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文化莆田的又一精品工程——评《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

    文化莆田的又一精品工程——评《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

    点击查看原图

    《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莆田市政协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 编

      毋庸置疑,莆仙戏是我们莆田本地当之无愧的文化特色。最近获得一套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让我更加确信这一点。

      《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由莆田市政协牵头,会同福建省艺术研究所,邀约莆仙戏专家学者分工整理校注编纂的。首期计划出版23卷,每卷约40万字,超过900万字,可谓卷帙浩繁,篇目丰富,内容厚重。目前已出版的有传统剧本14卷、音乐曲牌2卷、表演科介和锣鼓经各1卷,还有3卷剧本、1卷舞台美术和1卷文献史料待出。

      可以说,这是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根据丛书中的序、跋和各卷校注者的后记得知,莆仙戏是现存中国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表演艺术最具特色的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莆仙戏保留了传统剧目5000多个、抄本近万册、曲牌音乐千余首,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国家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名录中,莆仙戏列居前三位。编纂出版《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是抢救和保护莆仙戏这一特殊的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是“文化莆田”的又一精品工程,将给后代子孙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祖先留下的珍贵文本与读者拉近距离

      刘念兹教授在他的《南戏新证》一书里说:“……仅就上述已经收藏的莆仙戏剧本数字来说,全国以至全世界,还没有别的剧种可以与之相比,它是迄今收藏世界戏剧艺术作品最丰富的一个图书馆和博物馆。”《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各卷校注的传统剧目,是从现存的数千个剧目中遴选出来的。从每卷目录中可以看出,尤其是每个剧本的“剧目说明”,比较清楚地简介了剧本的来源和演变。整套丛书具有较强的历史层次感,剧目类型按时间来说有宋元南戏、目连戏、明南戏、明清传奇,以及民国时期的剧目;按题材来说,丛书所选的剧目题材兼收并蓄,有历史战争、民间传说、神话传奇、家庭伦理、贤达人物等等。

      《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各卷校注者的后记里大都提到,原戏簿抄本中的方言字词校注之难,如看“天书”。可谓“藏在深闺无人识”。也许是这些剧目抄本属于珍藏本,一般不对外开放;还有一个原因是剧目抄本多以方言抄写,错漏难免,存在阅读障碍。为了求使广大读者读懂戏簿抄本,校注者大量引用古代典籍和有关文献数据进参考,对戏簿抄本中的方言字词注明出处典故;还专门请刘福铸教授注国际音标,请莆仙戏音乐专家谢宝燊辨证曲牌名称,经专家学者审校。这套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的校注和出版,使祖先留下的珍贵文本与读者拉近距离。

      丛书的出版,不仅使读者能够较顺利读懂这些剧本,而且将促进学术研究和剧目改编推广的作用,同时也为莆仙方言的研究提供文本参照。莆仙戏古朴纯真的舞台艺术手段,生动地反映莆仙历代子民的情感生活和审美观。丛书篇幅浩繁,内容莆仙戏文化的诸多方面,各分卷构成有机整体,立体地多角度地呈现莆仙戏千年历程的全貌和特点。除了剧本外,丛书第18卷专题介绍莆仙戏的表演科介,第19卷的以莆仙戏的锣鼓经为专题,第20卷和21卷专门介绍莆仙戏音乐曲牌,另有待出的第22卷的舞美艺术等等。“整套丛书是福建地方戏剧艺术的精练缩影,堪称莆仙戏珍贵遗产的集大成。”戏曲评论家郭汉城在序里说,“这套大型的地方戏传统文献,集数据性、知识性、学术性于一体,对广大读者熟悉莆仙戏、认知莆仙戏,以及对推动莆仙戏的深入研究,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莆仙戏文化融化在历代莆仙人的生命血液之中

      莆仙戏有着浓厚的地域特征和民俗特征,潜移默化着莆仙人的理想价值、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民间信仰、审美情趣。观众以戏中所承载的传统美德,来教育勉励子孙后代。如《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中所选注的剧本中,就有读书成才、报效国家、尊老爱幼等戏台传递出来的主题思想,浸染并融化在历代莆仙人的生命血液之中。

      《汤显祖集》里有这么一段话: “(戏剧)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父子之恩,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动夫妇之欢,可以发宾友之仪,可以释怨毒之结,可以已愁愤之疾,可以浑庸鄙之好。”丛书中的第2卷里《孟宗哭竹》、《杨香打虎》等的“二十四孝”人物,就是弘扬民族传统的孝道文化。

