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回归古典 ——访古典人物画大师李耕之高徒孙仁英

    回归古典 ——访古典人物画大师李耕之高徒孙仁英

    点击查看原图

      挚爱艺术缘遇李耕

      记者(以下简称记):每一个艺术家的成长道路各不相同,大都有一个艰难曲折的里程。在这里,我首先请您谈一谈您是如何成为李耕先生的入室弟子?

      孙仁英(以下简称孙): 这事还得从1959年前说起。当时,省里决定为继承、发掘、抢救和整理李耕先生的传统国画技法,破格为在世的李耕先生成立“李耕国画研究所”,同时,要选拔2位国画基础较好的青年继承他的传统国画艺术。为此,县里确定要先把执教于仙游师范的陈毓和调进,陈毓和又极力向时任仙游县委书记申九顺等领导推荐将我也调进。于是,申书记亲自出面将我从福建省公安厅调回来。

      当时,遇到一个问题,原来李耕先生只答应政府为其成立“李耕国画研究所”,但他本身因习惯在乡下生活而没有考虑过要搬到城里。为此,原省委副书记林一心等领导一起到仙游县度尾中岳顶坑李耕先生家里,以“便于交流和保护其身体健康”为由请他出来,并答应为其解决所有困难和将其时在度尾小学任教的儿子李朴一起调进研究所。

      记:您原来在省公安厅工作,可以说这是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当时,是什么力量促使您有那么大的决心和勇气,让您放弃公务员,改投李耕先生门下。

      孙:我自幼喜欢画画。那时,我家隔壁是个牙医店,我经常会到隔壁拿废弃粉模,以买来的李霞画册和在许多店堂里看到的李耕作品为样板,在街道上到处临摹乱画,还经常从家里偷出钱,到当时有一家叫“三明同兴”的宣纸专卖店买纸在家里画。到了15岁那年,父亲要我学做生意,我却一点兴趣也没有,依然喜欢画画和学做点工艺。于是,在伯父的支持下,开始去学做细木,业余还坚持学习画画,并经常向附近教师请教。期间,得到美术教师陈毓和先生的关心指教,在他的帮助和举荐下,经常应县里邀请一起到县文化馆为有关部门创作各类专题的宣传作品和举办各种展览活动,并开始向各级报刊投稿,作品经常被《福建日报》采用,多次入选全省美展。后来因我出身好,又有一技之长,被县工会推荐调出参加工作,先后在仙游县公安局、晋江地区公安处和省公安厅搞宣传工作。那时,虽然工作很忙,但我从未放下一向挚爱的画笔。为此,当我一听到县里要调我回仙游随李耕先生专门学习传统国画,使自己有幸成为李耕先生的入室弟子的消息时,我心里说不出有多少地高兴。于是,上级领导一提出来,我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不堪重负差点当逃兵

          记:能否简单地谈谈您当时进入李耕国画研究所时的状况。

      孙:李耕恩师对我器重有加,关怀备至。李耕国画研究所刚成立时是设在仙游县文化馆祠堂内,先生住祠堂护房一处,我和陈毓和、李朴三人合住一间,当时条件较差。平时创作,先生与我和李朴在大厅里画,毓和师兄在护屋单人一间画。因三位徒弟,只我一人是党员,为此,组织上对我的要求更高。记得当时省里多位领导都有对我说:“你不但要跟先生学好画,同时,要照顾好李先生的生活。”为此,当时但凡先生生活所需,一律由我负责办理。如李先生外出,我必须负责牵引和随同陪护等。

