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莆田夜的“年轮”记忆

    莆田夜的“年轮”记忆

      出生在解放前的一代莆田人,都经历过没有生活用电的年代。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前,农村里一到夜晚,万籁俱寂。村民们白天干农活很累,吃过晚饭就没事干,往往早早就睡下。在天气热时,邻居亲戚一群人就会聚集在房前屋后的空地,风大凉快的溪边,七嘴八舌地聊村子里的事情。

      昨晚,在荔城区黄石镇桥兜村农家的院子里,80多岁的老人杨申加回忆说,那时邻居喜欢聚集在几步路外的宁海桥边乘凉,聊生活里的小事。哪里像现在,大家在家里有电灯照明,有电视看,已经很普及了。

      上世纪70年代末,农村开始通上电了。有条件的人家,从外地托人买回电视。在闭塞的农村,有了电视可是村里的大事。那时电视还是个稀罕东西,主人都会特地找木工做柜子装电视。更甚者还在柜子上安个柜门,不看的时候就锁起来。一到晚上,村里的小孩就聚集在有电视的人家里,围得里三圈外三圈。有的人家干脆架起电视开始收“门票”,看一次2毛!这成了那个年代特有的创收方式。

      电视成为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夜生活的“主角”。电视剧《排球女将》、《姿三四郎》等成为他们的集体记忆。而学校操场上的露天电影也让他们念念不忘。涵江梧塘镇陈建国说,那时夜生活不再只是逢年过节看莆仙戏了。一群小孩子为了能占到电影放映机边上的好位置,早早就吃过晚饭,搬着小板凳去蹲守。国产电影战争片《地雷战》、《渡江侦察记》、《小兵张嘎》等,大伙看得津津有味。

      进入80年代,莆田市区的夜晚还不热闹,夜市也不多见。许多市民们晚饭后喜欢出门散散步或是去电影院。当时在机关单位上班的人们一个月工资三四十元,一张电影票2毛钱。许多人都去市区早前的西湖电影院和侨联电影院看电影,从国产的《人到中年》、《庐山恋》,到日本高仓健演的《追捕》、《远山的呼唤》,再到欧美的《佐罗》、《蝴蝶梦》。晚上看电影的习惯,风靡一时。

      改革开放后,城市日新月异,生活瞬息万变,曾经忠实的影院影迷们不再夜夜向影院“报到”。饭店吃大餐,酒吧小酌,茶馆品茗,KTV一展歌喉,莆田人夜生活的去处令人眼花缭乱。70后和80后们从白天的工作中脱身,约上朋友在饮料吧打牌,或是去网吧组队玩网游。

      身处这个多元化娱乐时代的70后和80后们,面对五花八门的夜晚休闲方式,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80后的林雅倩,家住市区凤达小区,大学毕业后回莆田工作了2年多。她觉得,很多选择摆在面前,不代表那就是他们想要的。现在她身边很多朋友更喜欢待在家里玩电脑、上网、看电视。还有不少人报名参加了健身班,一周固定有3个晚上去锻炼身体。在工作之余,大家都希望能找到一个途径舒缓压力。夜晚,抛开工作,大家可以轻松以对。 吴琪娜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