      人物形象最有感染力,人们可以从戏台上的人物来观照自己。莆仙戏的传统剧目也大多以人物为剧名。除了第2卷“二十四孝”人物外,丛书中还有许多专题卷,如第3卷以目连戏的人物为主;第12卷以三国题材的人物为主,第14卷是以《西游记》的人物为专题。还有一些是以传统名剧改编的,如《水浒》、《白蛇传》、《牡丹亭》等。

      丛书从“天书”似的“戏簿”里选录的剧目,题材兼收并蓄,尤其是莆仙人物作为剧本主人公,更具有艺术形象的贴近性。如第15卷里的《陈经邦》、《周如磐》等。莆仙戏是莆仙文化的典型代表,地域性特征明显。所选录校注的剧本中有反映莆仙人民抗敌故事、与大自然搏斗精神等等。如第13卷里的《蔡襄》,第16卷里的《李宏筑陂》,充分展示了莆仙戏传统剧目的地域性特征,体现出莆仙民间的风土民情和莆田民间艺人的独创精神。

      丛书所选编的剧目中不仅有莆仙人物,还有莆田历史事件,更有两岸交往的题材,如第16卷的《陈必荣》。该剧的剧情是这样的:陈必荣因怜悯穷人,用自己准备办婚事的几两白银施舍,引起家庭轩然大波,一气之下离家赴台。十几年后,他思家心切回归,他所处身的大陆与台湾两个家庭及子女产生了许多矛盾纠葛,最终团圆。

      为伊消得人憔悴  走出深闺让人识

      戏剧家田汉说:“戏剧是民众的。”来源于民众,娱乐于民众,是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的编纂是一项宏大的文化工程。其中剧目除了思想内容可以教化劝喻之外,在表现形式的美学建构中,也有丰富的 “艺术基因”。传统莆仙戏的剧本是用方言写成的,对它们进行校注,需要方言、民俗和地方文化等多方面知识。

      《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主编吕品说:《丛书》的校注工作,也给全体参与者带来了不少的收获,不管是老同志、还是新手,在校注的过程中,经过查找资料,相互切磋,甄别求证,大家对莆仙方言的认识都有不同程度的长进。尤其是个别方言词语,或俗语的校注,常会陷入“山穷水尽”的境地,任你搜肠刮肚、冥思苦想,很长时间都不得其解,有时又偶被某一语境或数据的触发,即刻茅塞顿开,带来了“柳暗花明”的喜悦。《丛书》的校注也是一次人生心灵的洗涤,那些老同志严谨的治学态度、乐于奉献的精神、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与当今浮躁的文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纪联是第16卷和第17卷的主篇,他在后记中感慨万端。他说,摆在面前的这些珍藏的戏曲秘籍,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宗留给我们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民族戏剧艺术的瑰宝。完成这一项学术课题,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他所编校的剧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个性,有很高的价值。其中一些作品,经当代剧作家的改编与再创造,已成为饮誉我省甚至我国剧坛的戏剧精品与经典之作。

      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编校好《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各卷校注作者既负起责任,又力求完美。姚清水在后记里说:“……忧心如焚。因反复推敲、几易其稿之故,其间曲折苦辛自不待言。于今喜于成稿之际,却也暗含不安。便恨不能倾己绵力,以拂去几丝掩埋艺术的流沙,亦是吾夙愿之所在。”他除了校注第15卷的剧本外,还编写“表演科介”卷,严格按照莆仙戏的传统表演程序,邀请老艺人做示范表演,作现场拍摄,然后认真细致逻辑地编排介绍。

      编写锣鼓经的郑清和说,能为莆仙戏的传承工作尽绵薄之力,乃年近古稀之人值得欣慰的一件事。他所编的书分为五个部分,即概述、双槌演奏鼓点、阴阳槌演奏鼓点、战鼓堂和其他传统程序表演鼓点。陈象喜还在后记里总结了十条对莆仙方言文化的认识。

      编写莆仙戏音乐曲牌的谢宝燊说:“我酷爱莆仙戏音乐。在五十多年的音乐生涯中,我始终没有停止过对莆仙戏音乐的抢救。因为它源远流长,保留了唐宋大曲遗响,风格既独特又丰富多彩,曲调既古雅又与表演融为一炉,它是非常优秀的文化遗产,我的信念就是——绝对不能让她失传!”

      1962年3月,老舍与曹禺、阳翰笙等在莆田观看了《春草闯堂》等戏,老舍写下了《观莆仙戏》诗:“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弦歌八百曲,珠玉五百篇。魂断团圆后,笑移春草前。春风芳草碧,莺啼艳阳天。”老舍的这首诗,虽是观莆仙戏后感,却预言了莆仙戏可以“风流世代传”。正如《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的出版一样,莆仙戏从“藏在深闺人未识”,到现在走出深闺让人识。潘真进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