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与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有关的国清塘濯缨池位置辨证与溯源

    与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有关的国清塘濯缨池位置辨证与溯源

      □ 俞宗建 吴国柱

      唐代人工开凿国清塘及宋代著名慈善家林回年在国清塘所构濯缨池、濯缨亭究竟位于莆田何地?同一本志书所载前后不一,自相矛盾,专家学者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笔者已发表《国清塘濯缨池濯缨亭史海钩沉》一文,概要:国清林氏始祖唐官通判林昌,自北高长城徙居谷城山下、国清塘上,占籍莆田国清里,归葬国清里;国清塘即姑青塘,位于国清里;宋慈善家林回年莆之姑青(姑青即国清)人,姑青位于古横塘,归属国清里;林回年在古横塘国清塘所构濯缨池、濯缨亭皆属国清里。

    与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有关的国清塘濯缨池位置辩证与溯源(1)256.png

      ▲ 唐代人工开凿国清塘(姑青塘)位于城山西麓,宋代慈善家林回年在国清塘上所构濯缨池(半亩方塘)濯缨亭(观书亭)位于国清里古横塘姑青(今黄石七境下庄村)。

      可是,自明代黄仲昭《八闽通志》始,所载“国清塘”位置出现误判归属“景德里”的现象。之后,莆籍康大和、林麟焻、廖必琦、陈池养、朱维幹等所著志书、文献再以讹传讹。他们在同一部志书所载国清塘濯缨亭位置时,前面篇章记载“国清塘濯缨亭”在国清里,后面篇章又记载其位于景德里,前后自相矛盾,明显错误,贻误后人。因其事关朱熹年轻时游学莆田,追随著名理学家“南夫子”林光朝至城山国清塘濯缨亭聆听其讲道,并创作《伐木》《春日》《春日偶作》《观书有感二首》的地点。故为了探究历史真相,钩沉史实,正本清源,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精神,本文对 “国清塘濯缨池濯缨亭位置辨证与溯源”,以钩沉史实。

    与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有关的国清塘濯缨池位置辩证与溯源(1)623.png

      ▲ 唐代人工开凿国清塘(姑青塘)与宋代慈善家林回年所构濯缨池(半亩方塘)濯缨亭(观书亭)位于国清里古横塘姑青(今黄石七境下庄村)。

      一、历代志书、文献正确记载国清塘濯缨池濯缨亭位置

      1、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地理志》载:“莆田东南二十里有国清塘,贞观中置。”

      2、明弘治周瑛、黄仲昭《兴化府志》卷之五十三·水利志上·县东南国清里塘一·国清塘(第1357页)条目载:“国清塘,一名姑青塘。《唐书》云,贞观中置,周回三十里,灌田五百顷。《宋志》云,塘有三十六股,今深六丈(约20米),阔五十丈(宋时约166米)。”

    与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有关的国清塘濯缨池位置辩证与溯源(1)885.png

      ▲  国清塘濯缨池塘(半亩方塘),水与上游木兰陂木兰溪水(源头活水)相灌注

      3、明代学者、旅行家林登名《莆舆纪胜》载:“濯缨池在谷城山(谷城山位于黄石,亦名国清山、青山、城山)之麓(山脚下),名国清塘,亦名姑青。与木兰溪水(源头活水木兰溪,见附录一)相灌注,澄碧百顷,壶公(山)、谷城(山),倒影其中,上有亭,朱晦翁(朱熹)匾曰:‘濯缨亭’(观书亭),则宋时林回年所构也,故老相传。”

      4、清康熙林麟焻、朱元春总纂《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一·舆地志·山川(第41页)国清里· 国清塘条目载:“元废(废部分塘为田),即林氏宅[指宋时谷城山西麓国清里姑青人林回年宅(位于今黄石下庄),并非有的史书误判误载林回年后裔衍派居住景德里定庄村林文俊宅]前濯缨池是也。……上有濯缨亭。”

