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热闹“八月头”

    热闹“八月头”

      □陈程

      家乡是沿海乡镇的山区村。改革开放前,这里交通闭塞,通往外界的只有弯弯山道;生产落后,村民们只靠耕田砍柴维持生计;生活单调,午晚间蝉叫蛙鸣就是最美的催眠曲,但人流量不少。外界沿海人四季都赤脚挑着担子进村叫卖各种各样的海鲜,有白螺、海蛎、虾姑和小虾米等,吸引着很多村民围观,多数用柴换、少数用钱买。那时山村固然原生态一片,但青山绿水和稻田阡陌等田园风光得天独厚,让人流连忘返。特别是过了欢乐的六月,进入了秋天,这里更加热闹起来。村民们忙着上山砍柴囤积,以备年底外运出售换取年货;外村人也纷纷来村包山割草,以备年关过年烧火之用。人说“有鱼有肉无草不熟”,家乡有此天然资源乃是老天垂爱,叫人羡慕不已。此时此刻乡亲们与春节元宵的“正月头”一样美称为“八月头”。

      从农历八月初起,来村里寻亲访友联系包草的沿海人络绎不绝,大队部和生产队址仿佛成了谈山议草的市场,尤其是村干部家里更是人来人往,门庭若市。依照惯例,包草一般是按山地面积、路途远近和草木质量来商议价金的,但来者不论能拿到面积大小、价金高低和质量好次的山地,都会心满意足,奔走相告,并尽快组织家人族人进村上山割运回去,因为这比起年底到外面草市场上购买的价格会便宜一大半。当然,这时沿海人只能就地安营扎寨,乡亲们也大都能友好相待、热情接待。家家户户按照男女分类腾出房间,根据人数多少安排炉灶。我家虽人多屋不大,但每年都住进二三批,有的是老朋友,有的是新朋友。进村包草的朋友一般短的一星期,长的十来天,每批进住之日都会客气地带上沿海海鲜相送,有小杂海、生墨鱼等,肉鲜味美,吃的小孩们开开心心的。撤离前夜都会特意煮上一锅丰富晚餐答谢主人全家,有炒米粉、卤面条和海蛎汤等,香味浓浓,闻到就会流口水。而乡亲们也会回送芥菜和芋头,山区的芥菜特甜、芋头易烂,名声早已在外。离别前夕,有些情窦初开的男女青年更是情涌心头、依依难舍。有的晚饭后不约而同偷偷躺进房前屋后草堆旁欲言又止,彻夜长谈。还真有许多有情人成为眷属。

      那时大人们忙着“八月头”,小孩们盼着“八月头”。

      东方刚露出鱼肚白,鸡啼声、鸟叫声不绝于耳;起床声、开门声此起彼伏。那时乡下没有室内卫生间,只有野外茅坑和路边马桶,男人排队如厕,女人细心倒桶。现在想来,虽然别有苦楚,但大家随乡入俗、习以为然。洗刷如厕完毕,女的忙着烧水做饭,男的忙着找石磨刀,炊烟袅袅,旋空而上;磨声沥沥,刀光闪闪。八月的山村,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漫山遍野山花烂漫、群蝶翩飞。山上人头攒动、刀斧挥舞,砍柴声、刈草声回荡山间;山下人流如梭、上下进出,问候声、招呼声,声声入耳。房前屋后堆满草木,井然有序。放学回来的孩子们自行结伴钻进草堆里捉起迷藏,趣味浓浓。割回的柴草快则二三天,慢则一星期都要搬运回去。简陋的小泥车装着满满的柴草,在弯弯的山道上缓缓前行,那山道左山右库,险情处处;上坡下坡、坑坑洼洼,但人们小心翼翼、前拉后推,怀着喜悦的心情,满载而归。

      山区的黄昏特别的美。傍晚,群鸟归巢,叽叽喳喳悦耳动听;霞光道道,绚丽多姿赏心悦目,尤其是太阳坠落西山,红彤彤一个,余晖散满山头,让人心旷神怡。大伙们沿着崎岖山路、挑着柴草下山归来,围着村头清澈见底的小溪洗脸、擦身,欢声笑语一片。搬着桌椅排在屋前同进晚餐,没有华灯相伴,只有繁星闪烁。等到了月亮爬上东边山头,光亮如昼,夜景更加迷人。大伙们边吃饭边聊天,天南海北、古往今来,大人说得有味有醋,小孩听得津津有味。未等饭后收拾清楚,隔壁的老黄就拿上柴刀和筷子当道具,自报节目讲起古来,讲得有声有色、眉飞色舞,连嘴边两撮小胡须都摆动的很有节奏,让人听得入迷入神。后厝小李也不甘落后,取来自带来半旧的小二胡,反反复复调好音调,自拉自唱起来,古曲新歌都会,自拉自唱同步,拉得手舞足蹈,唱得神采奕奕,连那二八开的洋头也摇得特有风度,让人听得如痴如醉。不知不觉皓月当空,秋风拂面,寒意顿生。村头不时传来断断续续的犬吠声,夜已深了,但大伙们依然没有睡意。

      如今,社会进步了、生活提高了,家乡变化日新月异。燃料不用柴草、燃气进入生活,当时的“八月头”已成为历史。一晃虽过四十多年,但当年的“八月头”热闹场面如今还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