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早闻上宫故事多

    早闻上宫故事多

      □余文烟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听我的叔叔余天武(原莆田县宣传报道组组长)娓娓动人地给我们侄辈们讲上宫和兴角山的山村故事。很多故事很动人,很多故事很感人,幼小的我在心里烙上了很深的印痕,像吴妈的故事、上宫人民革命的故事、蛏池圣水的故事等等值得回味,我一直想去实地看看,虽说我的老家与上宫只有几十公里的路程,然而没有机会去瞧瞧,属一憾事。去年国庆节期间,我为了却一桩心事,应妹妹余雪花(我叔叔的女儿)之约,和妹夫吴建青一同前往上宫游览考察。妹妹雪花约她同学兴山村乡村医生欧志蛟先生当向导,一到兴山村,就受到欧先生的热情款待,尔后就直奔兴角山(兴角山因山中有一怪石形似下山之犬而得名石犬山)吴妈纪念馆参观。

      我最早只知道上宫是一个村,到了上宫我才知晓座落在仙游县游洋镇的上宫原来是兴山村的一个自然村,兴山村在册村民有3000多人,然而常住人口也只有一些老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拼搏了,孩子们跟随父母外出念书,这里是一个很典型很有故事的留守乡村。莆田三个女神之一的传说在这里流传了1300多年,这里有她的故居遗址,这里还有莆田第一土,仙游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遗址,据说还有诗圣李白住过的遗址。兴山上宫街是仙游四大古街之一,街边矗立着一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宫庙——兴角祖宫;兴角祖宫供奉着闽南三大女神之一的吴圣天妃,即莆田人音译中的“吴妈娘娘”。祖宫正对面就是兴角山,也是吴妈化蝶成仙的地方。

      先说吴妈:据了解,吴妈信仰包括上自福州至漳州、泉州的山区地带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远在唐宋年间,单是莆田地区就有至少二、三十座吴妈宫。那时候的民间信仰不像现在这样繁杂,大抵罗列于宫观寺院的圣哲尊神只有道教的炎黄二帝以及鼻祖老子李聃和儒教的孔子、孟子,还有佛教的释迦摩尼,包括很早便在闽中地区流传的催府大妈、鲁府大人和壶陈二仙,除了上述的数位尊神外,就数吴妈的香火旺盛,因为他救死扶伤、帮贫济困、除妖镇怪、传经送宝,直接服务于当时的兴化子民,所以深受莆阳先民的爱戴。

      然而,由于时空转换和人文变迁,吴妈信仰逐渐地由于被后来的女神添加,混淆在部分地区几乎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因为吴妈的事迹实在太感人至深,故此对他的信仰在山区地带一直根深蒂固,尤其是明清以来,保宋抗元、反清复明等政治过渡时期的人祸频繁,这种不间断的改朝换代,给我们莆仙地区带来了异常深重的灾难,加上伴随着人祸而来的天灾瘟疫肆虐,人们在极端无助的窘境下,也由于当初以吴妈为主的这几位女神凭有生之年包括社会贤达累积下来的经验,有时确实能起到药到病除的作用,吴妈信仰很自然地深入人心,以至于后来甚至发展成了遍布江南广大地区的三女信仰,因此吴妈信仰在闽中地区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并乃在以潜移默化的形式继续传播也便不足为奇了。

      据史载:吴妈姓吴名媛,出生地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浮海镇白鹤村,出生时间是唐中宗四年(公元649年)七月十五日,别名叫吴妈娘娘、吴四娘、吴圣天妃,在莆田人音译中被亲切地称之为“吴妈”或“古妈”。其父吴竞,祖籍河南省光州固始县善进乡人,名锋,讳惠远,致仕后任唐仆射   直笔,后因事弃官前往江苏浮海白鹤定居,并在苏州开设祖传药堂,铺名叫百福堂,人称百福先生。吴竞生有五男一女,即:长子吴发、次子吴兴、三子吴良、第四个是女的吴媛、四子吴瑞、五子吴斌。因吴媛居四,故称四娘。据传说:吴媛出生之前,家里屋顶忽然出现一只缤纷炫彩的大蝴蝶绕着院子蹁跹起舞,蝶身光影层叠,华丽不可方物。后来,仙蝶飞入室内化作光芒万千,然后消失不见了。不久,吴媛诞生了,仿佛为了印证这一传奇的降世,吴媛自出身的那一刻起,就体散异香,灵光照面,四乡八里的乡亲们都为之惊叹,于是,人们就纷纷相传她是瑶池飞仙下凡转世的神婴。

