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黄志农:透过书法看人生

    黄志农:透过书法看人生

    ——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秀屿区文联副主席黄志农先生

     

    点击查看原图

      书法艺术是一种线条的舞蹈。其中的诡秘与莫测耗费了黄志农先生三十余载。每逢夜深人静之时,他便用一种富有弹性的艺术语言与生命进行悄然对话。他的书法作品于浑厚苍茫中隐隐透出雍容雅致的气息,使得这种以草入行的灵的旋舞,具有了别样的风貌与肌理。此次,我们对他进行了一次专访,与读者一同走进他的书法世界。

      黄志农,字溪桥,1960年出生。从名字上看,就是个耕云种月的主儿。虽然作品经常在国家级中入展,荣获过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但他不事张扬,也不浮躁,把书法视为一生的旅伴,广纳碑帖,用功渎勤。他在勾勒着一条通往书法殿堂的直线。

      记者:作为一名比较出色的书法家,你是怎样和书法结缘的,并取得今天的成就?

      黄:我父亲以前是从省城下放回来的老医师,酷爱书法,写得一手方方正正的楷书,在老家一带颇有名气。平日里的耳染目濡及不自觉的临摹给我今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我16岁那年,有次登上莆田的古谯楼,意外地看到了琳琅满目的书法作品,让我一下子沉醉于“黑白天地”间。回去后,我四处搜集名家字帖,临池不辍。大我二岁的哥哥黄志刚也喜欢书法,那时,父亲便开始教我们两个写楷书了。我先临欧颜柳赵,后学“二王”、怀素诸体,接着学阴墟甲骨、秦汉碑铭,再攻行草。寒灯夜雨,几乎每夜都写到十二点多,有时到凌晨三点也不觉得疲倦。书法家余一石是我的同村人,经常为给我指点。1998年,我参加福医大医疗系函授,在榕城培训期间,经常抽空去拜访福州画院书画家石桥,也去求教书法家陈奋武。

      记者:在这么多年的自我炼悟和求教生涯中,哪次经历对你产生了转折性的影响,从而让你的书法创作产生质的飞跃?

      黄:2003年到2005年,我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研修班学习,得到了培训中心主任刘文华先生的指导与点拨。这段进修历程对我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用墨、技法等方面彻底刷新了我原来的理念。03年之前,我时常对自己的作品有种自我满足感,或者说有那么点自鸣得意,其实那时的我临帖面窄,视野不够开阔,审美情趣相对比较低,参加书法大赛名落孙山也是经常的事,这当然都是闭门造车的结果。培训之后,才发现自己先前的作品存在着诸多不足,比如太过轻飘等。自从调整了自己的创作理念以后,我的一些作品才有了质的飞跃,屡次在国家级中入展或在各种大赛中获奖。

      记者:你的作品经常在南京、天津等外地展出,也在山东淄博办过联展,结识了一些外地的书法朋友,你们是如何看待彼此的作品?

      黄:当时在山东淄博办联展的共有八十多位书法家,记得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主任刘文华也在场,他很关注我的“小行草”,给予“气息纯厚,洒脱自然”的评价,同时也为我指出今后的发展道路。

      外面的一些书法家的作品风格其实对我也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很多。只是有些人临摹古典的太深,技法太多,个性感相对不强。其实我们应该与古典适度拉开距离,临摹到一定的程度后,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记者:你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级中入展,能否谈谈你主要的创作理念,以及感触最深的一次创作过程?

      黄:我在创作中注重对古帖意蕴的挖掘,原创性的诠释,注重心境的融入和自身情感的自然流露。创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会回到临摹中寻找解决方法。

      同时,创作需要感性经验和生命直觉,在“展厅文化”的今天,我们呈现给读者的作品,始终依靠他们的第一感觉。所以感官需要不容忽视,在创作时要注入自身强烈的情感,让作品蕴含燃烧的激情和内在深度,这样才能唤起读者的共鸣,产生震撼。艺术属于时代,否则容易成为书奴、书匠。记得上次我参加中国首届草书大展前,花了很长的时间考虑参赛作品如何体现自己的个人面目、迎合审美情趣。创作时,不断寻找自己的感觉,反复调整自己的思路和状态。终于在某天夜里一挥而就。寄出去后,在“三万多件选四百件入展作品”中突围。当我收到通知函时,激动的无法言喻,也感到莫大的欣慰和满足!

