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金石山名字的由来

    金石山名字的由来

      □游心华 文/图

    1.jpg

      金石山不高,可名声不逊大蜚山。清乾隆《仙游县志》“山川篇”将金石山列为众山之首,并附图说:“城东北隅,登临胜槩,松石离立,天然藻采。俯视烟村,历历如缋,搆阁其岭,文魁斯在。芝苑英华,雍容进退,戛石敲金,鸾鸣玉佩。东有吕祠,清幽可爱,城外诸峰,嶐然正对。叠翠层峦,风潇雨晦,载酒高歌,慷当以慨。慧业文人,游观不废,一洗尘坌,如餐沆瀣。”清末手抄本《仙游乡土志》亦将金石山的点睛之笔“魁阁晴涛”排列在仙游“四大景”之后,可见金石山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金石山的名字是怎么来的?《闽书》云:“金石山为登临处,以宋傅楫读书于此得名。”“傅楫,字元通,仙游人。少自刻厉,从孙莘老,又从古灵学。第进士,历官太学博士。四年,以荐为太常博士。进侍讲、翊善。后以邹道乡浩得罪被贬。徽宗即位,历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在朝岁馀,每以遵祖宗法度、安静自然为言。以龙图阁待制知博州,卒。”(见全祖望补本《安定学案》卷五“古灵四先生学案”)

      志载:“仙游县之山名,多起唐宋以后,如大智山,因唐智广名;金石山,因宋傅楫名。”金石山位于仙游县城北隅,负山带溪,大蜚山屏其后,木兰溪面其前。县志是这样描述金石山的:“伏脉雉垣,嶐然而起,松石离立,位置中为紫阳祠,祠之左为吕祖仙宫。宋待制傅元通(楫),以此为登临胜景。楫,尝从陈襄游,时问道者千余人,独曰傅元通金石人也,山因得名。石篆敲金戛石,巅有文魁阁”。

      明尚书郑纪曾赋诗曰:“载酒临金石,登高逸兴开。闲穿松下屐,拼醉菊前杯。城飚吹花去,山云带雨来。何须寻海外,此地即蓬莱。”在郑纪心目中金石山胜过蓬莱仙境。

      金石山自古以来就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读书胜地,最早的金石书院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乾隆时扩建,到了清末的240多年一直是科举时代仙游的最高学府。清末废科举,办学堂,光绪32年(1906年)金石书院改为“仙游官立小学堂”。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后,于1917年改为“县立中学”,而后改为“县立初级中学”、“初级农业职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改名“简易师范学校”,不久迁移到度尾石牌兜。1935年,由尚公、现代、仙溪三个私立中学合并再办一所“县立初级中学”,这就是仙游一中的前身,设在西门兜,抗战胜利后迁到东屏山。曾一度国民党设立所谓“闽纵司令部”,1942年恢复学府面目,在“万寿观”办了“私立金石中学”。1944年金石山先后办起“国立海疆学校”(不久,迁往南安)和“省立仙游高级中学”。抗战胜利后,县中迁回在陈祠(今附小)。1949年8月仙游解放,人民政府于1950年1月接收仙高、县中合并为“县立中学”,1952年2月又合并金石中学,正式命名“仙游第一中学”。

      附:清《仙游县志》影印件截图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