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蔡端明幸遇凌景阳

    蔡端明幸遇凌景阳

      □游心华

      宋真宗天禧年间,仙游县尉凌景阳,因慧眼识珠发现并提携农家弟子蔡端明兄弟“留署课经”之举而声施后世,自宋迄今历代县志、府志皆形诸笔墨,垂之史册。

      已知最早的文献资料来自宋嘉佑三年(1058)蔡襄撰写的《凌氏族谱序》:“景阳公以四川都护,疏请近养,乃改仙邑尉,襄兄弟在尘埃稚齿,幸弃教育,思出非常,及公擢知福州,卒于官。襄奔赙不胜哀慕……”这是蔡襄对恩师凌景阳的真情坦露。

      光阴荏苒,198年后南宋宝佑四年(1256)仙游县尉黄岩孙撰《仙游尉厅思贤堂记》正式将蔡襄邂逅凌景阳这段往事载入了史册:“蔡君谟弟兄生农家,幼未知学,凌公景阳一日拔之郡,髫延之公廨,鞭辟与子弟齿,弟兄日进学不已。去之日,复以嘱之守,置于学督课之。后接踵登上第,而君谟卒为庆历名臣,系一尉教诲之力……”

      次年,黄岩孙主持编纂《仙谿志》,在“令佐题名”篇里对凌景阳、蔡襄师徒之谊又作了详尽的记述:凌景阳,为仙游县尉,一日,检覆于近郊,有一道士挟二童子来观,眉目疏秀,精神爽拔。景阳问童子为谁,道士言:“农家,姓蔡氏。”问:“读书乎?”曰:“未也。”即蔡端明与弟高尔。及归,戒道士谕其家,令至邑躬教以经。二子日进不已,如夙学者。公秩满挈(带领)去郡中,嘱之太守置于学,督课之。其后端明与弟俱擢第,端明致仕通显,自公启之。见苏象先《谈训》。(注:黄岩孙,字景传,温陵人。宝佑间仙游县尉,兴学校,通水利,创舆梁,为政一本于儒者之道。尤遂文学,尝篆辑《仙溪志》十五卷行于世。详见《八闽通志》卷三十九·秩官)

      《仙溪志》刊行三百多年后的明万历六年(1578)闽侯人王应山撰《闽大记》也是如此这般地描述:“蔡襄,字君谟,仙游人,与弟高(字君山),幼为道童。县尉凌景阳奇之,勉令就学。”说明当时蔡襄、蔡高尚处于“尘埃稚齿”(指年少、儿童的意思)之年,未入学或刚刚识字阶段,父母为他的未来提前筹划两个儿子送入仙邑近郊某道观学道。按照《黄帝内经》上讲女子在14岁前,男子在16岁前,是学道修道的最佳时期。

      凌景阳(注:以巡捕为职,宋官阶也)真切深厚之旨,昭然若揭,他确是真心“勉令就学”,“令至邑躬教以经”。蔡襄与弟蔡高究竟是哪一年遇到凌景阳,已难辨其详。庆历元年(1041)六月蔡高病卒,蔡襄作《祭弟文》泣曰:“吾自五岁与汝从学,及吾年十五再就乡举,汝时十三,盖亦焉……”,可见蔡襄兄弟俩年甫弱冠(约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始接受启蒙教育,当时仙游已有县学(即文庙),为蔡襄兄弟俩日后进城就学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清道光举人林有融在《枫亭志》里曾追述蔡襄早年读书于塔斗山虞峰岩,“后大魁天下,官至端明殿学士,出为泉州太守,创建亭阁为登临游息胜概。至南宋时新安朱夫子讳某号紫阳,官同安路,出枫亭驿,登其上必停骖信宿,倡本里人士讲学。因构书院,沐其教者后即祀文公于院中。匾曰:崇正堂。”但《枫亭志》的这段记载稍失偏颇,误将凌景阳与蔡襄初次相会的时间设定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庚戌(1010),查阅年谱发现蔡襄此时尚未出世,何来相遇之说?

      又据上海图书馆藏《凌氏宗谱》载:“凌景阳,名将,字彦智,北宋徽州泾县人,宋太祖乾德四年丙寅(966)八月八日辰时生。宋真宗大中祥符戊申(1008)进士,初授钱塘令,迁四川都护。天禧二年(1018)丁忧疏请近养,改闽州仙邑尉。”从中不难看出,凌景阳从蜀地改迁仙游县尉当时蔡襄大约七岁、蔡高五岁而已。

      2020年《枫亭镇志》(中国文史出版社)大事记载:“天圣二年(1024),凌景阳发现蔡襄、蔡高两兄弟聪明朴实,送其上县学读书。三年后,上送兴化府学续读。”显然《枫亭镇志》与《凌氏宗谱》所记载的上学时间不符。

      明代《八闽通志》《兴化府志》及清康熙、乾隆两朝《仙游县志》都记载了这一事件。乾隆版《仙游县志》“摭遗志”载:凌景阳,里籍无考,周翠渠曰“捕盗,尉职也。景阳为尉,乃肯造就后进如此!夫农家子望入县门且不可得,尉乃授以经而终成之,此其心与常衮入闽之心同。他日襄为名臣,而高有神明之誉,皆景阳培养之力也。”

      作为蔡襄的同乡后辈、明代江西参议陈迁在《仙谿志》卷六“令佐题名”良吏政绩篇写道:“仙邑古多名宦,然旧志所录者,惟贾郁、郑昭叔、凌景阳二三人尔,若段全、谢天民、赵公绸、叶文炳、蔡次传、庄梦说辈六人,皆有政绩可称,不知为何遗之不录……”

      由于蔡襄与凌景阳的这段奇遇,使他们日后成为文学上的知音和姻亲。宋状元、司空宋庠(996—1066年)称赞凌景阳、韩综、蔡襄为“三英”,曾作《凌景阳寺丞与韩综监簿蔡襄秀才雪夕会饮聊诗》为证:

      岁龠愁云暮,朋簪夕宴开。贤如颍川聚,兴是剡溪来。

      泻酒蟾波溜,雕章烛刻催。三英知绝拟,况复是平台。

      宋庆历七年(1047)凌景阳以都官员外郎知漳州,娶江阴葛惟明长女,苏象先《魏公丞相谭训》里记有凌景阳在仙游当县令时教蔡襄兄弟读书,后将妻妹介绍给蔡襄,做了连襟。又据《中华凌氏统公世系谱》载,凌景阳父凌策,母张氏(娘家为仙游钟山),子六,时称“六桂”,凌景阳为家中长子。蔡襄《凌氏族谱序》提到凌景阳有三个儿子,长子凌世宽留居莆田壶南,次子、季子留居仙游钟山,蔡襄撰写的《凌氏族谱序》就出自钟山《前枫凌氏族谱》。蔡襄为报答凌景阳的知遇之恩,“乃以女孙妻其令子良辅,于今溯流穷源不忘所自。”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