      5、清乾隆廖必琦、林黌总纂《兴化府莆田县志》38页国清里·国清塘条目载:“国清塘,一名姑青塘,唐贞观五年凿,周回三十里。元废,即林氏宅前‘濯缨池’是也。水与木兰(源头活水木兰溪)相灌注,澄碧百顷,壶公、谷城倒影其中。……上有濯缨亭(观书亭)。”

    与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有关的国清塘濯缨池位置辩证与溯源(1)1345.png

      ▲ 清乾隆廖必琦、林黌总纂《兴化府莆田县志》38页:国清里 国清塘

      6、朱维幹(1893—1991年)《莆田县简志》第六章· 水利建设(一)堤塘·南洋之路·国清塘条目载:“国清塘,一名姑青塘,在县东南国清里,贞观五年置,周回三十里,灌田五百顷,至宋代阔仅五十丈(约166米),溉田七十顷有半。”

    与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有关的国清塘濯缨池位置辩证与溯源(1)1495.png

      ▲ 福建电视台2011年在莆田黄石谷城山麓下庄村拍摄《国清塘》影像,图/陈文宁提供

      7、《莆田通史》作为莆田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该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21年2月正式出版。《莆田通史》附录《莆田历史大事记》746页原文如下:“唐五代条目 贞观年间(627—649年),兴建多处规模较大的灌溉水塘,主要有:诸泉塘(今城厢北磨)、永丰塘(今城厢筱塘)、沥浔塘(城厢霞林)、 氵吉页 洋塘(今涵江卓坡)、横塘(今黄石横塘)、国清塘(今黄石下庄)。”

    与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有关的国清塘濯缨池位置辩证与溯源(1)1725.png

      ▲ 《莆田通史》746页载:国清塘(今黄石下庄)

    与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有关的国清塘濯缨池位置辩证与溯源(1)1754.png与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有关的国清塘濯缨池位置辩证与溯源(1)1753.png

      ▲ 2021年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莆田通史》

      8、2020年12月第1版《莆仙文化概论》573页原文如下:“贞观年间,莆田先后开凿了著名的五大水塘:……国清塘(今黄石七境下庄村)。”

    与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有关的国清塘濯缨池位置辩证与溯源(1)1853.png

      ▲ 《莆仙文化概论》573页载:国清塘(今黄石七境下庄村)

    与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有关的国清塘濯缨池位置辩证与溯源(1)1885.png

      ▲ 2020年12月第1版《莆仙文化概论》

      9、2021年3月26日,《莆田侨乡时报》刊登《确认千年“国清塘”遗址》一文,确认千年“国清塘”遗址位于莆田黄石七境下庄村。全文录下:

      七境村下庄自然村,南向壶公山,北领谷城宫,是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开凿的水利工程,数年前被填埋为项目建设用地,部分用地空置。怀着保护历史遗迹的初心,2019年、2020年市政协全会上,市政协委员郭大卫连续两年提出有关恢复历史古迹“国清塘”的提案,经立案后交由荔城区政府,市文旅局、自然资源局、水利局等单位办理。为了推动提案办理落实,市政协领导带队,组织提案人郭大卫,市政协提案委、提案承办单位负责同志,以及文史专家、当地热心人士,赴荔城区黄石镇“国清塘”遗址所在地实地调研座谈,就提案办理的相关事项进行了协商,并将提案充实完善后以市政协社情民意信息形式报送市委、市政府。市政协领导还在市委常委会上对保护恢复国清塘进行呼吁,有关国清塘的信息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重视和批示,分管副市长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国清塘”提案办理协调会,推进提案办理。经多方考证、协商,最终确定“国清塘”遗址地块,荔城区拟在遗址处建设国清塘、濯缨亭、“半亩方塘”等水体绿化景观。(见图)

    与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有关的国清塘濯缨池位置辩证与溯源(1)2232.png

      二、志书、文献误载国清塘濯缨池濯缨亭位置辨证与溯源

      1、明代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七十四·宫室条目(1082页)载:“濯缨亭在景得(德)里(实误)国清塘上,宋淳祐间(1241—1252年,实误)里人林国钧建。”

      辨证溯源如下:

      林国钧生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卒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