      记者:对于书法的传承和创新您是怎么认为的?

      黄:书法创作,唯有反复临学经典,在继承上下实功夫,并融进自己的创新精神、艺术个性,才是正道。在临摹中逐渐锤炼自身技巧、方法,不断积累经验,以期在胸中构成自我感悟的审美意象,为创作的最终目的服务。说实在的,创新与超越将是我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记者:在市场经济浪潮翻滚的今天,作为一门艺术的书法也难以洁身自好,大师的作品已成为经济指标的一种象征,请问你对商业书法持何种态度?

      黄:市场可以说是衡量书法价值的砝码之一,毕竟得到社会的认可也是书法价值的一种体现。书法的价值同时也是遵循艺术的循序渐进的规律的。但书法的价值并不是与你在书法界头衔成正比的。

      记者:感谢你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您今后能为大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谢谢。 (张玉泉)

    点击查看原图

      孙光宪 ·风流子                   黄志农  书

     

      黄志农书法作品入展及获奖: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三届正书大展

      全国第二届扇面大展

      全国首届草书大展

      “敦煌杯”全国书画大赛

      首届敦煌国际书法艺术节全国书画小品展

      第二届“羲之杯”全国书法大奖赛

      全国首届“小榄杯”书法大赛

      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全国大型书法展

      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

      全国书法大赛“冼夫人”奖

      第二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

      2004、2005《书法导报》国际篆刻年展

      西泠印社首届扇面、手绢、楹联国际书法三大展

      获福建省“纪念邓小平诞辰百年、诚信书画作品展”铜奖

      获莆田市首届百花文艺奖二等奖

      获十四届文化部“群星奖”福建赛区银奖

      获海峡两岸职工书画大展金奖

      应邀参加第三届中国(南京)书法艺术节暨举办个人书法展

      作品入编西泠印社出版《中国百家写兰亭序》《中国百家写李白、杜甫、白居易诗》《中国书法选集》《福建书法作品集》{nextpage}

    稻花阵阵入梦来

      新春伊始,“心象水墨--黄志农书法作品展”在市群众艺术馆开幕,展出黄志农近年来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80余件,楷、行、草、隶,风格多样,是他近年来书法艺术探索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黄志农,字溪桥,号稻花香园。他出生在滨海乡村,幼时即以翰墨兴怀、以稻香入眠。在他读了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即被词中所描绘的明月清风、疏星稀雨、惊鹊鸣蝉、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所迷而取斋号为稻花香园。我想,这稻花香园就是黄志农梦里的记忆,是他的生活态度,是他的理想王国,从而也成为黄志农的艺术追求。那么,溪桥就是黄志农通向稻花香园的必经之路了,想想志农儿时,稻浪翻滚,稻香阵阵,就连梦里也是小桥流水的景象吧。

      志农的父亲已经驾鹤西去,我们已无缘求证,当初他到底为什么会给儿子取这样的一个名字?虽然那是一个以“农”为荣的年代,但志农的父亲毕竟也是伸楮弄翰之辈。很显然,黄是成熟的标志,志是一种态度,是通向成功的依赖,而农就是一种价值取向,就是稻花香园的主题。是不是志农的父亲以这样的方式在志农的一生里早早地种下了艺术之蛊?

