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来自木兰山的隐约回声

    来自木兰山的隐约回声

      □高国昌

      尽管关于莆田母亲河—木兰溪、水利工程木兰陂的史料记载和赞颂文章多姿多彩、数不胜数,真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然而“木兰”从何而来、暗指什么,至今都没有真凭实据、有说服力的答案。

      习近平说:“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莆田文化遗产丰富,也存在许多历史空白,我们有责任去发掘、弘扬和传承莆田的古代文明,讲好莆田的历史和文化故事。

      通过《莆田一些地名隐含古代军事智慧》一文,充分论证了木兰山的原名就是鼓角山,这是破解莆田木兰陂一些历史谜团的一个突破口。那么究竟是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本来已有的鼓角山山名要改名为木兰山呢?让我们来倾听历史的回声吧。

      木兰陂成功建成后,如何命名工程名称在古代是个政治问题。为了能以“木兰”来命名工程名称,最大限度地降低政治风险,千方百计让“鼓角山”山名消遁,以让“木兰山”登场,为的是使木兰陂名称合理合法。可百密一疏,这个鼓角山名称仍保留在莆田宋朝诗人创作的《鼓角山》这首诗中。《鼓角山》这首诗的作者吴世延,莆田人,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木兰陂包括灌溉渠系工程的壮丽景象,被家在莆田城里的诗人吴世延骑马去鼓角山访友时看到,说明李陂成功建成后,木兰山还是称为“鼓角山”。所以,木兰山得名不早于李陂建成时间1083年。

    来自木兰山的隐约回声t561.png

      北宋莆田状元徐铎(1051—1105)有一首咏木兰陂的诗,其名就叫“木兰谣”。这说明木兰陂得名不迟于1105年,因此1083—1105期间是把鼓角山改名为木兰山、李宏成功建成的陂坝命名为木兰陂、把分段命名的仙溪、濑溪及白湖溪溪流统称木兰溪的时间段。

      古时莆田县境内横跨木兰溪的桥梁有三座,宁海桥以地名命名,熙宁桥以年号命名,濑溪桥以横跨的溪流命名。濑溪改名后变为木兰溪的一部分了,桥未改名,仍称“濑溪桥”,久而久之,桥址所在位置的附近地方就被习惯成自然地称为“濑溪”,不然如何理解濑溪桥的桥名由来呢?旧溪名被当着地名仍在使用。所以可以推断现在的濑溪村名(原名“芋子里”)是因濑溪桥和溪流名称而得来的。这个推断也间接证明了濑溪作为溪流名称曾经的存在。

      宋/郑樵(1104-1162)在撰写《重修木兰陂记》时,离1083年成功建成木兰陂已有70余年。所有与木兰陂有关的地名都是循规蹈矩地采用改名后的新地名。

      宋/林大鼐[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进士]《李长者传》中有“堰溪为陂,开渠鼓角山”,文中提到了鼓角山。也有“<李>乃引<冯>至其地,密禀神算,谋于木兰山前”,文中提到了木兰山。同一篇传记既有“鼓角山”也有“木兰山”。

      《李长者传》中有“土人皆知濑溪一水可引而南,其如垄岫间隔何”,文中提到了濑溪。也有句“木兰溪水流入白湖”,文中提到“木兰溪”。同一篇传记既有“濑溪”又有“木兰溪”。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林大鼐在为李宏撰写《李长者传》时,虽然与木兰陂成功建成相隔已有一百年时间,比郑樵撰写《重修木兰陂记》的时间还迟几十年,按正常逻辑来说,传记涉及地名时更应该采用新地名,可他却时而用旧名称,时而用新名称,这绝不是他的疏忽,而是他有意这样写的,他是有难处的,这里面有什么隐情呢?

