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巍巍塔斗山 铮铮林兰友

    巍巍塔斗山 铮铮林兰友

      巍巍塔斗山内鼎鼎大名的会心书院,走出了一位铮铮铁骨的硬汉——林兰友,为明史添上了厚重而苍凉的一笔。林兰友,字翰荃,号自芳,别号砥庵。明万历廿二年(1594)生于仙邑唐安乡连江里鱼街(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兰友社区)。明天启七年(1627)乡试中举,崇祯四年(1631)登进士第。先后任明朝广西临桂县令,南京湖广道监察御史,太仆寺少卿,山西道监察御史,兼巡按督学江西,又擢为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明朝灭亡后,林兰友携家带眷先后活跃于厦门、南日、湄洲及平潭岛屿,继续进行抗清活动,在海上达十二年之久,于顺治十六年(1659)五月初一在平潭岛逝世,享年66岁,著有《迷迷草集》等书。

      文人蔚起塔斗山

      林兰友少年的读书地——会心书院就建在塔斗山。塔斗山海拔118米,坐落在林兰友的家乡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得名于山顶矗立一座建造于宋代初期的石塔。塔名“天中万寿塔”,俗名青螺塔,也叫望海塔,塔形像西班牙国王阿育王王冠,梵语称“阿育王塔”,名闻海内外。天中万寿塔为石构实心,平面呈四方形五层,通高7.4米,边长5.1米,基座用长方形石板砌筑。第一层为须弥座,转角雕刻4尊大力士,四周雕8条蟠龙;第二层为方形刻莲瓣的仰覆须弥座,东、南、西三面雕刻折枝花卉图像,北面勒石碑文:“俗乡人陈经所建,中间年月日辰及塔增修里人姓字备记焉……北面石字宜依古重勒,但其中多数漏难详,爰就原幅再为勒石……”边角雕4根束腰圆柱支撑;第三层浅龛三个刻9尊浮雕坐佛似为明王面相,角柱雕4尊金刚力士;第四层中间每龛浮雕四尊身穿古印度的胡装,头带古印度宝冠,著璎珞佩耳当的坐佛,专家考证为密宗的浮雕佛像。转角各以鸟嘴人形的“天龙八部”之一的迦楼罗立像,佛教护法神迦楼罗是海里兴风作浪的龙的克星;第五层为刹顶,边缘出檐雕有卷草花纹和莲花覆瓣组成图案,四角为蕉叶,中为相轮。塔保存较好,整座结构独特,雕工古雅,富有艺术性。

      塔斗山位于枫亭镇东北面,处于枫江与大海之间,是枫亭出海的门户;其山形似螺,初名青螺峰。相传汉代何氏九兄弟避乱由赣入闽,自福州辗转南下,到仙游的第一站就是塔斗山。他们先是在山上伐枫架亭而居,悬壶济世为生,后又相携来到九鲤湖炼丹修道,乘鲤登仙。美丽的地名出自美丽的传说,后人把塔斗山周围的一方土地叫做枫亭(何氏九仙伐枫架亭),而更广大的区域叫做仙游(何氏九仙游过的地方)。

      从宋代建塔起,青螺峰就叫塔斗山。塔斗山塔顶那盏在宋代燃起的灯,是无数出海的船夜航的太阳,更是无数学子走出家乡走向广阔天地的人生航程中的一盏明灯。塔斗山环境优美,选在这世外桃源办书院是先民的一大智慧。会心书院(前身曰青螺草堂、青螺书院)始建唐永徽至开元(650-741年)年间。由东禅寺(今会元寺)和尚创办的,先是教小和尚读书识字,后成为士子就读黉门之所。伫立山巅,纵观山势之蜿蜒秀拔,卉木之葱茏苍蔚,禽鸟之往来唱和,一时得于目,而会于心,故“青螺书院”易名为“会心书院”。