      由于父母的百般宠爱,吴媛自幼便享有和兄长们共入学的待遇。灵慧的她,不仅在学业方面博闻强记过目不忘,对于家族的医学秘方更是如数家珍,多数不在学堂的日子她都喜欢跟随父亲一起上山采药,或者外出救死扶伤,小小年纪就赢得了十里八方的美名。

      公元669年,双十年华的吴媛出落得娉婷玉立,有着宛如莲花般盛开的容颜,时年有村中恶少爷垂涎她的美貌,欲强行逼婚,万般无奈之下,吴媛背井离乡逃婚南下,她追随着九仙的足迹沿着气候温和的福建方向走,沿途流浪行医。悬壶济世,于公元680年入闽。

      公元681年,吴媛经过武夷山乘舟渡闽江南下,至尤溪小憩数月,行医救民。在一次偶遇中得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指点,来到了仙游的兴角山下的古峰庵,拜见了当年道法高深博学多才的主持惠贞师太(俗名林阿治),从此长住了下来,潜心修习天文、地理、阴阳、历算、五行以及更深奥的医道(多年以后才知道遇路的老者原来是船沃亭泗州文佛所化来点化她的)。修行期间,她时而上山采药,时而深入民间为百姓行医义诊,深得四方民众的喜爱。

      公元682年,仙游县兴泰里发生瘟疫,蔓延速度惊人,周围村落的百姓哭声载道,尸浮遍野,吴媛望着此情此景,心痛如绞。于是,她独自深入山野密林,废寝忘食摘采草药,研究配制对抗病魔的方子,然后下山传播医理之道。因为有修行神奇的法术护体,吴媛几乎是不眠不休地与乡民们一起熬药治病而奔忙,也不知道多少个日日夜夜过去了,吴媛用兴角山上三叶松研制出来的药,如灵丹一般发挥功效,瘟疫终于逐渐得到控制,病人也开始慢慢地好转起来,整个乡村渐渐恢复生机,百姓们都感恩吴媛的恩德。从此,吴媛的慈善感召于人,方圆百里之内的群众都开始亲切地称之为吴仙姑或慈感娘。

      据传说昔日的兴化大地原是淹没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后经地壳变迁,沧海桑田,莆田上升为陆地。但目之所及,南北洋皆为荒地,遍地蒲草。公元689年,距吴媛离家已有二十年了。六弟吴斌官至福州侯官,吴家又南迁入闽,吴媛的二哥吴兴系着全家人的牵挂在闽寻觅胞妹,沿路听闻吴媛光辉事迹很快便来到了仙游的兴角山。多年未见,吴兴惊叹于胞妹的变化,被其仙灵般的风姿和出神入化的道行所震撼,便想带胞妹回乡。面对兄长的要求,吴媛只好一步三回头地随兄下山。行到笔架外,吴媛心生一计,便拿出一条写着“修道行善”四个字迹的罗帕让兄长在山下的风巷山腰小水坑里(后人称之为“洗字潭”或“洗字坑”)清洗,说是只要把这字洗干净了我就和你回去。可是,吴兴尽管用尽了办法揉搓淘洗,手帕上的墨迹不但没有褪色,反而越来越清晰。吴兴明白胞妹法术的高深和修道的决心,也不再阻拦,独自返回家乡。

      吴兴回家后,决定回兴角山和妹妹一起修行,很快三年时间就过去了,吴兴觉得自己的道行已有所成,于公元706年,即唐神龙二年,举家迁入莆田并定居华岩山下(今名叫洋西)。

      话说当时延寿溪上、下游低洼水缓,旱季水弱,雨季水涨,难以驯服。吴媛正在为荒芜的北洋之地探究治水之道。自兄长吴兴来了之后,帮助她整理出一系列的治水方案。其家人知道这一善举后,非常赞同,决定倾资捐助这项治水工程。吴媛兄妹深恶痛绝洪荒之害,决心堰溪蓄水,屯延寿溪水,灌入平野河沟,使旱地成为水田。遂带领雇工百余人,日夜施工,开始修为后世所感恩称颂的筑杜塘长堤(即泗华坡前身),旱潮为田。堤自溪白、经洞湖、后卓、漏头、泰叶庄至沙塘坂,趋泄口,堤长12公里,以阻挡海潮侵拖,引延寿溪水灌田。有良田32000多亩,又于堤南之滩地,率众开挖水道62道,北至漏头汇萩芦溪水,南至郊下汇木兰溪水,水沟纵横交错,一为排洪,二为灌田形成延寿中下游流域主渠支渠四面交汇的灌溉水体系,受益范围达172个村庄,良田18万多亩。所以杜塘之东、木兰溪之北,统称北洋平原。从华岩山、龙桥山开岩凿石,搬运至长生港。垒筑延寿木兰溪石堰世人称延寿陂,陂长253米,高5米,顶宽1米多,溢流漫堰处长42米,以减轻蓄水对堰基的压力。