      而明代黄仲昭误记林国钧为南宋淳祐间(1241—1252年)人,犯史学常识性错误,故此则记载不准确。另,濯缨亭史实位于国清里国清塘上,南宋里人林国钧建。

      2、明代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二十四载:“国清塘在县东南景德里(实误)。”

    与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有关的国清塘濯缨池位置辩证与溯源(1)2677.png

      ▲ 1962年青山国清塘黄石七境下庄村地图

      辨证溯源如下:

      黄仲昭在同一部志书《八闽通志》卷之十一·地理·山川·兴化府(297页)记载:“城山在景得(德)里。俗传旧有蜘蛛绕山为城,故名。又名谷城山,与壶公山对峙,为黄石谷清(国清)之望山。有石岩可坐十许人。前临国清塘(按:谷城山西侧前临国清里国清塘,国清塘在谷城山西麓,属国清里,而数里之远的景德里定庄,是在谷城山东面),上旧有竹隐、梅隐、松隐三精舍……”

      城山与山脚下的国清里国清塘二处距离近300米,连为一体构成黄石著名风景胜地。城山“谷城梅雪”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南宋著名理学家“南夫子”林光朝曾亲游城山国清塘赋诗《城山国清塘》、南宋教育家郑耕老至岳父林回年在城山国清塘所构濯缨亭观景有感而作《游城山国清塘》(一作《游国清塘题濯缨亭》)。

      南宋林光朝和郑耕老赋诗标题为《城山国清塘》,城山与国清塘彼此相邻,距离相近。

    与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有关的国清塘濯缨池位置辩证与溯源(1)3066.png

      ▲莆田黄石谷城山西面松隐岩精舍、国清塘(姑青塘)所在位置图    图/陈环

      南宋刘克庄亲临城山作《兴化军城山三先生祠堂记》:描写城山国清塘的地理位置在谷城山西麓。(见图)

      明代状元林环(1376—1415年)亲临黄石城山姑青塘(国清塘)“濯缨亭”(观书亭),位于国清里。

      国清塘濯缨池濯缨亭所在地正确位置,应以莆籍林光朝、郑耕老、刘克庄、林环等宋、明代名人亲临城山国清塘濯缨亭所记内容为据。因他们亲临其境,故其所记内容更真实、准确、可靠,且与真实历史相吻合,相印证。

      3、而明代康大和总纂《兴化府志》卷一·舆地志·水利·木兰陂条目所载:“……而国清塘,至元总管郭朶儿时并废为田[按:废部分塘为田,至明代国清塘濯缨池尚存,见明代林登名于甲寅(1614年)9月重游城山作《濯缨池》;至2011年还剩9.6亩],其遗址在林文修(林文俊)宅前,所云‘濯缨亭’是也。”(实误)

      辨证溯源如下:

      ①据明代何乔远《闽书》,及明代林登名《莆舆纪胜》亲临城山国清塘濯缨池所载“濯缨池”,获知:濯缨池、濯缨亭在国清里国清塘上,系宋时慈善家林回年所构,其位于林回年宅前。

      明代林登名《莆舆纪胜》所载林回年宅前濯缨池,上有朱熹匾曰“濯缨亭”,这是其亲临所见所载,故准确、真实、可信。

      ②国清林氏始祖林昌至十世裔孙林充、林褒(按:系林国钧长子、次子),皆居国清里国清塘林氏宅。

      而景德里定庄林氏,系国清林氏始祖林昌第十世裔孙(林充、林褒)的后裔衍派定庄而来,至林褒十一世裔孙涌现出林文俊(林国钧十二世裔孙)尚书等历史名人。所以,明代弘治《兴化府志》卷之九·户纪三·景德里·郑庄(按:“郑庄”即“定庄”)条目载:“宋承议郎林国钧家聚族于此”(按:“聚族于此”意指林国钧家族自林充、林褒之后裔衍派聚族而居景德里定庄。见“国清林氏世系图”)