      自“会心书院”创办以后,这里培养了无数的国家栋梁,枫亭名人皆是会心书院学子。其中的杰出代表有:南康郡王、杞国公陈洪进,宋端明殿学士蔡襄及胞弟进士蔡高,宋徽宗时宰相、太师蔡京及弟宰相蔡卞,元状元林享,明市政司右参议陈迁,与林兰友同年的进士后为户部主事的薛大丰和明崇祯癸未年进士徐稚佳等。“书声读落三更月,笔阵扫开万里云”,明朝兵部尚书林兰友少年时在“会心书院”读书非常刻苦,深得老师的喜爱和同窗的尊重。林兰友黎明即起登上塔斗山山顶,对着大海诵读。偶尔抬头,他会被磅礴的和壮观的大海所陶醉。放眼朝东北望去,只见烟波浩淼的大海,平静得象一面镜子。那点缀在万倾碧波之中的岛屿,或如蛟龙伏卧,或如海龟浮游。屹立在岸边的礁石错落有致,有的象老人垂钓,有的象少女婷立。海水卷着细碎的浪花,亲切地同礁石接吻,发出了有节奏的响声。沙滩上,墨绿色的木麻黄连成一片,就象给大海束上一条腰带。忽然,远处的海天相接处,荡漾着一道粼粼白光,紧接着出现了一片浅浅的桔黄色,那颜色越来越深,慢慢地扩展着,渐渐地变成了五彩霞。瞬息间,一轮红日从大海里露出了笑脸,朵朵云彩就象盛开怒放的出水芙蓉,缓缓地向天边移动,显得格外妩媚动人。大海开始沸腾了,打渔的船队出发了,片片白帆剪开轻纱薄雾,只只渔船犁开水中蓝天。面对眼前这迷人的景象,令林兰友心胸开阔,他知道,充满希望的一天开始了。黄昏后,林兰友站在山巅,任海凤习习,情牵衣襟,不觉思绪万千。但见枫江两岸,千家万户,灯火辉煌,汇成了人间银河:海湾里,远航归来的帆船,桅灯红光闪烁,格外耀眼。林兰友但觉心旷神怡,又开始了新的挑灯夜战。万丈雄心,撑得起一轮明月;一间陋室,锁不住半夜书声。山,赋予林兰友铮铮铁骨;海,赋予林兰友博大胸襟。塔斗山的灯塔指引林兰友走出家乡,走向广阔的天地,走入了青史,走进了天下黎民的心中。

      心系苍生悬明镜

      林兰友初授广西临桂县令,不畏权势,高悬明镜,惩凶除恶,政绩卓然,受到人们好评。临桂县位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西郊,建县始于汉代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从三国开始,临桂县城都是郡、州、路、府治所在,有“桂都首邑”之称,为历代当政者所重视。临桂是一块风水宝地,历史上人才辈出。广西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赵观文就出自临桂,自唐代以来,临桂共出了5名状元,2名榜眼,291名进士,被誉为“状元之乡”。林兰友能在临桂为一方父母,可见朝廷对他的器重。

      林兰友临桂上任伊始,就下乡体察民情,整顿吏治,打击不法势力。接着招游民、垦荒田、修水利、兴桑蚕、辟道路、倡集市、建义学、办社仓、惩恶强、助寡孤。林兰友身体力行,倡学重教,临桂学子读书成风。

