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庄边山歌传唱千年

    庄边山歌传唱千年

      “庄边山歌”是分布于岐山村、黄龙村一带的方言歌谣,有独唱、对唱、轮唱等多种形式,通常以叶笛伴奏,更显其独特魅力。其中的代表作品《三十六送》曲调古朴典雅,抒事风格,表现古时地方名人故事,特别使人感到亲切。

      “庄边山歌”每段四句,每句七字,以方言压韵,多为长篇叙事诗,诗莆仙民间歌谣的传统艺术宝库,对研究民间音乐的发展与演变提供了宝贵素材,而且对历史变迁、地方风土人情等研究可作重要资料。

      “庄边山歌”由于老一代歌手的衰老和谢世,传承出现断裂现象,面临濒危境地。为此,特推荐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

    ——————————————————————————————————————————————

      庄边山歌源远流长,素以内容丰富,题材独特,格调清新,琅琅上口等优点而久负盛名,长唱不衰。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庄边山歌流传空间究竟有多大?带着这个问号,记者特地走访了庄边山歌薪火传人戴素红。

      在村干部的陪同下,记者来到了戴素红家中,见记者造访,正在忙家务的戴素红赶紧放下手中的活计,边让座,边倒水,采访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

      戴素红首先满怀深情地向记者介绍庄边山歌的历史渊源及乡土特色。她说庄边山歌自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设置,传唱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山里人用莆仙方言演唱的一种歌谣,可分为独唱、对唱、轮唱等多种形式。庄边山歌是莆仙民间音乐的瑰宝,尤其以《三十六送》、《十二支白扇》等曲牌最为著名。昔日,山里人在弯弯的山间小路上边走边唱,或男女隔山对唱,别具地方韵味的歌声在深山幽谷中回响,悦耳动听,令人回肠荡气,心旷神怡……说着说着,她不禁边拍手边吟唱起《三十六送》,“送君送届枫岭亭,夹     山峰立眼前”。宋代郑樵著《通志》,万古流芳人称贤。”她有板有眼,声情并茂的清唱,令人拍手叫绝。

      据介绍,庄边山歌一般是7字为一句,4句为一段,以方言押韵,长短不等,大多为长篇叙事诗,广为传唱的有《三十六送》《十二月歌》《英台山伯》等。据《中国戏曲志·福建志》载:1919年“五四”运动后,莆仙戏“大共和”班演出了肖友渔编的《三十六送》。可见,把山歌搬上舞台并广为流传已有近90多年的历史。

      在谈及庄边山歌目前的流传空间时,戴素红一脸无奈地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化,传唱的人越来越少,至目前,当地能唱山歌的已屈指可数,且多为六、七十岁的老人。不少年轻人尚不知道“庄边山歌”为何物。

      面对“庄边山歌”这一古老的民间音乐濒临失传的现状,作为山歌传承人的戴素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办?为了让“庄边山歌”世代传唱,她决定为它做点什么?几经思索,她把村里那些能唱山歌的大妈大婶们组织起来,成立婶妈山歌队。逢年过节,婶妈山歌队便在村里的广场上进行义演。她们有声有色的表演引来了男女老幼的捧场、喝彩,给寂静的山村平添了几多欢乐与喜气。

      今年已年过不惑之年的戴素红,自幼酷爱山歌,初中毕业后,被镇剧团招去当演员,凭着她对艺术的钟情和天生的一副“金嗓子”,很快她便一路唱红,被人们誉为“山歌皇后”。后来剧团解散,她回乡务农。可劳作之余,不管再累,她都要忙里偷闲向老人请教山歌。至今她还保留着一本自己搜集整理的“庄边山歌”本子,里面记载着30多首上辈人口口相传的山歌歌词,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庄边山歌”的版本。

      2009年,她组织姐妹们走进涵江社区,为庄边山歌申报莆田市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进行演唱,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的欢迎,产生强烈的反响。许多人都说庄边山歌,莆仙人用莆仙话唱莆仙歌,听得来,记得住,学得快。

      为了让“庄边山歌”后继有人,戴素红告诉记者,目前她正准备与陈爱珠等几位山歌传人一起举办培训班,招收村里的年轻人参加培训。她还希望把山歌编制成录音带、DVD,让“庄边山歌”发扬光大,代代传唱。  钱碧云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