话、书信往来,两人成了半师半友的“忘年交”。王世襄视王新明为嫡亲晚辈,将为王新明举办个人作品展立为生前重愿,并以九十高龄之躯亲自撰文向中国美术界和收藏界大力推介,亲笔为王新明题写“仙游竹木人家”寄予厚望,勉励他“努力提高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崛起于闽南,为传统竹雕竹刻开创一个新的流派。”

      王世襄的欣赏和鼓励给了王新明莫大的动力。他感慨地说,由于从小学手艺,文化水平不高,无法深刻理解一些重大宗教题材、历史题材的人文内涵,但他愿意趁着年轻, 不断研习,坚持不懈地雕刻下去,不断进行产品的创新,争取成为一个开创竹雕新流派的艺术大师。郑志忠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