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韩秀才《周览荔城记》

    韩秀才《周览荔城记》

      荔城自古为莆邑治所,兴化郡城,乃文献荟萃之地,胜迹众多。如今旧城改造,新区扩建,许多古迹乃至于地名都不复存在。有人惋惜,有人感叹,其实城市建设,山川变迁,亦属必然。读韩阜晋90多年前作的《周览荔城记》一文,即可真切感受到这一点。

      韩阜晋,字淑藩,自号莆西居士,莆田常太马口村人,清光绪间秀才,寓居荔城,工诗擅文,留心乡故,著有《莆田里图志》、《小西湖竹枝词》等,李光荣《兴安风雅汇编》存录其诗不少。《周览荔城记》是韩氏于民国五年(1916)十一月十五日撰写的一篇散文,两千多字。据文章交代,当时“有外客贸贸前来,偶共之谈,颇款洽。客曰:‘子莆人也,莆城胜迹,沧桑易变,今昔异形,能胪举以闻乎?’余曰:‘耳闻不如目睹,请戒旦,罄一日之长,共君周览之……’”,翌日,作者带客人在荔城作一日周游。直至“夕阳西下”,方才归寓。在客人“君试记之,以飨远人,庶无负今日之游”的建议下,韩氏遂于灯下“援笔而疾书之”,为后人留下了一篇颇有史料价值的纪胜散文。

      《周览荔城记》基本是按当时的游览路线记述。文中既有对地名、胜迹的历史追叙,又有对当时现状的记述,虽缺乏具体景观描绘,但沿革方位说明清晰,对于了解许多历史建筑和地名十分有益。如作者与客人相约所游起点为古谯楼,当“拾级将登”时,韩告诉客人:“明正统八年,建平海卫学,清顺治十八年,迁沿海居民于内地,遂废,其梓潼神(主宰功名的禄神)因迁于此,故仍名为平海卫学也。”上到二层,作者又告知现为“农会”办公所在。在历来的古谯楼介绍中,鲜见记述这些内容。下谯楼,过水淈头,就到了荔城“商埠最繁盛处”。然后过“文献名邦”坊,到县署,韩氏同样是详细介绍莆田县署沿革,指出“此为宋指挥营故址”,并介绍其时县衙官署分布和附设之禁烟税、粮契税诸局。出县门“壶兰雄邑”坊,“游文峰宫”,作者又向客人夸介“吾莆湄洲神女最著,此其行宫也”。往南则是凤山寺,寺中有五层木塔,古为兴化管理佛教的僧纲司所在地,也是莆田县童子试发榜张挂之处,木塔象征唐代科举及第之“雁塔题名”,而其时则已为砺青小学。此后的路线是市头下昔日擢英书院,时已改中学校;城南圣域贤关内文庙明伦堂,昔为府试生员张榜处,时为国民小学;下务巷之古税务司,清末更为兴化镇署,时已为陆军行营;署后为射圃,昔日乃武科骑射之所,后废作试院大门,时已改设教育会;此后,由驿前下至龙门、兴化府署、劝学所、修志局、泮池、西岩寺、雷山、梅峰寺、安立间教堂和医院、洞桥、半月池、明宗书院、兴安书院、小西湖、水关、橄榄巷、郡城隍庙、东岩山、三教祠、较场等等,作者如数家珍,一一绍介。

      对于塔兜附近唐代名人林披、黄滔后裔、双池宋氏、前埭后埭郑氏、后塘方氏这些莆田士族聚居地,作者也有所涉笔。对于聚居这一带的莆田“诸大姓科第簪缨”因由,作者认为是“皆东山灵气所钟也”,又进一步分析说:“盖莆城面壶枕华,一脉由太平山西蜿蜒而来,矗为东岩,又为小柯山,故居其麓者,子孙藩衍,数十载绵绵延延;一脉由太平山西折而入城,为雷山,府署县署,各乘其正气,故吾莆称为文献甲天下……”作者所论虽带几分堪舆迷信色彩,然其爱乡自豪之感溢于言表。此文仿佛是一篇脉络清晰、情文并茂的民初荔城导游词,它让我们领略了一个世纪前的莆城风光,也感受到一个城市的沧桑巨变。 (刘福铸)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