      如果木兰山名称原本就存在,那么地方官员就可向监察官员说,木兰陂得名于木兰陂旁边的木兰山,木兰溪也是得名于木兰山,没有政治忌讳。如果继续追问,木兰山何来,那怎么办呢?也真是绞尽脑汁,居然给编造出木兰山得名由来的传说故事来:

      “公元558年(唐朝)‘开莆来学’的郑露和他的弟弟郑庄、郑淑,从永泰(原名“永福”)来到莆田凤凰山及木兰山结庐讲学。传说当他后来离开莆田的时候,人们依依不舍,把他最喜欢的木兰花瓣撒向舟上、溪里。先生走了,满溪的花朵也相伴而去,留下了人们深深的思念,为了纪念他,人们就把种满木兰花的山称为木兰山,从旁流过的溪流命名为‘木兰溪’”。

      上述传说的事件之年代在木兰陂建成之前的唐朝,而唐朝时期的贯穿仙游、蒲田的溪流只有分段命名的仙溪、濑溪及白湖溪,没有从源头到入海口的整段溪流名称,一直到建陂之前并无木兰溪溪名,也无木兰山山名,只有鼓角山山名。这充分说明该传说故事是时空跨越、天马行空地瞎编一通,以敷衍上级部门的监察。

      如果林大鼐直接说木兰山原本就是鼓角山,那会给地方官员带来政治上的无妄之灾。但如果连“鼓角山”曾经的存在一个字也不提,又不是林大鼐的风格!所以在《李长者传》同一传记中,出现了同一座山既称“鼓角山”也称“木兰山”、同一溪段既称“濑溪”又称“木兰溪”但又不明说是同一名称概念的晦涩写法。

      在探究地名的本来名称过程中,发现古代最迟从宋朝开始,出于政治上需要,唯皇帝才能独尊天下,规定不允许以人名、姓氏作地名或工程名。为了规避政治上的忌讳,与象征朝廷权力的礼器有关的山名也必须改掉(比如笏板山改为壶公山),隐含有纪念人物的景观意境只能以教派意境之字、词来指代(三紫凌云—三座并排的山峰上云雾缭绕:用“三”暗指“三一教”、用“紫”暗指道教、用“凌云”暗指佛教)、隐含有纪念人物的工程名只能间接指代(比如木兰陂),地方志都有意避开绕过,这是莆田古代地方志对重大改名事件不作记录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根本原因!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林大鼐写的传记里暗藏着木兰山的前世今生,期待后人能从中悟出点玄机,但千百年来无人能对此有所觉悟。今天,蹁跹起舞的“木兰”终于现出了隐约的身影!

      在《钱四娘真实年龄的辨析》一文中已论证了钱四娘的殉陂时年龄为44岁,没有任何根据能证明钱四娘年龄是18岁。虽然钱四娘创建的溪堰现在荡然无存,但是41岁的她首先开创了在濑溪与白湖溪之间修筑溪堰的伟大壮举,留给后人巨大的心灵震撼,更激发了百姓的兴修水利激情,掀开了木兰溪建溪堰、溪陂的一个新时代、新局面,意义非凡。44岁终身未嫁的她悲愤殉堰的悲壮之举也震动了朝野,在政府和民间都投下一份兴奋剂,激励后人继续践行她的未竟事业。因为钱四娘的敢作敢当的英勇创举精神,就像家喻户晓的女英雄花木兰,为了万世颂扬缅怀她,告慰虽败犹荣女英雄的在天之灵,包括李宏在内的当时重要人物经过讨论、权衡,经过精心策划和铺垫准备,一致提议用“木兰”来命名刚刚建设成功的陂坝工程名称,一方面没有政治上的忌讳,另一方面可以起到纪念女英杰钱四娘的作用,以弘扬钱四娘敬业奉献的精神。这个提议是个妙主意,请示并获蔡京赞许,避开触碰政治禁忌红线又能起到纪念钱四娘的作用。不但把安葬钱四娘(1023-1067)的鼓角山改名为木兰山、陂坝命名为木兰陂,而且还把整段贯穿仙游莆田的溪流也命名为木兰溪,木兰山下的村庄顺理成章地称为木兰村。

    来自木兰山的隐约回声t2710.png

      木兰山上钱妃庙里的钱四娘塑像

      由此推断,木兰溪得名也应不早于木兰陂成功建成的时间(即1083年)。可见,“木兰”在莆田指代的就是得到莆田人民祭祀供奉的宋代长乐人治水女英杰—钱四娘!

      为缅怀纪念,特以诗咏之:

      寂寞嫦娥舒广袖,蹁跹木兰弄清影。

      白水一陂浮鹤背,青田千里叠虬鳞。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