      由于当时县文化馆经常要组织举办各种文化和娱乐活动,文化馆里又吵又热闹,为此,李先生重要的创作大部份都选择在凌晨,先生每次要画必与我说,让我把纸提前一天挂好。李先生创作与众不同之处是很少画单幅,每次一创作就是一批,一般一挂就是10-20张,大厅里的三面墙壁都占用。李先生创作习惯把作品挂在墙壁上画,即先将纸刈好,并在纸边着浆,然后粘在墙壁上只留一个口,以便吹风不粘壁,接着喷水让使纸涨平,然后开始创作。李先生每次创作,我都要提前到场,一般凌晨3、4点我就得起床,先把墨磨好,寒冬季节,还要将李先生用的火笼的炭火点燃。先生创作时,通常是右手提着火笼,左手拿笔站在那边画。李先生创作的独特之处是先用炭笔打草稿,再用淡墨画一遍,然后,走走看看,画画停停,边画边改,有时把画好的人又改变成树,或把画好的树改变成人,可谓千变万化,应对自如。李先生创作也不是每张一次画完,而是这张画画那张画画,直至整批作品同时画完。李先生创作时,有出现得意之笔或画面,经常会特意叫我靠近,认真为我指点创作技法。那年,李耕先生应邀为人民大会堂福建馆绘制《松青鹤白东方红》、《松鹤遐龄》巨幅堆漆屏风画及《梅兰菊竹》四条屏。当时,那两屏风画和四条屏都是在原仙游县文化馆内画的,李先生在创作期间,自始至终要我随在身边作帮手,使我大开眼界,画艺长进更快。

      记:李耕先生的名气非常大,作为他的入室弟子,请问,您当时的压力大吗?

      孙:说句实在话,虽然我当时在画画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心里也做了吃苦的准备,但跟随李先生学绘画艺术,其艰难的程度还是出乎我的想象。(沉思)因为要学习先生的传统国画艺术,须先学好先生的工笔画,而那时李先生年纪已70来岁,艺术也进入至高境界,平时创作的作品,大多是半工写和大写意,很少画工笔,我也只能按李先生的画法去学,心里很担心学跟不上,加上那时上级领导很重视我们学习的进展情况,记得原华东局书记陈丕显、省委书记处书记林一心、县委书记申九顺经常到研究所问我:学习的怎么样?行不行?尽管我进研究所随李先生学画后,画艺已大有长进,作品经常被推荐参加全国、省、市大展并频频获奖,但我心里仍然感到压力很大,以致产生不想继续学,欲离开研究所的念头,并不时地向同事、上级领导流露出自己的想法。不知是谁把消息传到李先生那里,有一天,李先生特地走到我身边坐下对我说:“仁英,我告诉你,你就按现在的画法坚持画下去,工笔慢慢再学,诗词方面也不要紧,我会教你。”

      记:李耕先生性格内向,不喜欢夸夸其谈。他教学时又是如何与你们交流的?能否谈谈其中奥秘。

      孙:李先生的教学有个特点:就是少说教,多示范。平时要求我们要多看多练。他一般早上5、6点即开始画,直到晚上12点左右才歇息。李先生从来不画雷同作品,再好也不复制。他在创作时很少说话,我们也不说话。但有时他会针对一些作品或画面,告诉我们他是如何构思的,是怎样使某作品或某处画面浓淡有度、结构合理,以及某地方为什么要补笔或补白等等,平时我们有问,他也会耐心为我们解答。因我的画位与李先生相邻,李先生经常会主动走过来看我的画,并给我作指导,有时我画完作品人已离开,李先生看到里面有不足之处,也会为我补笔修改,使我惊喜万分,感激不已。

      古典中寻找闲情逸致

          记:李耕先生生性恬淡,情趣高雅,但生活非常简朴,对物质享受看得很淡。为了回报国家,他把自己所珍藏的自己作品一百多幅赠送给省文化厅,还有三百二十幅献给国家。孙老师,90年,您在厦门举办大型展览,展后将120幅作品拍卖所得100多万元全部捐献给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请问,您这是受李耕先生遗志的影响吗?