      附:国清林氏(始祖林昌至十六世裔孙林遵文、二十世裔孙林文俊)世系图

      国清林氏始祖昌公至九世孙林国钧(号回年)及十世孙林充、林褒(按:系林回年长子、次子)定居国清里,国清林氏唐宋时大多墓葬国清里。长城(北高张城)沙公长子、唐官通判林昌(字思光),由莆之长城徙居谷城山下、国清塘(属国清里)上,为国清林氏始祖。

      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莆田县行政区划第4区:

      国清里在莆田县东南(现属黄石镇辖地),辖11村:小横塘(按:宋时林回年所构“横塘别墅”所在地位于今黄石七境下庄;清代彭鹏故里“横塘彭氏宗祠”位于今黄石七境钱塘,宋代属横塘地界,区划归属感德乡国清里。)、前塘、湖头、塘头、洋城、章桥、坂上、马峰、赤岺、东津、杨山。

      “景德里”在莆田县东南(现属黄石镇辖地),辖9村:郑庄、东井、东朱、塘尾、圳滨、沙坂、芦坑、窑兜、泽坝。

      定庄归属景德里。莆田历代行政区域划分定庄从未被划归国清里,所以,国清≠定庄。林回年姑青(国清)人,归属国清里,不属景德里。故,国清林氏(定庄)的提法实误。

      因此,林回年被错记为景德里定庄人,国清塘被错记在景德里,系以讹传讹,应予更正。

    与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有关的国清塘濯缨池位置辩证与溯源(1)4312.png

      注一:

      ①国清林氏始祖林昌十二世裔孙东启(居才七世裔孙),于宋淳祐五年(1245年)徙居仙游鹤山(今仙游度尾后埔,见《重修鹤山林氏世谱序》)。

      ②国清林氏始祖林昌至十世裔孙林充、林褒居国清里林氏宅,其后裔衍派聚族而居景德里定庄,故景德里定庄林氏不能取代国清里国清林氏。即国清林氏(定庄)的提法实误。故,唐官通判林昌是国清林氏的开基祖,是景德里定庄林氏的远祖。

      ③林褒后裔一支衍派景德里定庄,其中第十一世至十五世缺乏史料记载,据明代吕楠《大宗伯方斋林文修公(林文俊)诔》记载:“褒,七传至荼卿”,因此,所缺谱系有待史料的新发现和完善。

      ④据林蕴后裔、网名“林中老路”于2018年2月5日在新浪博客发布“(明)宋濂《国清林氏重建先祠堂记》是造假史籍”一文载:“关于林国钧是长城林氏裔还是九牧林蕴裔,长城林氏族谱有林国钧代代衍裔记载。而九牧林蕴裔却没有一本九牧林蕴族谱记载林国钧,这本来就已经说明林国钧是长城林氏裔,不是九牧林蕴裔……”详见“林中老路”该文具体论述。

    与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有关的国清塘濯缨池位置辩证与溯源(1)4806.png

      注二:以上世系图系据《晋安林莆田长城金紫族谱》、林光朝撰《承奉郎致仕回年林府君墓碣》及《塔山康氏家谱》等史料整理。

      明代康大和总纂《兴化府志》载宋代林回年(林国钧)在国清里国清塘上所构濯缨亭,表述为景德里定庄明代林文俊宅前,实误。

      正确表述:林氏宅前濯缨池、濯缨亭,此“林氏宅”实指南宋“林回年宅”。

      4、清康熙林麟焻、朱元春总纂《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一·舆地志·里图·景德里条目:“……郑庄,一曰定庄。有濯缨亭。”(实误)

      卷二·舆地志·水利·木兰陂条目载:“国清塘,至元总管郭朶儿时并废为田,其遗址在林文俊宅前,所云‘濯缨亭’是也。”(实误)

      辨证溯源如下:

      此部《莆田县志》同样存在“稿出众手,事间失实”的现象。内容基本上抄录明代康大和总纂《兴化府志》所记“国清塘,至元总管郭朶儿时并废为田,其遗址在林文修宅前,所云濯缨亭是也。”实误。辨证溯源同第3点论述,应予更正。

