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闽中第一个党支部谱写可歌可泣历史篇章

    闽中第一个党支部谱写可歌可泣历史篇章

      85年前,中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在哲理钟楼宣告成立,这也是中共闽中第一个支部,同年6月,发展为中共莆田支部,从此,在闽中揭开了革命斗争的序幕,使闽中成为福建省最早建立党组织的三个地区之一。闽中党组织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幸福生活,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赢得了闽中“红旗不倒”的赞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五四运动在闽中的影响

      1919年4月,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使中国人民无比愤慨,终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并迅速波及到全国各地。莆田青年学生得知消息后,率先积极行动起来,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游行示威和抵制日货运动。莆田学运自5月22日酝酿罢课开始,一步一步深入发展,直到7月底筹设莆田国货公司为止,前后长达两个月之久,影响极为深远。

      5月29日,省立十中、四师、哲理、砺青等1 6所中小学校的学生联合罢课,并在射圃里(今莆田中山中学内)举行有1000多名师生参加的声援大会,会后,师生们不顾军警阻拦,进行示威游行,沿途高呼“还我青岛”、“恢复国权”、“严惩卖国贼”等口号,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爱国之情滥于言表。6月11日,省立十中、四师、哲理三校再次罢课,学生们纷纷走向街头演讲。学生们的爱国行动,遭到了莆田统治当局的阻止,他们下令各学校提前进行期末考试无效后,匆匆宣布从6月13日起即放暑假,借以分散学生们的斗争力量。但学生们没有因此而减弱战斗热情。放假的第二天,莆田学生联合会即告成立。6月21日,学联会组织了一次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学生们在烈日下,从城关跋涉三四十里路,深入到黄石、笏石等集镇、农村进行宣传,使群众深受教育,纷纷表示支持学生行动。

      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是当时反帝爱国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莆田学生利用罢课的时间,四出检查日货,劝阻百姓抵制日货。学联会成立后,还特地组织了“学生讲演团”和“学生稽查团”,进行抵制日货和使用国货的宣传鼓动工作,使反帝爱国运动发展成为有各界各阶层参加的群众运动。7月,学联会邀请城区、涵江等地商会代表共同商议组织“莆阳提倡国货联合会”,学生代表黄祖宪登台演说,言词痛彻激昂,声泪俱下,商人们皆当场签名发誓不卖日货,并加入“莆阳提倡国货联合会”。此外,学生们还自筹资金,组织了一个国货公司,自办国货沿街和上门推销,以激起群众的爱国热情。

      五四运动不仅激发了广大知识青年的爱国热情,也促进青年们对新文化的渴求。五四运动后,在莆田掀起一股提倡科学民主、废止尊孔读经、推广白话文和普通话的热潮。一时间各校在教学上普遍改文言文为白话文。为了发挥戏剧对民众的宣传引导作用,莆田的戏剧也进行改良。1920年7月,莆田学联会创办了第一张用白话文出版的报纸—《莆田新报》。该报揭露、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媚敌行为,在广大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政治影响由城镇不断向乡村扩展。其他报纸,如美教会办的《奋兴报》也把文言文改为白话文,并开辟了新诗歌园地,刊载新思潮作品。

      五四运动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闽中人民的觉醒,使闽中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同时,它也为马列主义在闽中的传播,促进革命知识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闽中的传播

      莆田自古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称,文化教育事业较发达。正因为如此,这里的人们,尤其是青年,思想比较活跃,有一种执着追求、奋发进取的社会风尚。五四运动后,一批亲身参加过反帝爱国运动以及受到新文化运动影响的莆田籍青年学生相继考入厦门、福州、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学。他们一边求学,一边继续探索革命真理,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接受马列主义,并先后加入青年团和党的组织,成长为第一批莆田籍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成为莆田早期革命骨干。

      五四运动时期的积极分子陈国柱,在莆田哲理中学读书时,看过数期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1921年考入厦门大学后,在中共党员、同学施乃铸的引导下,大量阅读《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等马列著作和《中国青年》、《湘江评论》等进步刊物,世界观有了很大的转变。回乡度假时,陈国柱就将施乃铸所送的马列主义书籍30多本带回家乡,在进步青年学生中传阅,使进步青年学生耳目一新,受到了马列主义的启蒙教育。1924年秋,陈国柱从厦门大学转到上海大夏大学学习,在该校加入青年团。与此同时,在上海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读书的莆田籍学生林嵩龄和黄苍麟也在学校加入了青年团。至1925年,陈国柱、林嵩龄、黄苍麟、陈嘉谟等都由团员转为中共党员。此外,在北京师大的仙游学生黄经芳亦于1923年入团;在福州的莆田学生宋耀华、李培兰(女)和仙游学生胡友李等也在1925年加入了青年团组织。这些莆仙籍学生在外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加入了党、团组织之后,经常把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书刊寄回莆田,或者在寒暑假时带回,供家乡的知识青年传阅,从而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莆仙青年学生和其他进步知识分子中传播,为莆田党组织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闽中第一个中共组织的建立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宣传运动、组织问题等一系列决议案。在《组织问题的决议案》中,党中央特别指出:“组织问题为吾党生存和发展之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所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尚未有党组织的地方“均应努力开始党的组织”。在这种背景下,从大夏大学毕业的陈国柱,于1925年底离校前向党中央作请示报告,中央派袁孟冰找他谈话,要他“回莆进行建立地下党的工作,直接和中央(上海)发生联系”。陈国柱奉中央指示回莆后,应聘在母校哲理中学任教。哲理中学是一所有着光荣斗争传统的学校,马列主义在莆田传播期间,该校也是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主要场所之一。所以这里的革命色彩浓厚。陈国柱利用该校的有利环境,一到校,便积极物色培养发展对象,利用教国文课和社会课之机,向学生宣传反帝反军阀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组织新读书社,介绍进步书籍,如《社会发展史》、《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论》、《新社会观》、《共产主义ABC》等,在各班级中吸收同学参加阅读、讨论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民主革命理论。同学们通过阅读、学习、讨论,认识到唯有革命,驱逐帝国主义者,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租界,打倒贪官污吏,掌握政权,才能把社会推进到社会主义的范畴,人民才可安居乐业。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考察,陈国柱认为陈天章、陈兆芳、吴承斌、吴梦泽、陈德来等人思想进步,条件较为成熟,便于 1926年2月,在哲理中学钟楼二楼宿舍内召集他们开会,宣布代表党组织接收他们加入青年团,同时成立莆田党团混合支部,书记陈国柱,组织委员陈天章,宣传委员陈德来,直属党中央领导。同年3月,陈国柱赴广州参加大革命工作,莆田支部工作交给陈天章负责。随后,陈天章等根据陈国柱临行前讨论确定的发展对象,召开支部会议,吸收王纪修、徐贻泽、林凤池、翁祖武、戴友梅、刘天瑞以及外县籍同学林怀才、余丽水(永春人)、吴郅治、赖锡柱(德化人)、邱光兆、林锦如(仙游人)加入团组织,进一步增强了革命力量,为闽中地区党组织的发展和革命运动的兴起培养了骨干人才。

