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莆田平原水陆变迁

    莆田平原水陆变迁

      今莆田平原原称“蒲田”,是“惟蒲生焉”的沼泽地。隋代设县,为明其艰食,乃“以蒲名邑”。唐贞观时,人们开始围垦,分别在今南、北洋的周边,筑建诸泉塘、沥浔塘、永丰塘、横塘、国清塘和颉洋塘等,使1200顷耕地得到灌溉;建中年间,又在北洋兴建延寿陂,筑海堤于杜塘等地,并在企溪和大泮设置斗门泄,以扼海水进入,溉田400余顷。观察使裴次元在南洋的水南筑堰潴水,垦辟荒地320顷。五代时,何玉又开太和等塘,陈洪进也筑南安陂,以溉梧塘、涵江和江口九里洋的农田。

      入宋,北洋“濒海之田依堤为固,名曰长围”,围内疏塘灌溉。又筑芦浦、陈坝和慈寿各斗门,北洋堤塘有十,基本得到围垦。

      南洋的盐沼更加严重,海水与山水会,“不能耕耨,止生蒲草”,至宋才得大规模改造。那时,李宏在今木兰山前兴建木兰陂,陂筑成后,疏渠导水,开挖大沟7条,小沟无数,复立四处抵海斗门,形成引、蓄、灌、排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至是,南洋各地水利改观,“计其所溉,殆及万顷,变泻卤为上腴,更旱暵为膏泽”,“稻收再熟,岁屡丰年”,“舟楫相通,田畴相望,风景不亚江南”。

      迨至元、明,人们继续经营,废国清塘为田,并将南洋的澄口和东张的海地加以围垦,又在北洋的涵江新港截海道、筑小泄,引木兰陂水接济,旁会游洋、太平陂水,使望江等里阜山抵海的农田有水灌溉,不但耕地面积扩大,水利设施也进一步完善。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