      5、清乾隆廖必琦、林黌总纂《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一·舆地志·里图·景德里条目载:“……郑庄,一曰定庄。有濯缨亭。”(实误)

      卷二舆地志·木兰陂条目载:“……而国清塘,至元总管郭朶儿时并废为田,其遗址在林文俊宅前,所云‘濯缨亭’是也。”(实误)

      辨证溯源如下:

      此部“乾隆志”《兴化府莆田县志》关于国清塘濯缨亭的记载照抄“康熙志”《兴化府莆田县志》的文字内容,以讹传讹,误记误载,确实贻误后人,辨证溯源同第3点论述,应予更正。

      6、清代陈池养《莆田水利志》第293页载:

      ①“国清塘,一名姑青塘,唐贞观中置,在景德里,元延祐间废为田,今定庄濯缨亭下有池,其遗址也。”(实误)

      ②“国清塘在县东南景德里,……所留国清塘备大旱,陂力所不及者。《八闽通志》《宏(弘)治府志》略同,惟景德里误作国清里。”(实误)

      辨证溯源如下:

      陈池养《莆田水利志》把国清塘遗址误判误载为林回年的后裔衍派居住在景德里定庄的林文修(林文俊,谥文修)宅前。辨证溯源同第3点论述,应予更正。

      7、民国宋湖民《南禅室集》中载“宋林回年墓”一则载:“前年为定庄游,过林回年国钧公墓下,摄一影片携归,其墓地所在,今已不能举其名。……文公曾为定庄(实误,正确为下庄)之‘濯缨亭’书匾,其题款云:‘新安朱熹为承奉郎回年林先生书’。”

      辨证溯源如下:

      ㈠据林光朝为林回年所作《承奉郎致仕回年林府君墓碣》)载:

      “吾(林回年)向者卜(从前自己选择)亲垄(自己的墓地),去吾庐[距离我的(林回年)故宅)]无寻丈之远(林回年墓地与其宅距离不过几十米)……他日葬我(我逝后归葬),当以我为法(应当按我自己生前所选择的墓地为准)。府君讳国钧,字公秉。”

      ㈡据莆田市图书馆藏《塔山康氏家谱》,第36—37页《国清历代本支祖墓》载:

      ①昌公国清始祖,夫人余氏,墓在居里(国清里)东国清塘上吴巷山之原。

      ②三世祖林元,夫人郭氏;墓在居里(国清里)后头山东。

      ③四世祖林叟,安人曾氏;附葬父林元,墓在国清里后头山东。

      ④七世祖林格,夫人戴氏;墓在国清里湖头桃花洞口坤山,坐庚向申,庵名睦庵。十七夫人戴氏墓在府君之左,丁癸向,俗名五马山。

      ⑤八世祖林旃,夫人戴氏;墓在居里(国清里)后头山西庵,艮坤向,庵名追远。

      ⑥九世祖国钧(回年)墓在居里(国清里)西林,壬丙子午向,光朝先生为其作墓碣。其前有亭,陈公俊卿见之为隶“回年亭”三字,揭匾以张其事。三十三安人朱氏墓在国清里三社庵,名奉思。

      ⑦十世祖林褒(林国钧次子),宜人余氏;墓在谷城山之麓,庵名复庵。

      据上述史料所载获知:自国清林氏始祖林昌至其十世裔孙林褒(林国钧次子),大多墓葬国清里。国清林氏七世祖林格墓在国清里湖头桃花洞口坤山,坐庚向申,庵名睦庵。十七夫人戴氏墓在府君之左,丁癸向,俗名五马山。林国钧真实墓在国清里西林,不在景德里定庄,故宋湖民言“前年游定庄(疑误)……,其(林国钧)墓地所在,今已不能举其名”。

      8、现代朱维幹《莆田县简志》①第六章·水利建设(一)堤塘·南洋之路·国清塘条目的第二条记载:“姑青塘在昔澄碧百顷,城山、壶山倒映其中。本县先贤来游者众,为游览胜地。其他(它)五塘,至木兰陂筑成,悉废为田。(刘克庄《协应钱夫人庙记》)惟国清一塘,宋犹修治。……元代总管郭朶儿始废为田。今定庄村濯缨池(实误),其遗迹也。”