      有一年山洪暴发,延寿溪上游洪水直下,其势甚锐,堰下之水因古峰挡道,波浪翻腾,形成深潭。是日,洪水滚滚而至,淹没堰坝,堰顶数处垒石被洪水冲决。吴兴立于堰顶,指挥里人以石垒高堰坝,在延寿陂下游建泗华陂,并且焚香请求远在兴角山的吴四娘前来助阵。时人看到水中有蛟龙作怪,吴兴气势如虹,鼓舞众人说:“何惧,吾当斩孽蛟!”言后,毅然投身扑至堰坝决口,喊道:“洪水清澈就是蛟龙死了,洪水赤色就是我死了,清赤混腾就是同归于尽。”当洪水再度复至,吴兴奋勇越跃入深潭于蛟龙搏斗,第一刀砍中龙背,血溅桥梁(后来这里就被称作龙桥)。追逐时风云变色溪水翻涌,突然变成了赤色(后来这里就被称作赤溪)。

      当日,正在兴角山采药的吴四娘看到南边天际乌云滚滚,雷电交加,便跃上山顶往南望天象,知道兄长要出事。她急急匆匆赶去施法相助,用神针重伤孽龙眼睛,使它威力大减。但那时吴兴年事已高,负伤后更是体力不支,追到七步邻村时屠龙宝刀被龙尾卷走丢弃于此地,于是这里就被称作吴刀。吴兴最终诛杀孽龙后葬身古峰深潭,享年64岁。吴媛含悲收伏蛟龙(教化后主管三江口外海至延寿溪和木兰溪河堤的安宁,如今在涵江哆头昭惠庙内供奉),并秉承胞兄遗志,坚持修筑泗华陂直至工程竣工。改善了北洋农田灌溉水系,使黎民百姓安家乐业。至今,北洋平原的荔城区拱辰街道、西天尾镇和涵江区梧塘镇、哆头及城厢区北磨、24户半山、下黄、新度东郊、黄石等地,主祀吴妈神像的庙宇比比皆是。

      后世邑人郑岳在《兴化府莆田县志?建置》中有记:莆田水利称李长者,北洋称吴长官兄妹,历元至今五百年而祠祭弗举岂非旷典“。又记称:”若有人兮江之湄,含灵气兮耀奇姿,捐家资千亿,堰溪流兮成坡,何怪物兮为崇,赴沧坡兮手刃妖蠄,变斥卤为膏壤兮梗山离离,阅千祀兮民食其遗。“

      公元714年农历六月初一日,吴媛回兴角山坐在巨石上小憩时,化蝶升天。百姓感其恩德,把其生前修道庵改建为兴角宫,塑像纪念,民间尊称为吴妈,各地亦称大妈、阿姑(西洙吴兴后裔称呼)、古妈、慈感妈、仙姑妈等。自此,吴四娘成为百姓心目中的女神,香火不绝。唐玄宗年间(公元712年——756年),莆田四方百姓纷纷建庙奉祀吴媛。宋徽宗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兴化郡守詹丕远有感吴媛兄妹的事迹深孚众望,祈求灵应,便以其治水公德奏起朝廷,徽宗帝赐额”孚应庙“。黎民同塑吴公兄妹二人金身,列位孚应庙正殿,朝廷置有司员掌管祭祀典礼,每岁配享祭祀仪仗,受万民朝拜。

      宋代道教兴盛,吴兴、吴媛兄妹治水有功,高宗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兴化郡守陆奂钦奏请高宗赵构皇帝敕封吴兴为义勇侯,吴媛为顺应夫人。朝廷下旨褒扬吴氏一门治水开兴化北洋平原之先河有功,加封吴兴为”义勇普济侯,妣叶氏为昭惠夫人“,吴媛晋封为”吴圣天妃“。宋理宗钦赐”护国庇民“宝匾和两副对联:护国天妃功昭日月,庇民哲圣惠若乾坤;圣母显威灵震动满天星斗,天妃施神力共襄大地乾坤。”于是,吴妈庙奇姿明药,香火不绝,灵气含蕴,岁久不废。

