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八闽第一位女诗人的《二南》志向

    八闽第一位女诗人的《二南》志向

      □周奇伟

      江采蘋,唐开元十年(722年)正月出生,莆田黄石镇东华(江东)人。她是八闽第一位女诗人。历史记载,江采蘋有“幽娴之德,清绮之才”,善属文,自比谢女道韫,曾作《萧兰》《梨园》《梅婷》《丛桂》《凤笛》《玻怀》《剪刀》《绮窗》八赋,当时广为传诵。她又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爱妃。开元二十七年(739年),高力士出使闽、粤,见采蘋年轻貌美,即选入宫中侍驾。采蘋深爱梅花素雅高洁,宫中所居之地悉植梅树,待到凌寒梅开之际,赏梅吟赋,流连忘返。唐玄宗对她宠爱有加,在《题梅亭》一诗中写道:“亭名梅矣雪霏霏,傲骨清香百卉稀。卓卓不群如玉状,从今呼尔为梅妃。”因此,她也被人称为“梅妃”。

      在唐人所写的《梅妃传》中记载:“梅妃,姓江氏,莆田人。父仲逊,世为医。妃年九岁,能诵《二南》,语父曰:‘我虽女子,期以此为志。’父奇之,名之曰采蘋。”

      宋代李俊甫《梅妃入侍》记载:“梅妃,姓江氏,莆田人,九岁能诵《二南》诗,语父仲逊曰:‘我女子,期以此为志。’父奇之,名曰采蘋。”

      这两段史料皆提及的《二南》即《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论语·阳货篇》:“子谓伯鱼:‘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可见二篇之重要。

      周公和召公是西周时的辅政大臣。周公即周公旦,他制作礼乐,完成周礼,施行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被视为儒家圣人。《尚书》说他:“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召公,即召公奭。他完成了追剿商朝遗族的大功,平叛结束后,回到都城,和周公一起辅助周成王,在周公旦去世后,又辅助康王治平天下,史称“成康之治”。

      周人本为后稷的后裔,兴起于岐山之阳。武王伐纣灭商后,周朝取得天下,分封岐周故地,以为周公旦、召公奭的采邑,并使周公为政于国中,召公宣布于诸侯。后来,周公制作礼乐,采集文王之世风化所及的民俗之诗,作为房中之乐,又推及乡党邦国,以彰显先王风俗之盛,使天下后世得以取法。其中,大部分采集自国中的,就命名为《周南》;而采集自召公治理的南方地区,就直接称为《召南》。

      《吕氏春秋·季夏纪第六》中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说的是,大禹巡视治水,途中娶涂山氏之女。大禹还没来得及与她举行仪式就到南方巡视去了,涂山氏之女就叫她的侍女在涂山南面迎候大禹,她自己作了一首歌,歌中唱道:“候望人啊!”这是最早的南方音乐。周公和召公曾在那里采风,后人就把它叫做“周南”“召南”。

      由于周公、召公管理的地域井井有条,民风淳朴,所以《二南》被认为是国风中的正风。《周南》11篇,先儒认为《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主要讲后妃之德。虽是讲后妃之德,其实还是在称颂周文王身修家齐之效。而《桃夭》《兔罝》《芣苢》《汉广》《汝坟》《麟之趾》从各个方面反映家齐、国治、天下平的成效。《召南》14篇,《鹊巢》《采蘩》《草虫》《采蘋》,讲的是夫人、大夫妻,由此可见当时国君、大夫为周文王所宣化的结果,可以修身以正家。《甘棠》《行露》《羔羊》《殷其雷》《摽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何彼襛矣》《驺虞》可见方伯能宣布文王的政命,而国君能修之家以及其国。虽然表面上没有提到周文王,但侧面体现了文王明德新民之功惠泽广大。

      《二南》所表现的似乎多是爱情诗,但它们所歌咏的却不仅止于此。它们歌咏爱情中最美好的事物:自由地追求,执着地爱慕。修身高洁的少女有一个好归宿后,愉快地劳动,虔诚地祭祀,当然也有对夫君热烈地思念。《关雎》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所谓“琴瑟友之”令人想到婚后男女心心相印的情景;而“钟鼓乐之”,描绘的是祭祀有时,家室兴旺的场景。《采蘋》中,一个女子四处殷勤地采蘋、采藻,就是为了将其置于宗室,用于祭祀。家的基础是夫妇,而夫妇之情始于爱情。爱情之中,女性的感受和作用尤为重要。有了美好的爱情作为基石,夫妇之间相濡以沫,共同孝亲敬长,维系家室,祭祀神明,则社会、邦国、天下就有了治平的基础。身正则家正,家正则国正,国正则天下正,这是周代宗法制所追求的题中之义。

