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蒸笼的传说

    蒸笼的传说

      蒸笼的传说:蒸笼亦称卷炊、灶炊,俗称弯锁,始见于明嘉靖年间,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相传援闽抗倭的戚家军在“林墩大捷”后,爱吃忠门人做的炊糕和炊包,特请当时东埔、度下的卷炊工匠为他们制作蒸笼。其间,忠门人改造并学会了制作多种、多层蒸笼炊具,其工艺经代代相传后一直沿续至今,成为境内农民传统手工工艺的一大特色。

      谋进退。就是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莆田人总能及时调整布局,不断整合资源,或发挥优势,就地坐大,称雄一方;或扬长避短,兵分几路,争占市场;或易帜换马,重新包装,改道转行。莆田八十年代传为佳话的“一双鞋、一条鳗、一朵菇、一只表”,以及引为自豪的“忠门人一把弯刀走天下”、“新度人一筐鸡苗卖全国”、“北高人打金”、“东庄人卖药”、“华亭人做饼”,现在已经今非昔比,在当初被看作“土老冒”的莆田人中,出现了一大批“木材大王”、“陶瓷大王”、“钢铁大王”,在金银珠宝、运输、工艺、物流、果品、食品、鞋帽服装等领域颇具实力的也为数不少,许多人几年下来,名片换了一张又一张,成为多行业经营的佼佼者。

      改革开放后,莆商的发展进入活跃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今天的莆商已经今非昔比。截止2004年底,莆田人以吃苦耐劳的精神垄断了他们所在的各个行业,比如木材业、建材业、民营医院、民营加油站、首饰加工业等,每年为外地创造GDP600多亿,产值超2000多亿。如全国1500家民营医院,就有80%掌控在莆田人的手中。

      莆田商人的团结互携精神非常突出。他们的重乡谊乡情从莆田流传的民谚“相牵邀”、“举粗勺荫柄”中充分体现出来。正是在这种团结互携精神的影响下,某一个地方、某一个行业,只要有一个莆田人获得了成功,接下来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许多莆田人都会在先行一步的乡亲的“牵邀”帮助下,一个个都经营起来,大家互相照应,互相帮忙,于是,大家都获得了成功。比如,在东南亚被称为“脚车业始祖”的姚为棋先生,1899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开设了福隆兴脚车修理铺,兴化乡亲互相引荐,彼此提携,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兴化籍华侨经营的自行车业、汽车业,遍布马来西亚、印尼沙捞越、英属北婆罗洲、文莱,并在东南亚形成了福莆仙帮。

      兴化乡亲在外地在海外打拼的过程中,深知只有互相帮助、互相关照,才能形成力量,共同发展。不仅在国内一些商业重镇有兴化乡亲的民间组织,就是在海外,也会组建兴化乡亲民间组织。1898年,侨居马来西亚霹雳州的兴化人郑美、颜绍、黄峰、李丽、陈厝等人发起组织第一个兴化人侨团组织“福兴仙会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名“太平兴安会馆”。1920年新加坡兴安会馆成立,1922年印尼仙豀会馆成立,1931年滨城兴安会馆成立,此后世界各地30多个兴安会馆之类的侨团建立。这些会馆成为兴化商人联络乡谊、凝聚力量、沟通信息、融汇资金、互相帮衬的重要场所。就是在国内,不论“弯仔”、“金银匠”、“行医者”还是其他的行当,莆田人都互相提携,形成气候。兴化商会活跃各地,热心服务乡亲。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