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妈祖信仰与航标文化

    妈祖信仰与航标文化

      人类早期主要聚集在江、河、湖泊沿岸地区,以采集和渔猎为生。据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河姆渡文化遗址的雕花木浆考证,至少在新石器时代(约10000~4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广泛使用独木舟和筏了,并以其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走向海洋,探索更多的生存资源,为我国的航海业奠定了基础。

      人类祖先在渔猎过程中不断地观察自然,了解自然。从最初利用水上漂浮物到筏、排筏和独木舟以及木船、铁船的发明,人类的航运活动从无到有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航标是随着水运事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从最初利用太阳、月亮和某些星辰的出没规律来辨别方向,到利用航行水域岸上的塔楼、房屋、山岩、土丘、大树等“自然航标”作为航行目标的参照物再到人工航标的设置,航标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大海神秘莫测,在科技条件不具备或者尚未达到完全预知海上情况的状况下,海难往往难以避免。而在人类尚站在现代科技的门槛之外的时代,海难就会更加频繁和不可预知。但是人类并没有被动消极地面对这充满着危险的大海,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献身精神与各种海上危险作着永不停息的斗争。其中以“海神”妈祖为代表的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和原始的信仰,既是科学蒙昧时人类祈求平安思想的反映,也是人们在同自然和命运搏斗中所产生的愿望和美好理想的象征。

      据史籍记载,妈祖实有其人,原名林默,百姓称为林默娘,出生于仕宦之家。相传,一天晚上,妈祖的母亲王氏梦见观世音慈详地对她说:“你家行善积德。今赐你一丸,服下当得慈济之赐。”不久她便怀孕。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忽见一道红光从西北射人室中,光辉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王氏感到腹中一阵震痛,妈祖降生。妈祖出生后弥月不曾啼哭,所以取名“默”。妈祖生性聪颖。她8岁“从塾师训读,悉解文义”;10岁“喜净几焚香,诵经礼佛”;13岁从师学道,得“玄微秘法”;16岁“窥并得符,逐灵通变化”。此后,她虽身在室中,却能驾云飞渡大海,拯救海难,被当地人称为“神姑”、“龙女”。

      宋雍熙四年(987年),妈祖28岁。在重阳节的前一天,湄洲上空浓云四合,一道白气冲上天空,仿佛听见天空有丝竹管弦奏起的仙乐声,直彻云天彩虹辉映,只见妈祖乘长风驾祥云,翱翔于苍天皎日间,俯视人世,若隐若现。忽然彩云布合,不可复见。她升天后经常“穿朱衣,云游海上”,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每当天象变化时,她便会驾舟出海,为过往船只引航,指引它们驶向港湾,躲避风浪。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封妈祖为“南海女神”。

      千百年来,沿海人民把妈祖奉为“海洋保护神”,商贾、渔民、海员为祈求航海平安,到妈祖庙进香朝拜,更因历代统治者的倡导,相沿成习为一种文化和信仰。妈祖文化的产生和远播是北宋以来中国海上活动频繁及朝廷加以宣传利用的必然结果。宋时期,中国航海业已日益发达,福建沿海已开始成为航船转运货物的要地,通航区域之广,几乎覆盖了亚洲所有沿海国家乃至北非和东非的部分地区。虽然当时的航海技术已较发达,但由于航行常常遇到狂风巨浪的袭击,人们对于如何保证海上航行安全仍然感到无能为力,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只能求助于海神的庇护。

      所有的心理学理论均认为,无论宗教与巫术的起源或目的是什么,也无论宗教与巫术信仰或仪式怎样,宗教与巫术都具有满足人类共同的心理需求的作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宗教与巫术是人们在无助的情况下,企求解决一些依靠他们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事情。通过某种仪式祈求超自然力量庇护的心理,人皆有之。不仅古代先民有,当代人也有。根据着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研究,每当人们遇到危险和疑虑时便求助于神灵。他发现Trobriand岛民在从事诸如到深海航行之类没有把握的活动时,往往会举行仪式,祈求神灵的护佑。

      航海人的这种祈求神灵护佑的普遍心理,加之宋、元、明、清历朝皇上数次加封,妈祖逐渐成为官、民崇奉的海上女神和航海人的精神寄托。妈祖信仰是人们对于美好理想和愿望的寄托,不仅表现出我国沿海人民对于自然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积极征服的愿望、智慧和力量。而且也表现了他们不断扩展生存空间、追求生命价值的开拓精神。就宗教信仰的功能与作用而言,妈祖信仰为航海者提供了战胜惊涛骇浪的精神力量,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激励他们与海洋危难斗争,不断去开辟新的航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妈祖信仰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在世界航运史上,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世人皆知。郑和一行在七下西洋期间,在娄东刘家港和长乐太平港两处修建规模宏大的妈祖宫,立碑祭祀,祈求海神妈祖保佑,把妈祖神像供奉于船上,朝夕祭拜的事实却鲜为人知。根据郑和做《天妃之灵位应记》碑文记载:“而我云帆之高涨,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晋者,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之神保佑之德”。对天妃“保佑”的信念,至少在心理上增强了郑和一行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航行的顺利完成。

      在科技十分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在不能运用自身的能力解决生存问题时,往往会将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但是,无数的史实证明,将希望寄托在神灵的同时,人类并没有放弃自身的努力。在这一努力的过程中,这些神灵在人们心理上产生的作用,往往成为人类创新行为的动机。从这一视角说,妈祖信仰与航标文化恰有异曲同工之妙。

      链接

      世界上最早的灯塔

      在埃及北部近海有一座名叫法罗斯的小岛,小岛的对面是希腊托勒密王朝的宫廷驻跸之地亚历山大城。这个王朝从公元前4世纪末起开始统治埃及,直至公元前30年并入罗马帝国。托勒密王朝曾计划振兴埃及的经济,便在法罗斯岛与大陆之间修建了一道巨大的防波堤,由此形成两个安全的港湾,以便使来自地中海地区的商船在此停泊。此后,在公元前约270年,托勒密二世委派希腊建筑师、尼多斯的索斯特拉图斯在法罗斯岛东端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灯塔,既可以为进入亚历山大港的船只指引方向,又可成为展示复兴的埃及君主显赫名声的巨大标志。

      法罗斯灯塔高350英尺,分为3个部分:底层为正方形,矗立在一个巨大的石台上,中间部分为八角形,上部为圆形。在灯塔接近顶部的地方燃火,从海上逾30英里远的地方可以看到火光。法罗斯灯塔作为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观之一而被后人永远铭记。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