      ②第二十章·乡贤产地载:“谷城之东(实误,正确:谷城之西),古有国清塘。塘边有村,曰郑庄。有亭曰濯缨(实误),宋里人林国钧所建,朱熹为之书匾。国钧即倡设红泉义塾者。(陈衍通志《名胜志》)”

      朱维幹据之前志书所载内容撰写国清塘、濯缨池、濯缨亭所在位置,同样出现前后自相矛盾,误记误载现象,原因同上所述,应予更正。

      辨证溯源如下:

      ① “今定庄村濯缨池”实误。辨证溯源同第3点论述,应予更正。正确表述:谷城山西麓姑青池(濯缨池),位于黄石七境下庄村。

      ②“谷城之东,古有国清塘。”实误,正确表述:谷城之西,古有国清塘。

      据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亲临城山作《兴化军城山三先生祠堂记》载:“由熙宁桥南行可二十里,城山在焉。望之紫翠崒屼,欲与壶山差肩。其下平畴沃野,清泉茂树,环而家者千数。百年之旧族,当世之显人,不在东家,在西邻也……则又忾然有祠三先生之意。”

      正确表述:谷城之西,古有国清塘。塘边有村,曰霞庄(下庄)。

      附录一  国清塘濯缨池(半亩方塘)之水与源头木兰陂木兰溪水相灌注

      木兰陂南渠水系源头始自木兰陂南端廻澜桥进水闸(亦名惠南桥),木兰溪水由此源源不断流经黄石城山国清塘濯缨池(半亩方塘),半亩方塘清如许,为有源头木兰溪。

      一、据明代学者、旅行家林登名撰《莆舆纪胜》,其于万历甲寅(1614年)九月重游城山作“濯缨池”载:“濯缨池在谷城山之麓,名国清塘,亦名姑青,与木兰溪水(源头活水木兰溪)相灌注,澄碧百顷,壶公(山)、谷城(山),倒影其中,上有亭,朱晦翁(朱熹)匾曰:‘濯缨亭’,则宋时林回年所构也,故老相传。”

      二、据明代著名学者、方志学家何乔远(1558—1631年)《闽书》卷之二十三,方域志,557页载:“国清(塘),一名姑青(塘),唐时所建,今林氏宅(宋时林回年宅)濯缨池,是水与木兰陂(源头活水木兰陂木兰溪)相灌注。澄碧百顷,壶公(山)、谷城(山)倒影其中。红泉,在裴(次元)观察庙后,水作红色,宋林回年延林光朝讲学其处,朱文公(朱熹)曾过之。”

      三、据清乾隆廖必琦、林黌总纂《兴化府莆田县志》38页国清里·国清塘条目载:“国清塘,一名姑青塘,唐贞观五年凿,周回三十里。……林氏宅前‘濯缨池’是也。水与木兰(源头活水木兰溪)相灌注,澄碧百顷,壶公、谷城倒影其中。……上有濯缨亭(观书亭)。”

      四、据《莆田市志》第二册(第1155页)·第二章引水工程·木兰陂南端建有廻澜桥进水闸(按:木兰陂南渠水系源头始自廻澜桥:木兰溪水由此源源不断流经黄石城山国清塘濯缨池(半亩方塘)。所以,半亩方塘清如许,为有源头木兰溪)。

      “闸高3米,双孔,左侧孔宽2.85米,右侧孔宽3.25米,正常引水流量为11立方米/秒,受益南洋平原渠桥、黄石、笏石、北高4个乡镇77个村,灌溉面积7.3万亩。

      据旧志记载:南洋渠道分上、中、下三段,共有大沟7条,小沟109条,全长113公里。又云“大沟皆旧海港,小沟则为人力所凿”。

      上段:自廻澜桥引陂水为1条大沟,2条小沟;沙沟桥1条大沟,通何厝桥沟、后黄沟、溪船头沟、新沟共4条沟。沟深2.94米、宽13.56米。

      中段:上下渠桥1条大沟,通漏头、东沟等处6条小沟;罗外1条大沟,通后亭、梓桥等处7条小沟;洋埕陡门前1条大沟,通小横塘等处4条小沟;横塘、新塘等处3条小沟。沟深3.8米,宽7.58米。

