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民国时期莆田山歌拾萃

    民国时期莆田山歌拾萃

      民国时期莆田山区的商业、经济、文化、交通以及农林生产都极落后。据了解,当时山区的老乡有一辈子没有到过城里或涵江的。他们生活穷困,劳动艰辛,故有“沃柄、白沙,‘暝’做日拖”(莆田方言)的俗谚。下面搜集到的一些山区歌谣,既反映出他们生活、劳动的实况,又流露出他们乐观、求进步的向往。

      山区的民谣二首:“山里嫂‘猴’(能干),煮饭带梳头;使犁兼打耙,本事看田头。”

      又:“头戴箨笠仔,身穿乌衫仔,腰缚红裤带,露许红肚仔。”

      山区古道歌谣:“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头)扛。半世光阴路上忙,忙来忙去山腹里,不知海洋在何方?”

      白沙镇东泉一带妇女挑柴赶集途中轮唱的山歌:“头戴大箨笠,鬓梳蝴蝶髻,去掉红缚腰,不露红肚仔;不象平原婆,仍是山里嫂。”

      新县有《三十六送》歌谣(有曲谱,略):“送君送到出大埕,听闻八哥叫哥声。君你读书城里去,奴担柴米跟你行。”(原注:又如“送君送到过山前,莽草窝中两雉鸡。双手招摇叫君看,好比闺房咱两个。”)

      当时新县等地在城、涵求学的学生,多为家道富裕而又早婚的。故当他们去求学或工作时,常由其妻挑着柴、米相送,途中边走边唱此山歌小调。

      萩芦镇附近天真的孩子们对“山里嫂”的歌谣是:“山里嫂,真漂亮,头戴箨笠仔,髻插耳爬仔,腰缚红腰带,肚露红肚仔。”“山里嫂”们在途中也有轮唱《三十六送》、《梁山伯与祝英台》和《陈三五娘》等山歌。

      凤漈地区的孩子们看到永泰县的肩挑者,则唱:“头戴粗笠仔,肩压翘扁担,手持‘交杜杖’,一路唱哝——啊——口号。”又:“一队八九个,行路大整齐,站、歇、扶‘杜杖’,永福兄到来”。

      庄边群众对“上宫”妇女装束的歌谣是:“上宫小娘仔,瓜子脸,白沉沉;箨笠仔,清清白;发髻光溜溜,乌衫乌裤红腰带,脚踏草鞋撮绒球,一行八九人,整整清一色……”

      梧塘地区有《挑柴曲》(有曲谱,略):

      (一)

      月儿弯弯照大门,金榜题名君早回。

      路上野花君莫采,须念家中一枝梅。

      (二)

      月儿弯弯照溪门,家务有奴君放心。

      今早担柴梧塘卖,买回“糜配”孝双亲。

      (注:“糜配”,莆田方言,即下粥的菜。)(康永福)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