      孙:李耕恩师一生任劳任累,竭尽所能,勤奋敬业,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了大量不平凡的业绩,达到了人生价值的最大化。每当我回忆起先生的一件件往事,一个个故事时,心里总是暖融融的。先生的清廉节俭精神和崇高的美德时时提醒着我,也时时唤起我对恩师的的怀念。

      李先生喜欢古典美,这在现在略显浮躁的城市格外超脱。同样,这种古典美的东西,始终还在影响着我的生活。近几年来,面对西方现代美术思潮和艺术商品化倾向,我没有辜负李耕恩师的临终嘱托,坚持不随波逐流,不贪图名利。俗世如此喧嚣,何不回到古典中去,让我们走到古人的生活里,如此气安而静,如此丽色闲情。

      记:孙老师,您现在是唯一在世的李耕先生的入室弟子,同时也是“李派”领域的翘楚人物,可以说,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最后一个问题,请问您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孙:眼下,我已届古稀之年,工作上已退居后线。现在,政府已将弘扬李耕国画艺术作为建设临港工贸旅游城市和打造“中国古典工艺家俱之都”的重要内容,并将在县科技文化公园内建“李耕国画研究所”。对此,我感到欣慰。

      只是,我心中还有一个难解的结,就是同门师兄弟的不断离去,其作品也随之流失,有的连个画册也没有,岁月无情,或许多年后世人只知李耕先生有其徒弟,但不知其作品所在。因此,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政府能给我个地方建一个“孙仁英作品陈列馆”,无偿对外开放,既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及有志于学习“李耕画派”国画艺术的后生们较全面地了解“李耕画派”国画艺术的特色,又可为海内外来莆旅游观光或经商务工的“李耕画派”国画爱好者与朋友们提供一个有利于互相学习、切磋和交流的场所,使本人能够在有生之年,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抢救和保护“李耕画派”国之瑰宝艺术遗产继续做出新的贡献。至于建馆的钱,由我自己想办法来筹备。(郭清锋)

    点击查看原图

    {nextpage}

      笔墨相承继 丹青写古今——解读孙仁英古典人物画艺术

      与孙仁英神交多年,彼此一旦见面,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日前,回仙游老家又顺便前往看望。获悉前段《人民画报》派记者对他进行专访,并为他出版《当代实力派画家:孙仁英作品专集》画册,还将我以前采访他所写的《逸气出尘 清音独远》一文选为画册的首页,使我深受感动。由此可见,他对我的信任之深,友情之浓,非同一般。打开画册一看,呈现眼前的一幅幅古典人物画作,皆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孙仁英,福建省仙游县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福建省文史馆馆员,仙游李耕国画研究所名誉所长。

      “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是“李耕画派”指导艺术实践的主旨。孙仁英从开始画画的那时候起,就始终坚持这一旨意,深入钻研传统,认真进行写生。在李耕先生和历代古典人物画大师的佳作中寻求营养,明径悟道;在深入大自然、生活、观察写生中认识物理、物情、物态,寻找创作灵感;在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的交融中把握艺术之美,以满腔激情创作了一大批独具个性的古典人物画佳作。孙仁英笔下的仕女画清逸灵秀、笔墨精巧,具有“绮而有致,艳而有骨”的独特风格,无一般仕女画的“艳绮浮丽”的俗病;孙仁英笔下的仙佛高士、古今名人,则皆笔酣墨畅,人物刻画气度非凡,骨格高妙,然绝不作故弄玄虚、变形夸饰之态。古人云:“志高者,意必远,器大者,声必宏。”孙仁英的作品,笔法超脱老练,布局落落大方,境界古淡幽深,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不过于奇峭,在构图和表达形式上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可谓“笔墨相承继,丹青写古今”。这是孙仁英对艺术真谛的体悟与追求,也可以说是一种在流行风气中拒绝媾与坚持自我的体现,正是这种清醒的艺术头脑使其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始终保有平和的心态和坚定的目标,也是其作品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原因。

      孙仁英的作品多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历史传说和历史典故为题材,立意高远,内容充实,使他的画不只流于单一的形式美感,而成为表达个人寄托的途径。以愿景入画境,以心境入画境,两相款洽,深契妙理,往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孙仁英先生所作的《竹林七贤》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女娲补天》获“俊隆杯”九五华人书画艺术大赛特邀名人金奖,《铸剑图》获全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书画展优秀奖,《桔颂》、《夸父逐日》、《颜真卿》等8幅作品入选2005年文化部编辑出版的“当代中华文化名家专题邮票”,并被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邮票博物馆等有关部门收藏。      (赵鲜明)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