      林兰友公务之余,也常怡情于山水,接受桂林山水的熏陶。那有着“百里画廊”美称的梦幻般漓江、那堪称桂林城徽形态活灵活现的象鼻山、那突兀伟岸的独秀峰、那有着奇观异景的银子岩、那生态完美的古东景区、那被誉为人间仙境的世外桃源、那呈原始自然状态的遇龙河、那与威尼斯环城水系相媲美的两江四湖着实让林兰友如痴如醉,更加激励林兰友要做个好官、清官!更令林兰友景仰的是有许多莆田籍的老乡先贤在此做官做事,并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迹!莆田名士南宋大诗人刘克庄的“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之诗句成为概括桂林景观的著名佳句。刘克庄虽在桂林任期不满一年,但他在牢记“男儿西北有神州”的同时,遍游了桂林的山山水水,他作诗76首,以诗记游的景致达30余处之多。而巧合的是刘克庄在《沁园春.梦孚若》中所想念的莆田老乡方信孺曾早他多年在桂任职。方信孺在桂六年,为政清廉,几次捐资建书院,他重视桂林风景建设,在西山建馆宇,开凿莲池,在象鼻山附近建云崖轩等等。“波光分破湖千顷,瀑影斜飞水一洼”是他赞美桂林山水景色的诗词之一,他的墨迹几乎遍布了桂林的角角落落,地方百姓为了纪念范成大和方信孺,在明代建成了“范方祠”,成了桂林无数景点之一。无可回避的是枫亭老乡、塔斗山会心书院的学长、北宋宰相蔡京的《元佑党藉》之石碑。当然,蔡京的功过自有后人评,单论他那堪称著名书法家的十足功力以及他留下的那块石刻的深远意义,在“桂海碑林”中算得上是最珍贵的了。还有莆田老乡周进隆、林光朝、陈谠等人也在桂林留下了他们的芳迹。如周进隆的《再题叠彩山》诗:“重峦叠峰瞰江流,空明一径通人游”等。莆田先贤先后在广西执过政的达30多人,这其中包括当过桂林知府的苏洸、黄铭弟、沈健等等。他们或清廉执政以志情操、或赋诗作词寄情山水、或著志写书留芳百世。其中,在桂林留下石刻最多的是方信孺,他自刻16 件,与人合刻7件;其次是周进隆则刻有17件,两人称得上是“碑林”中的状元与榜眼 。先贤的这些诗赋文句,韵味悠然,可谓千古不朽,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增添了桂林山水的人文内涵底蕴,也激励林兰友要清清白白为官,堂堂正正做人!林兰友在这一时期的许多诗作后来都进入了他的《迷迷草集》。

      林兰友教育感化民众方法得当,施政颇得民心,遇事果断,断案公允,不曾冤枉一个好人,造福一方和勤廉为官的崇高精神及人格魅力深得地方的爱戴,他的政绩被朝庭推为广西第一,得以升任南京湖广道监察御史。

      铁面御史震京师

      林兰友忠正刚直,嫉恶如仇,公正严明,任南京湖广道监察御史期间,他上《长安五谏》书,发奸剔弊,不畏权贵。当时与他一起读书登第的同乡薛大丰任户部尚书,为人狠贪狐媚,藏奸作弊。兰友不徇乡情,曾一日三劾薛大丰,轰动朝野,人称“铁面御史”。朝内权臣张至发、薛国观、田惟嘉、杨嗣昌弄权误国,朝政日非,朝野意见纷纷。兰友藐视权贵,同黄道周、刘同升、赵士春、何楷等连续三次上书弹劾,其忠正、刚直之声“震京师”,“京师五谏”之誉满京城。但皇帝昏庸,兰友因而被贬为浙江按察散员。不久后重新起用为光禄寺丞,转任南京吏部考功司员外郎。

      从踏斗山走出来的铮铮硬汉林兰友,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楷模。后世当官者从林兰友的人格魅力中得到了无价的启迪和巨大的激励:为官要有浩然之气,为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刚正不阿,敢直陈时弊。要清廉不贪,执法公平;要为民请命,爱护百姓;要敢于搏击豪强,打击TG污吏;要始终将社会的整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作为自己政治活动的基本出发点。要秉天地正气,怀天下苍生,内心充溢着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置一己于度外,其情、其志、其行令世人钦佩赞叹、景仰。林兰友的思想光辉映耀千古,人格操守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也超越国界,充实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筑起源远流长贯穿古今的为官文化,成为我们高尚的民族心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被公推为检验人生志趣品格的标准,回荡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旋律,慷慨、激越、响遏行云。