      随着吴妈神灵的远播,各地奉祀吴妈的宫庙越来越多。据了解,至明洪武年间,从兴角山下的祖宫直接分灵出来的就有26座,经各地再分灵出的更是不可胜数。单就常太镇的松峰祖宫就析出13个分灵宫,涵江哆头昭惠宫更是析至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时至今日,吴妈宫分布至台湾、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等华人聚居地有近千座吴妈宫,信众有千万以上。

      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即中国传统的“鬼节”,而此日也是吴妈的诞辰日,传说吴妈具有传善扬德、治水医病的神道,是镇邪压恶的化身,故而,每年此日,各地分灵宫都自发举行隆重的民俗活动,恭请吴妈赐福保平安,从而便衍生了许多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很接地气的民间民俗活动。如兴泰山区吴妈宫的青壮男人赤脚踢炭火堆、涵江哆头神童点火和入道、上天梯下刀山、西天尾高跷舞狮等,这些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成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丛林中的一朵奇葩,是非物质文化中一笔不可多得的遗产,是莆田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给美丽莆田增添了神秘文化底蕴,埋下伏笔地积淀了研究莆田文化的玄机。

      更为可喜的是:在兴角山天妃殿斜对面的尾山山巅,矗立了全球第一尊“吴圣天妃”铜像。青铜像高20.15米(20.15米寓示着2015年动工兴建),其中基座3.15米表示比妈祖早出生310多年,而像高17米,则表示工程2017年竣工,项目总投资近500万元,其中海内外信众捐资近300万元。吴妈的铜像气势宏伟,惟妙惟肖,大气凛然,栩栩如生,成为方圆百里地标情建筑,被朝圣者誉为“南有湄洲岛,北有兴角山”的道教仙山,印证了天下吴妈,祖在兴山。以吴妈铜像为轴心,现建有天妃殿文化广场、登山石阶、盘山公路、芳名碑坊、石雕公园、望湖亭、观音阁、仙梦洞、一线天等,成为闽中地区又一处重要朝圣地。如若将兴角祖宫、老街石碑、兴山书院、莆田土楼、香石剑迹、洗字神迹、古寺遗风、县界流韵、飞蝶升天、古代军兵场遗址和上宫红色文化连为有机的一体,兴山将成为莆田绝佳的旅游好去处,得天独厚的休闲度假区。

      再说上宫党支部及其旧址:上宫党支部旧址位于兴山村太上宫馨山书院,该书院系清代建筑,土木结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书院。馨山书院始建于明初,是为了纪念南宋天文祥和岳飞而建。历史悠久,是兴化地区兴学的摇篮,它是莆田市北部山区创办最早的一所书院,也是莆田市四大书院之一。

      馨山书院占地约三亩六分,依山而建,另上、中、下三层成梯进式建筑。其前门、中殿以中轴线为主,围绕中央正殿礼堂为中心,从正门进入屋舍进深互变,四周由二十间教室,宿舍和边门、角门等建筑把整座书院包围得严严实实,就像一个大大的“回”字,如此布局是福建客家特有的。从书院前方广场拾五十级台阶而上,即为书院正门的走廊,正门口为16根圆木一字排开支撑着正门护厝的屋面,正门口墙面为统一的墙面,屋檐是以中央大门为中心,两边以5个单体屋面构成6个歇山角,单檐宫殿顶举架平缓而出檐深远,左右对称,檐角遥相呼应,气势磅礴,极其对称和谐。正门墙洞开着三个木质大门,三个大门两旁分别相嵌两个圆形窗口,像虎的眼睛一般,怒目圆瞪,威慑旁人。

      书院正门的屋架结构颇有特色,在这16根支柱下各安有一个小石凳,其上横空挑出的斗拱环环架住柏枋,斗拱上的斗枋像莲花一样累叠向上,牢牢支撑着屋架。斗拱、梁、 檩条等构件清晰,补间铺作的柏枋上,有序的雕有鸟兽,形象生动,呼之欲出,组成一个牢固优美的整体,极富装饰美感。