      备注:木兰陂南渠水系自廻澜桥进水闸 与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有关的国清塘濯缨池位置辩证与溯源(1)8157.png 中段渠桥 与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有关的国清塘濯缨池位置辩证与溯源(1)8158.png 通漏头、东沟;罗外 与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有关的国清塘濯缨池位置辩证与溯源(1)8159.png 通后亭、梓桥;洋埕陡门 与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有关的国清塘濯缨池位置辩证与溯源(1)8160.png 通小横塘(国清塘,位于今黄石七境下庄)、横塘、新塘等处。

      下段:清江化龙桥等处17条小沟;林墩陡门前1条大沟,通9条小沟;后洋1条大沟,通38条小沟;五龙桥等处9条小沟;南田、笏石等处4条小沟;东山陡门等处6条小沟,沟深4.41米,宽7.94米。大小沟渠原灌溉102村。”

    与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有关的国清塘濯缨池位置辩证与溯源(1)8347.png

      ▲《莆田市志》第二册(第1155页)·第二章引水工程·渠系工程·南洋渠道

    与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有关的国清塘濯缨池位置辩证与溯源(1)8386.png

      ▲ 木兰陂灌区示意图

      据以上史料获知:莆田黄石国清里国清塘濯缨池塘,是水与上游木兰陂木兰溪水相灌注。故,国清塘濯缨池(半亩方塘)之水清如许。

      附录二 古横塘、横塘、小横塘考略

      莆田黄石,唐代有 “横塘” 池塘,古时有 “横塘” 地名。

      横塘古地名,亦称“古横塘”,明代其又分为横塘与小横塘,黄石白塔山以南称“横塘”,归属“安乐里”。白塔山以北称“小横塘”,归属“国清里”。

      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莆田县行政区划第4区:

      “国清里在莆田县东南(现属黄石镇辖地),辖11村:小横塘(含今黄石七境下庄、钱塘等自然村)、前塘、湖头、塘头、洋城、章桥、坂上、马峰、赤岺、东津、杨山。”

      据清乾隆廖必琦、林黌总纂《兴化府莆田县志》38页国清里(含蔡山、白塔山、万玉山、国清塘)·白塔山条目载:“白塔山,即三台山。由壶公山发脉东北行,城山之来脉也。其山小而圜秀。下为东州,(白塔山)南为横塘,北为小横塘。”

      宋时林回年所构“横塘别墅”所在地位于今黄石七境下庄自然村;清代彭鹏故里“横塘彭氏宗祠”位于今黄石七境钱塘自然村300号(见图)。

      因“横塘别墅”和“横塘彭氏宗祠”皆位于白塔山以北,明代划归“小横塘”,归属国清里。故,南宋林光朝为族叔林国钧撰写墓碣文,记载林国钧在横塘姑青筑别墅名曰“横塘别墅”, 宋代属横塘地界,区划归属感德乡国清里。

      另据清代康熙朝横塘彭鹏(今黄石七境钱塘自然村人)重修祠堂,石门额题刻“横塘彭氏宗祠”,而不用“小横塘彭氏宗祠” ,详见横塘彭鹏所著《古愚心言》载《重修横塘彭氏族谱序 壬申(1692年)木兰稿》一文摘录:

      “……横塘肇基,自足翁公始。……十世孙鹏重修《横塘族谱》,特序此。”《横塘彭氏宗祠春祀记 辛未(1691年)十月木兰稿》一文摘录:“横塘宗祠合祀承先志也。……盖自吾(按:“吾”指彭鹏)家以横塘为大宗,于义(房)则隘,鹏易祠额曰:‘彭氏宗祠’(全称:横塘彭氏宗祠)”。祠堂至今尚存,位于七境钱塘自然村300号。

