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旅游>兼济桥、观桥头与南北河

    兼济桥、观桥头与南北河

      莆田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桥,大的如熙宁桥、延寿桥、宁海桥……小的如新桥、龙桥、大泮桥、兼济桥……这些桥不仅增添了江南水乡景色,更重要的是大大便利了城乡交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兼济桥在莆田城内南北河之间,始建于宋初,原名宁真桥,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据记载,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兴化军军治从山区移到莆田后,开始修筑军治土城,并挖掘城外壕沟,开设城门。其中的北城门就设在宁真桥的南端,称宁真门。城门外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壕沟(后称兼济河),宁真桥便成为了北门外的壕沟桥,为北门外群众进出城门的必经之地。北宋宣和三年(1121)兴化土城改建为砖城,并重建宁真桥,这个桥名便一直沿用下来,直至 1997 年。

      明成化二年 (1466) 兴化府知府岳正疏浚城里河道,在壕沟中段开凿小西湖 (以利灌溉及一城风水),并设置堤堰闸门,又将下游的宁真桥改建为石桥,更名为兼济桥。

      因桥下可通舟船,桥上可行人,二者兼得,故名“兼济”。改名后的兼济桥“桥上复以亭,亭之南北各为坊三”。南坊上匾曰:

      “忠贞街”,北坊上匾曰:“寿康街”,东坊匾曰:“河南堤”,西坊匾曰:“河北堤”。

      桥上亭坊巍峨,桥下绿波荡漾。穿过桥洞向东,可直抵东水关门,与城外大河沟相接。

      古时的人又将这条拓宽的旧城壕称为兼济河。河流两岸荔树成荫,绿柳依依,船只在河中往来穿梭。这里不仅呈现出水乡的自然景观,而且,又是士民官商南来北往、进出兴化府城的重要交通孔道,而兼济河两岸同时也成为了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自明代以降,许多人家在兼济河两岸造房定居,其中有不少士大夫官宦的府第、祠堂,一进、二进、三进、四进,成片成片的高府大院,鳞次栉比,河流两岸还铺上了长长的砖道。人们便把北岸称为北河,而把南岸称南河。南北河成为了人烟稠密的繁荣之区。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11 月,倭寇攻占兴化府城,全城破坏严重,兼济桥的坊、亭、石栏全数破毁殆尽。战乱平息以后,直到万历年间(1573~1619)乡人才又重建坊、亭及两侧石栏。

      清乾隆十二年(1747)兴化府知府灏善走马上任,新知府特别关心一府水利建设。不久,他发现城内的小西湖淤塞严重,垃圾成堆,便慨然捐俸全面治理疏浚小西湖及兼济河。还在兼济河两岸遍植绿柳,美化环境,于是河畔又恢复了昔日的繁华景象。

      兼济桥北侧,俗称“观桥头”,因桥北有一座元妙观,故以观和桥二者取名。桥南古时设石幢市(后来称“北市场”)。几百年来,这里自然形成了城内一处最繁荣的商业中心。河中大量的船只从城外运来了大米、蔬菜、鱼肉……停泊在兼济桥边河埠头上岸,大批的商贩云集在河埠头周围,看货买货,呼声、叫声、讨价还价之声终日不绝。这里商铺、摊点比比皆是,人流熙熙攘攘,如织如云,人称“观桥头墟市”。前人有《兼济夜市》一首:“桥头开夜市,灯上卖鲜鱼。明月迷人处,歌喉玉不如。”

      这首诗描写的是兼济桥畔的夜市即景,历历在目,令人如梦如幻。

      1957 年,地方政府拨款重修兼济桥,并在石幢市场旧址建设“北市场”,兼济桥畔繁华尤甚,胜过早年。

      上世纪 70 年代人们在兼济桥东侧一段河道上铺盖水泥板,充作临时市场。(北市场改建为电影院)上世纪 80 年代,县文化馆在兼济桥西侧跨河建起一座办公大楼。1997 年南北河旧城改造,兼济桥、兼济河连同两岸街区一并拆毁,改建为通衢大道及大片林立的高楼,而兼济河则成为了大道下面的下水道。

      兼济桥、兼济河及观桥头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黄黎强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