      忠贞不二力抗清

      世事茫茫难自料,独力不支大夏倾。崇祯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林兰友拒绝投降被农民义军所执囚禁,他矢志不移,虽受严刑酷拷,仍忠贞不二,视死如归,决心以死效忠明王朝。不久后清兵入关,农民义军撤离北京,他寻了个机会逃离北京,经由天津乘舟南下,漂泊在海上。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自缢死,明朝覆亡。同年五月初三日,清兵入据北京,开始了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清顺治二年(1645),南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年号为“隆武”。翌年二月,唐王起用林兰友为太仆寺少卿,山西道监察御史,兼巡按督学江西,又擢为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总理抚讨军务粮饷,督师泉、漳,举兵复明。清顺治三年(1646年) 九月,清兵大举入闽,南明王朝灭亡。但兰友极意再图兴复,遂以明旧臣王忠孝、唐显悦、林性深、黄骧陛、黄寅陛等人,组织义军在陆地与海岛继续与清军周旋多年。

      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清顺治五年(1648年)正月,明东阁大学士朱继祚(莆田人)与杨耿在莆田起兵攻打清军镇守的兴化府城。林兰友在仙游起兵响应,奋战月余,攻克府城。七月,清军反攻,明兵败退。十月,抗清义军又攻克兴化府城,攻进仙游县城,将仙游县署焚毁。不久,受清兵围攻败退。冬,清军驻枫亭武营曹寅下令砍伐枫亭荔枝,十里荔荫遭毁。林兰友誓死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携带全家转战厦门、平潭、湄州等孤岛,继续进行反清复明事业。

      光大“妈祖”文化美名扬

      林兰友转战湄州岛进行反清复明的时间比较长。湄洲岛位于福建“黄金海岸”中部(今交通部确定的全国四大国际中转港之一)的湄洲湾口,全岛面积14.35平方公里,海岸线绵延30公里,因形似娥眉而得名。这里四季如春,绿树成荫,天蓝水净,空气清新。岛上景色秀丽,有号称“天下第一滩”的黄金沙滩九头尾,有“天然盆景”之绝的日纹坑,有鬼斧神工之妙的鹅尾山,还有如诉如歌的千古绝唱湄屿潮音……岛上怪石林立,岛外烟波浩淼,形成水中有山、山外有海、山海相连、海天一色的奇特自然景观,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湄屿潮音”、黄金沙滩、鹅尾山、日纹坑、莲池澳、牛头尾等,尤其是优美壮观是位于湄洲岛的西南端的黄金沙滩,是岛上最长最大最迷人的沙滩,它北拥千畴绿林,南临万顷碧波,东连著名的三湾滩,还有鬼斧神工的鹅尾山怪石,令人赞叹!湄洲岛地理位置优越,海陆进出便捷,清军当时还不善于水战,因而林兰友能在此继续反清复明,进退自如。

      岛上闻名海内外的妈祖祖庙就坐落在岛北端的牛头尾山麓,兰友常往拜谒。妈祖姓林,兰友自称裔孙。民间多传妈祖的善举,兰友决心把妈祖的事迹整理成册,使妈祖文化芳留后世。于是,林兰友就去拜见岛上的僧人,表达要完成光大妈祖文化的志愿。僧人很为感动,就拿出前人林公的《妈祖事迹》手写本一卷,付于兰友阅读。兰友利用闲暇时间,把《妈祖事迹》手写本通读一遍,结合民间的所流传的妈祖故事,终于了解了妈祖文化的来龙去脉。

      妈祖(960~987)原名林默,又名林默娘,诞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日。传说在妈祖将要出生前的那个傍晚,邻里乡亲看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照得岛屿上的岩石都发红了。因为她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哭,便给她取名林默。她幼读诗书,得道于玄通法师,善于治病救人,勇于拯溺济困。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不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大家称她为“神女”。宋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时年28岁的林默娘,在湄洲岛羽化升天。这一天,湄洲岛上的百姓看见湄峰山上有朵彩云冉冉升起,又仿佛听见空中有一阵阵悦耳的音乐……。从此以后,航海的人又传说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人们为了纪念这个一生行善的渔家姑娘,当年就在她升天的地方立庙奉祀,并亲切地叫她“妈祖”。传说她逝世后成了渔民的保护神,“神功广大,尤其于江淮河海之中,上为国家保卫转输,下为生民拯救陷溺”。妈祖在其短暂的生命中,以精湛的医术、渊博的航海气象知识,为渔民和过往的海上客商作了不少好事。后人敬仰她行善积德、救苦救难的精神,为她立庙祀奉,到处传颂她的感人事迹,加之当时海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和航海水平的落后,促成了妈祖作为海上女神地位的确立,形成了妈祖信仰。妈祖文化包括妈祖的献身精神,集中于妈祖身上的真善美道德、乐于助人的品格。林兰友所拜谒的妈祖庙是世界上第一座的妈祖庙,称为妈祖祖庙。