      北宋理学家程颐说:“天下之治,正家为先。天下之家正,则天下治矣。二南,正家之道也。陈后妃、夫人、大夫妻之德,推之士庶人之家,一也。故使邦国至于乡党皆用之,自朝廷至于委巷,莫不讴吟讽诵,所以风化天下也。”《易经》的《下经》以咸、恒开篇。咸者,在于两情相悦相感;恒者,义在使家道恒久。这与《二南》所要强调的一脉相承。

      江采蘋以《二南》为志向,我们可以知道,她向往其中所描绘的女子:洁身自爱,渴望与如意郎君琴瑟和鸣,持家有道,祭祀有时,致力宗室兴旺,邦国、天下和顺。梅花香自苦寒来。江采蘋酷爱梅花,是渴望像梅花一样能独立不惧,凌寒不挠,始终保持高洁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她的《二南》志向和爱梅的初衷是一致的。在《和唐明皇梅亭诗》中,江采蘋写道“天恩浩荡布霏霏,梅洁冰清举世稀。秀实和羹花结子,兰香王者愧称妃。”道出了她对梅花的推崇备至,也表达了自己对“梅洁冰清”品格的无限向往。

      梅妃才华横溢,南宋大词作家刘克庄在《咏梅妃》中说 “萧能妻弄玉,琴可挑文君。吹彻宁哥笛,梅妃未必闻。”唐宋史料记载,梅妃曾与唐玄宗斗艺,玄宗戏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我矣。”梅妃却应声说:“草木之戏,误胜陛下。设使调和四海,烹饪鼎鼐,万乘自有宪法,贱妾何能较胜负也。”拥有家国情怀,希望君王调和阴阳,使得四海清平,而非流连于“雕虫小技”,这才是江采蘋希望玄宗做到的,也正是她最初的志向。

      江采蘋入宫后,曾多次劝谏唐玄宗勤政。当时的嫔妃“施素粉于两颊,相号为泪妆。识者以为不祥,后有禄山之乱”。(五代·王仁裕等撰《开元天宝遗事》)而梅妃始终“淡妆雅服,姿态明秀,笔不可描画”。刘克庄在《梅花十绝答石塘二林三叠之五》中描绘:“半卸红绡出洞房,依稀侍辇幸温汤。三郎方爱霓裳舞,珍重梅姬且素妆。”

      唐天宝四年(745年),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集三千宠爱在一身,“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大唐一步步走入危途。汉代失宠皇后陈阿娇,以百金重托司马相如作《长门赋》,期待转呈汉皇,寻回圣宠。后来皇帝看到此赋,颇受打动,又重新宠幸阿娇。杨贵妃侍宠妒悍,梅妃势弱见欺,本想效仿陈阿娇,重金请高力士找词人写赋,挽回圣心。高力士当时正奉承杨贵妃,也畏惧杨妃的盛气,谎骗梅妃称无人能解赋。梅妃无奈之下,自作《楼东赋》:

      “玉鉴尘生,凤奁香殄。懒蝉鬓之巧梳,闲缕衣之轻练。苦寂寞于蕙宫,但凝思乎兰殿。信摽落之梅花,隔长门而不见。况花心飏恨,柳眼弄愁。暖风习习,春鸟啾啾。楼上黄昏兮,听凤吹而回首;碧云日暮兮,对素月而凝眸。长闼深扃,嗟青鸾之绝信;温泉不到,忆拾翠之旧游。

      噫!昔太液清波,水光荡浮;笙歌赏宴,陪从宸旒。奏舞鸾之妙曲,乘画鹚之仙舟。君情缱绻,深叙绸缪。誓山海之长在,似日月而无休。奈何嫉色庸庸,妒气冲冲,夺我之爱幸,斥我乎幽宫!思旧欢之莫得,想梦著乎朦胧。度花朝与月夕,羞懒对乎春风。欲相如之奏赋,奈世才之不工;属愁吟之未尽,已响乎疏钟。空长叹而掩袂,静踌躇乎楼东。”

      此赋后被收录《全唐文》。赋中所表达了对唐明皇的思念之意和闺怨之情,此意与《诗经·二南》中的《草虫》《葛覃》等篇异曲同工。杨贵妃见赋,妒心大起,要明皇赐死梅妃。可是唐玄宗已被此赋所感动,一时默然,对杨妃的请求置若罔闻。