      从正门进入书院,踏着中央一条青石铺就的小路穿过一片芬芳的花园,行人裹着花园中浓烈的桂花香迎面走上五个台阶,面前就是一个一丈见方的平台,凸显而出,环顾四周,是古代私塾教师教训生教学之地。由平台再上一个台阶便是书院的正殿——大礼堂。殿前悬挂“中共上宫党支部纪念馆”匾额。站在平台环顾整座书院建筑,书院依山势分三级而筑,虽有地域限制,但由于建设者的巧妙设计与精致施工,使整个建筑群在形体组合中亦富有变化。书院正殿以下建筑群簇拥着中央正殿的殿阁,在整体总平面上又沿中轴线排列上升,周围建筑众星拱月般烘托出正殿,形成统一的布局,有条不紊地设计给人以清晰感。书院正殿的屋顶为两层,且都用在檐生角,其单檐顶,曲线优美,宋瓦剪边。正殿檐下置硕大斗拱,安装木板门三扇,扳门上以圆形窗棂嵌入作为装饰,前檐立6枝木柱,柱上有宋时朱熹在这里讲学时亲手撰写的楹联:“数哲理学融寰宇,几笔翰墨拯乾坤”以及手书的“养我浩气”之匾。帝君厅中供奉魁星和孔子外,还有文天祥、岳飞两位宋代文人武将塑像,至今留有一块“文武圣神”的匾额,以纪念先贤,教育学子。

      就在这座造型别致,独具一格的书院里,近百年前演绎着一场火烈的革命斗争史。

      1919年,北京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随着爱国运动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想传入中国。一大批闽中先进的知识分子把革命刊物带回家乡,在家乡开展爱国救亡运动,组办社团,出版刊物,宣传革命思想。

      1926年7月,暑假期间,在莆田哲理中学入党的中共党员邱光兆、林锦如回上宫组织农会。9月,在哲理中学任教的中共莆田支部书记陈国柱带10多名学生游仙游时,收了林锦棠、林兰士、林步庭、林玉赞为预备党员。1927年4月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后,福建全省的革命形势从高潮急剧转入低潮,中共莆田特区委机关也遭到严重破坏。莆田特区委书记陈国柱由吴梦泽(特区委组织部长、涵江区新县镇巩溪村山尾组人)陪同从莆田转移到仙游上宫继续开展革命活动,筹建党组织。陈国柱和吴梦泽介绍林锦棠等8人秘密集会,于1927年4月在馨山书院成立中共上宫支部,隶属中共莆田特区委,成为仙游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书记林锦棠。随后,陈国柱和吴梦泽辗转仙游各地,又发展了城区,东乡和南区等3个支部,共有党员30名,并在12月成立了仙游县委。在此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领导农民进行抗捐等斗争,并成立了工农红军第108团。

      自兴山星火燃起后,仙游党组织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壮大,积极开展革命斗争活动,组织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活动,成立农民协会,发动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斗争,直至上世纪30年代初得到中共福建省委特派员邓子恢南下兴太里指示,开始以武装斗争促进土地革命高潮的到来,推动闽中游击区的初步形成,中共上宫党支部的成立奠定了中共仙游县委建立基础,山旮旯的上宫党支部也是我市最早建立的党支部之一,而今是开展党建活动的品牌基地和弘扬主流文化的红色场所,被仙游县授予近代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同时也被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授为“第二批省级党史教育基地”。

      最后讲一讲蛏池圣水:站在兴山的主峰兴角山,看到峰峦起伏,群山尽收眼里,感受到了山河美丽,让人心旷神怡。兴山,座落于兴化平原北端,海拔880米,绵延数十公里长,纵横仙游和莆田,它的上部隶属仙游县,俗称“顶山”,下部隶属莆田,俗称“下山”,古时名称“下山”为“常太”,“顶山”为“兴泰”。兴山通往莆田市区不到一个小时车程,已成为莆田市的后花园。这里四面八方都是仙境。东有霞峰、汀洋、美林(俗称尾林)、西有古荒、山谷谷、龙溪、南有险石、金川,北有石山、金石,以上均为地名、村名,由此可见其自然景观之美妙与神奇!据悉:国家地质部门已探明,兴山东南底部确有金矿,可见自然资源集聚在兴角山上上下下,给兴角山披上更加神秘的面纱!