      1926年6月,陈国柱返回莆田,仍在哲理中学以教员身份为掩护继续领导莆田的革命斗争。同月,将原发展的团员全部转为中共党员,正式成立中共莆田支部。同年7月,林嵩龄、黄苍麟也从上海毕业回莆,将组织关系转入中共莆田支部,并增补为支部委员,参与领导革命斗争。支部改建后,积极向农村发展党员,先后派莆田籍党员利用星期日下乡发动农民,组织农会,从中吸收骨干分子入党,建立基层党支部。至年底,先后建立了中共澳柄支部(支书陈蒲川)、夹漈支部(支书吴国霖)、山门支部(支书林凤池)、丰尾支部(支书林清汉)、咸益女中支部(支书郭晓云)和郊下支部(支书林文樵)。随着基层党组织的不断发展,为便于统一领导,12月,经与中共福州地委共同商议,决定中共莆田支部升建为中共莆田特区委,改由中共福州地委领导。1927年4月,仙游建立了第一个党组织—中共上宫支部(支书林锦堂),隶属中共莆田特区委。至此,莆仙两县的革命斗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蓬勃开展起来。

      1927年12月,莆田特区委扩建为莆田县委,归中共福建省委直接领导。1930年11月,成立中共莆属特委,领导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这是闽中第一个地委级党的组织,首任书记邓子恢,下辖莆田、仙游、惠安三个县委和福清渔溪特支。1930年底,莆田外坑反“围剿”斗争失败,特委随之解散。1931年2月,莆田、仙游恢复县委建制,同年7月,福建省委遭敌破坏后,莆仙划归中共福州中心市委领导。1932年9月,莆田县委改建为莆田中心县委,辖莆田、仙游和福清西北部。

      1934年4月,福州中心市委遭敌破坏,从此,闽中党组织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1935年5月,莆田中心县委和福清中心县委在福清樟溪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合并成立中共闽中特委。1936年10月,闽中特委找到驻香港的中共南临委,始隶南临委领导。1937年2月,由于叛徒出卖,闽中特委主要领导人王于洁等集体被捕牺牲,给闽中革命带来极大损失。五特委被捕后,唯一幸免于难的特委委员刘突军主动担负起领导重任,成立中共闽中工委,继续坚持斗争。至1937年6月,闽中党组织领导区域扩展到福属、泉属、莆属三个地区。1938年1月,中共南临委决定把闽中工委划归闽粤赣边省委领导,同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成立后,中共东南分局又决定把闽中工委改归福建省委领导。同年8月,省委决定把闽中工委分设为莆田、福清、泉州3个中心县委,直属省委领导。1939年7月,在福建省党代会上,省委又决定把莆田、福清、泉州3个中心县委合并成立中共闽南特委(1943年2月改称闽中特委)。1943年9月福建省委机关南迁闽中后,闽中特委机关随省委机关活动。

      抗战胜利后,闽中特委派挺进工作队到厦门开展工作,建立党的组织,1946年4月,成立中共厦门工委。1947年1月,中共福建省委执行党中央关于“向东南各省发展”的指示,决定改省委为闽浙赣区党委,改各地特委为地委。同年2月,闽中特委改称闽中地委。1949年1月,闽中地委改称工委,直至解放。

      85年前成立中共闽中第一个支部的哲理钟楼,是一幢建于1899年的红砖结构3层楼房,如今,历尽沧桑110多年后仍保留较为完整。今年,为了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为了迎接中共闽中第一个支部成立85周年,莆田市委市政府于5月1日启动对其进行大修,并已于“七一”前夕前顺利完工。今后,这里将建成红色教育基地,展示革命史实图表,布设革命蜡像馆等,供市民参观纪念,以让那段光辉的闽中革命历程永远铭记在老百姓心中。

    点击查看原图

      哲理钟楼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闽中游击队珠江支队旧址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