    与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有关的国清塘濯缨池位置辩证与溯源(1)8960.png

      ▲ 清代彭鹏故里“横塘彭氏宗祠”实景图

      附录三  2011年国清塘被填埋前后的部分官方文件及报道

      一、2011年国清塘未被填埋前的官方文件

      2011年11月1日,位于荔城区黄石镇七境下庄村的千年国清塘未被填埋前,黄石镇七境村下庄片老协会向莆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反映关于“千年水利工程、历史文物(国清塘)遭受开发破坏”的信访件。2011年11月15日莆市文信访答字〔2011〕7号《莆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信访事项处理答复意见书》。

      内文摘要:“我局一直以来都重视对国清塘的保护,今年已三次派市文管办人员到现场考察,了解历史、人文和作用。经了解,国清塘确为唐代开挖的水利工程。随着时代变迁,至今已有很大的缩减。历史上国清塘对周边的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且与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谷城梅雪’相映衬,形成美景。……处理意见:

      ㈠时代发展至今,更提倡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为此,建设国清塘作为一处人文自然景观,当地政府应予保护。

      ㈡旧村改造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举措。在国清塘周边开发建设,难免涉及国清塘的有效保护。因此,当地群众应向政府有关部门建设做好国清塘的保护规划。

      ㈢我局将继续配合向有关部门协商、加强国清塘的保护。”

      附莆市文信访答字〔2011〕7号《莆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信访事项处理答复意见书》图如下:

    与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有关的国清塘濯缨池位置辩证与溯源(1)9830.png

    与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有关的国清塘濯缨池位置辩证与溯源(1)9832.png

      二、2011年国清塘未被填埋前《人民政协报》报道群众保住千年国清塘

      2011年7月18日《人民政协报》刊登《政协提案保住千年古迹“谷城梅雪”、莆田市群众树碑褒扬政协履职事迹》。

      附2011年7月18日第5985期《人民政协报》图如下:

    与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有关的国清塘濯缨池位置辩证与溯源(1)9960.png

      三、国清塘被填埋后,2019年陈金泰先生向市委市政府信访事项答复意见书

      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退休老干部陈金泰向莆田市委书记和市长信访后,领导委托荔城区水利局答复文件(荔水利信访复字[2019]5号,签发人:俞建忠)

      全文录下:

      《关于陈金泰“建议恢复木兰溪下游水系生态”信访事项答复意见书》

      陈金泰:

      2019年12月26日,本单位依法受理了你提出的“建议恢复木兰溪下游生态水系”信访事项,经调查核实,现作出处理意见如下:

      (一)、信访人主要诉求

      建议恢复“半亩方塘”下庄大池塘,恢复木兰溪下游水系生态。

      (二)、调查核实意见

      经调查核实信访人反映的大池塘确系在黄石镇七境村下庄自然村,且已被非法填埋。

      (三)、处理意见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木兰溪全流域治理工作,将河道整治工程当做民生工程项目重点推进,在项目建设资金和政策给予了充分的保障,通过开展北洋河道整治、清水行动、中小河流支流以及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工程建设,全面进行全区河道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共完成南北洋主次流河道综合整治300.24公里,工程投资16.84亿元。

      虽然我区在木兰溪全流域治理工作上下了大力气,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我区由于存在一些先天不足的问题,如:位于木兰溪流域下游、沿河人口密集、历史欠账多等因数,全面提升木兰溪流域水质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您提出的“建议恢复木兰溪下游生态水系”信访事项,我区将结合十四五规划有利契机,对该处池塘修复进行可行性规划,以提升木兰溪下游水生态环境。

      感谢您对家乡事业的关心,后续进度情况,可随时咨询我局。

      莆田市荔城区水利局

      2020年1月15日

      附荔城区水利局答复文件荔水利信访复字[2019]5号《关于陈金泰“建议恢复木兰溪下游水系生态”信访事项答复意见书》如下:

    与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有关的国清塘濯缨池位置辩证与溯源(1)10724.png

    与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有关的国清塘濯缨池位置辩证与溯源(1)10726.png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