      在兴角山看到一座造型别致、古色古香、雄伟壮观的宫庙,一问才知这是兴山祖宫的新宫,现在命名为天妃殿或吴圣天妃殿。在殿里留名中笔者发现很多涵江哆头人捐资,而且数额还是比较大,这使笔者满头雾水,涵江哆头和游洋兴山有什么瓜葛呢?当行至离兴角新祖宫约有一公里处,在兴龙分灵宫左边300处有一口龙潭,地势险要,碧波粼粼,这时欧志蛟先生给我们讲一个非常动听的故事:据传说,当年严布政火烧祖宫后,为了重建庙宇,因那时交通不便,建宫需用大量器材物资,搬运艰难。吴圣天妃仙灵托梦,在龙潭浮起了八对大柱和许多杉木栋梁,使工程顺利进行,建成兴角祖宫。事后经盘点龙潭浮现的一棵樟木不见了。过了十天,一位涵江哆头的老者来到兴角宫说:在涵江哆头发现一棵樟木,上面写有“兴角宫吴圣天妃”字样,为此,哆头善男信女乐捐兴建涵江哆头昭惠庙供奉吴圣天妃。从此以后,哆头养蛏的蛏农虔诚地来到兴角山上取圣水,寓意兴旺发达,到龙潭取圣水表示财源滚滚,子孙千秋万代,众分灵宫纷纷效样,形成独特的民俗风情,一直沿袭至今。同时,据涵江哆头村的老人们介绍:昭惠庙里的吴圣天妃早在唐代就开始尝试养蛏,她在兴角山建有一处小水塘(指龙潭圣水),把蛏苗放进其中,取名“蛏池”。一年后,养出的蛏子个大肥美,肉质鲜甜,哆头的蛏农闻讯前来取经,吴圣天妃全部倾心相授。打那之后,每当哆头蛏播种或丰收季节来临时,蛏农们就会连夜前往兴角山拜求“圣水”,将“圣水”带回洒在自家蛏田,祈求哆头蛏丰收,千百年来这一古老的活动从未间断,蛏池圣水(龙潭圣水)也因此从未枯竭。基于此,涵江哆头昭惠庙的虔诚弟子,心向兴角山吴圣天妃神明,心系古迹重建,心朝吴圣文化发展,集思广益,众志成城,相关人员多次攀山越岭来到兴角山实地考察和调研,并本着“凡是吴妈弟子,有义务挖掘和发扬天妃文化大事”的原则,高标准,重质量,雕工精致,格式先进地复古宫殿矗立在道教圣地兴角山,成为海内外众多吴圣天妃弟子竭祖朝圣,助推弘扬吴圣天妃民俗文化提升品位。

      2019年6月4日,由华与华创意策划,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新加坡莆田餐饮集团联合主办的“掌握好食材,原味福建菜——2019年首届莆田哆头蛏节发布会暨挖蛏仪式”在哆头村昭惠庙前隆重举行,本次哆头蛏节不仅受到了莆田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陈惠黔副市长亲自出席了发布会,并对现场给予高度评价,说要把莆田哆头蛏节做成莆田海洋美食的一张名片!要将此次哆头蛏节作为推广莆田美食文化的第一场活动,要与新加坡莆田餐饮集团共同推出更加丰富的食材活动,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不仅推荐更多的莆田原产地美食,还将共同合作莆田当地文化美食旅游等项目,加大力度进一步弘扬莆田传统饮食文化,打造莆田美食文化旅游品牌。同时也吸引了新加坡《联合早报》、马来西亚《南洋商报》、环球时报、人民日报、腾讯网、网易网、今日头条、福建电视台等30多家知名海内外媒体的传播报道。

      在如此浩大高规格的首届莆田哆头蛏节上特意安排了一个古老传统的“圣水祭祀”仪式,即“凌晨蛏池取水”,就是蛏农代表在吴圣天妃庙净洗,上香后,凌晨三点连夜前往兴角山迎取圣水,然后进行“圣水巡游”,就是哆头大街小巷锣鼓齐鸣,将兴角山圣池取得圣水进行巡游,尔后被恭迎到哆头昭惠庙前进行“圣水祭祀”三献礼,即依古礼行三献祈福:点香、上香、行拜谢礼,最后“蛏田撒圣水”,也是依古礼,将圣水撒到蛏田滩涂,祈求哆头蛏丰收。不但如此,而且在圣水撒到蛏田里时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蛏农喊以下三句:一敬蛏神保丰收,年年财运好兆头;二敬蛏神祈平安,家家户户喜团圆;三敬蛏神通四海,美味传遍全世界。

      由此可见,吴氏天妃创立的蛏池圣水在涵江哆头已形成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不断地绵延下去,并扎根在蛏农的心上,变成无形的精神力量。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