      林兰友为妈祖的善举深深打动,决心出版《妈祖事迹》刊本,书名为《天后显圣录》(元、明朝称妈祖为天妃,清代称妈祖为天后),并亲笔做序,落款为“赐进士第,河南监察御史,巡按江西等处,裔孙兰友识”。《天后显圣录》一书汇编后,林兰友即积极深入民间筹款,使此书能顺利出版,使妈祖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自宋徽宗宣和五年至清朝,历代皇帝先后36次给妈祖叠奖褒封,封号数字由2字累加至64字,封号由“夫人”而“妃”、“天妃”、“天后”直至无以复加。朝廷的累累封敕,最终树立了妈祖作为唯一海神的至高无上地位。妈祖信仰也随着华侨、海员和外交使节传到世界各地,成为颇具世界影响的海神,妈祖分灵庙也遍布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妈祖分灵庙5000多座,信徒近2亿人,台湾就有妈祖庙一千多座,妈祖在台湾被尊为“天上圣母”。在漫长的传承演绎进程中,妈祖文化逐步传播至我国的沿江、沿海和台港澳地区,并随着华侨华人的脚印逐步传播到世界上的五大洲二十多个国家。妈祖文化对世界华人具有很强的凝聚力,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有着很大的影响。妈祖文化经过千年岁月,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成为联系海内外华人、沟通世界各地的文化桥梁和精神纽带。一年四季前往湄州妈祖祖庙朝圣的海内外香客游人超过100万人次。而这座妈祖庙,是当今世界上5000多座妈祖庙的祖庙,是全球2亿多妈祖信众的精神故园。

      1997年1月24日至5月5日,湄洲妈祖金身搭乘专机往台湾,巡游台湾19个县、市,先后驻跸台湾35座影响较大的妈祖宫庙,行程万里,受到上千万名台湾信众的顶礼膜拜。2005年春节晚会对联“品铁观音,香飘两岸;拜妈祖庙,情系一家”走进了全球华人的心中。2006年5月26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到湄州岛慰问演出,引发了一场全球“妈祖热”。今日,妈祖被誉为促进海峡两岸团结的“和平使者”,构建和谐世界的“和平女神”,溯本究源,在弘扬光大妈祖文化方面,林兰友功在千秋,名芳后世!

      铮铮铁骨后人钦

      林兰友一心力图恢复明室,但终究无力回天,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五月初一在平潭岛病逝,走完了他坎坷而传奇的一生,享年66岁。从清顺治二年(1645)在隆武朝任职起至顺治十五年(1659)病逝平潭止,他长达十五年的抗清活动,历尽艰难险阻,辗转奔波,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令后人肃然起敬。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仙游知县田邑访林兰友孙子林继昌、林继祖,饬其营葬,运柩回乡葬于枫亭登土乾龙潭山。清雍正年间入祀具学忠义祠,乾隆五十三年(1789)奉旨在枫亭建兰友祠,咸丰十年(1860)又与蔡襄、陆秀夫一起入祀建于枫亭天王院的“三贤祠”。1944年,乡人为纪念他忠贞不二的精神,把林兰友的出生地鱼街易名为兰友街,现在为兰友社区。

      赞曰:

      兰友未亡也,千秋争颂公铁骨;

      地名永在哉,万代竞铭其忠贞! (何清平)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