      此时,番邦进贡了一斛珍珠,玄宗令人转送梅妃。梅妃见到珍珠却没有一丝欢喜之意,草拟了一首《谢赐珍珠》,令侍者转呈御前。诗云:“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诗句表面上看是写闺中妇人的凄婉和无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梅妃对无法实现《二南》志向的失落愤懑和决绝转身,展现了不与俗争的高贵和傲骨,令人读后不由心生爱怜,敬慕有加。

      “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谢赐珍珠》所描述的不仅是有德才的梅妃被冷落的境遇,更隐喻了大唐众多贤士被埋没的历史事实。“糟糠养贤才,珠玉买歌笑”,这是盛世大唐所暗藏的真正危机。耽于声色的玄宗并没有觉察到这些,他只是认为这不过是失宠妃子的优雅牢骚而已,遂令乐府为此诗作曲,取名《一斛珠》。这首诗后被收录《全唐诗》,经德国大诗人歌德翻译介绍到了欧洲,系中国古诗最早译为德文的一首。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大唐隐藏的危机终于显现为“安史之乱”。马嵬坡前,将士不满杨国忠一族误国误君,要求玄宗赐死杨贵妃,玄宗无奈应允。相传,安禄山兵占长安,梅妃身陷宫中,无法逃出,遂留下绝笔:“胡骑满皇城,愧无尺寸功。丹心悬日月,普照勤王兵。”后舍身殉节。长安、洛阳二都收复后,唐玄宗回到长安,想念梅妃,令人四处寻找。有宦官为解玄宗思愁,进献一幅梅妃的画像,玄宗见画啜泣不已,题曰:“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令人模像刊石。在历尽铅华之后,唐玄宗或许才更意识到朴实无华的可贵。

      玄宗四处找寻梅妃不得,一日梦中,仿佛听见梅妃隔竹间泣,含涕障袂,如花朦雾露状,还隐隐听得梅妃言语道:“昔日陛下蒙尘,妾死于乱兵之手,哀妾者埋骨池东梅株旁。”玄宗一身惊汗,从梦中醒来,急命人在太液池、温泉池等处寻找,最后在温泉池梅花树下发现梅妃遗体,只见她锦裀裹身,胁下有刀痕。玄宗恸哭不已,亲自制文哀诔,并以王妃礼节易葬。

      若论貌相,梅妃亦是倾国倾城。梅妃《在花萼楼》诗道:“庭院梅花发,金闺罢晓妆。自怜倾国貌,只是伴寒香。”清代乾隆皇帝在《山茶》中题道:“浅红娜娜弄芳菲,清雪依然丽晓晖。设拟唐宫斗绝色,梅妃侧畔有杨妃。”又于《红梅》中题:“气味本来自相亲,妆成不语亦传神。试看泪污红绡处,合唤唐宫江采蘋。”然而梅妃之美,更在于其凌寒而香的傲骨,在于她的《二南》志向。杨玉环一条白绫,被赐自缢于马嵬坡。而梅妃慷慨捐生,埋玉梅根。刘克庄在《唐二妃像·杨妃·梅妃》对二人作了这番对比:“不但烹三庶,东宫亦屡危。元来玉环子,别有锦绷儿。素艳羞妆额,红膏妒雪肤。宁临白刃死,不受赤眉污。”

      传说,江采蘋封妃后,莆田诸女尽封孺人,在出嫁时皆可乘坐銮驾。皇帝还特地下旨,准许梅妃故里的房屋依照皇宫形制,脊头半翘,俗称“妃子脊头”。采蘋之父江仲逊曾到长安探望采蘋。临别时,玄宗派宫廷乐师雷海清把一班梨园子弟编排后,让江仲逊带回乡里,以彰显荣恩。从此,莆田便有了流传至今的地方戏曲——兴化戏(后称莆仙戏)。

      江采蘋死难后,里人在莆田黄石镇江东村浦口宫立庙,春秋祭祀,至今香火不绝。近代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曾为浦口宫题写楹联:有怀期报国,所贵在无私;明珠辞一斛,亮节足千秋。江采蘋之弟江采芹,曾册封国舅,官至御史台御史大夫,后在“安史之乱”中投军从戎,壮烈捐躯,被封“忠于帝室,赐食庙祭”,亦配祀浦口宫。

      千百年后,在以荔枝闻名天下的莆阳,兴化知府以“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作为衙署楹联,道尽梅妃在邑人心目中的尊荣。时至今日,这份尊崇历久弥新。后有好事者,再添以数笔:“荔子甲天下,人道敏政,地道敏树;梅妃是部民,知己者用,悦己者容”,回想千百年前江采蘋的《二南》志向,倾听耆老津津乐道她的传说,不由令人感慨不已。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