      黄志农至今已在全国书坛上获奖、入展二十多次,但他仍然不骄不傲,淡然处之。质朴、散淡、自在、从容就是他现在的追求,而这也正是稻花香园的风格,是稻花香园的境界。当平淡成为最终的选择时,我们也就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台湾的美学大师蒋勋先生说得好:所谓的美其实就是做回最初的自己。

      志农的字乍看用笔自然,有点随意,看久了,才知道原来变化是行草的生命线,自然是行草的归宿;才明白不自夸,不卖弄,不矫情对一个创作者的艰难。志农的字多为曲线,有时候辨不清那里是起点,那里是终点,缠绕有致。看着他的字,我的眼前经常会浮现我老家的模样,那些云淡风轻的午后,那些蜿蜒的山间小道,那些赤足行走在田埂上的日子,那些不知生活艰辛为何物的童年时光,那些长大后的困惑以及一些纠结、一些淡淡的忧愁。

      《留得残荷听雨声》是一幅湿漉漉的江南景象,令人遐想,只是马车阵阵,残荷未残,徒留一番惆怅。而白者自白,黑者自黑的《白云初晴,幽鸟相逐》布局则大胆颠覆了我们的审美规则。《爱》的水到渠成、《二十四品典雅篇》的清雅、《李清照词》的婉转、回环等等小品很容易让我们窥见一个别致的心灵世界。看看小品,看看兰花,再看看红尘中的自己,你又会有些怎样的想法或冲动?

      纵观志农的作品,大都以小品见长,那些获奖、入展的作品也大都是小品的延伸。当毛笔的实用性渐渐退化,当我们的生活渐渐被现实肢解,当我们的居所渐渐像鸟巢那样窘迫……我们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内心,把毛笔当作内心的一个出口,把书法当作记忆的一种传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魏晋南北朝那凭书信往来报平安的“帖”的时代。把平凡当成永远,把小品的婉转、雅致当作生活的一种补充,或许这也是我们追忆前朝比较贴切的一种方式吧。

      很显然,装饰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我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装饰这个世界,世界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装饰我们的生活。所以,在小品的世界里,你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能,为所欲为。志农也深谙此道,那一幅幅别具一格的作品就是明证。

      其实,志农的大草也在小品里出现过,只不过那种性情和笔意的放纵被那些沉静的小楷冲淡罢了。志农的大草是对他性格的一种补充,就像他作品里经常出现的印章“马车”一样,那种驰骋的快感,那种突破的惬意,那种瞬间的愉悦,令他着迷而不肯停歇。马车或许是前生留下的一个印记,使得他如此珍爱而经常驾车巡行,只是有时候我会担心他误入花丛,担心他越走越远而远离了我们。

      志农认为写小楷不仅可以入静,还可以为行草服务。当然他的小楷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楷,但有了写经体的笔意,这样的小行楷就可以达到高古而灵动,含蕴而娴雅的田园境地。窃以为那些有小楷点缀的作品就是最精彩的部分,静极而动,动极而寂,就像我们的生活,有补充就会有丰富,有空白才会有进取。

      布展时,志农想把带来的作品全部展示出来,我知道他很难取舍,孕育过程的痛苦,作品形成的喜悦,每一件作品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到底应该把谁带出来呢,那种内心的挣扎我们感同身受。当然,在他难以割舍的情感里,也有很多自恋的成分。我想大多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是很自恋的,自恋使得我们能够在夜阑人静时依然厮守最初的真,自恋让我们保持愉悦的心情,散发自信的光芒,在艺术的世界里做自己的堂吉诃德。

      现在这个展厅的效果是大家努力的结果。一个人就是一个人,两个人可以称为我们,三个人以上就可以称为大家了,我想“大家”也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含义吧。

      对于书法,每个人好像都懂,都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但真正悟得其中三昧者到底又有几人呢?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在这一条道上耕云种月?不知有多少文人韵事令我们心驰神往?不知有多少翰墨令我们怦然心动?想想《兰亭序》,想想《祭侄稿》,想想《寒食帖》,我们依然可以透过墨迹清晰地读出作者的心迹。书法就是这样让我们与众不同,让我们心有灵犀,让我们薪火相承。

      稻花阵阵入梦来,那是对自己最美的告慰。就让书法的快乐温暖我们漫长而不平的一生吧,无需多问,无需多说。温建茂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