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南宋真御史丁伯桂

    南宋真御史丁伯桂

      □阮其山 文/图 

    1.jpg

    2.jpg

      广东潮州韩愈祠

    3.jpg

      越王井

    4.jpg

      刘克庄为丁伯桂知南海县赠诗

      丁伯桂(公元1171—1237年)字元晖,宋代兴化军莆田县城厢人。是南宋中期一位著名的御史和谏官。他论事鲠直,力扶世道,切中时弊。史家称他“侃侃正色,有古争臣之风”,邑人名臣刘克庄咏诗赞他:“谏书百世尚流芳”。

      丁伯桂出身于仕宦之家。祖父彦先为北宋仁宗宝元初年进士,是莆田丁氏的第一个进士。初任知县,官终秘书郎。三个侄子也是进士出身,分别任县主簿、县丞、州学教授。伯桂兄弟八人,在科场皆有名声。伯桂子南叟,任泉州市舶(港)务监。侄子南一为潮州府学教授。彦先廉仁刚正,教子有方,一门诗书继世,对丁伯桂的志向、品格及其仕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宋宁宗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丁伯桂考中进士,由此步上仕途。他居官三十多年,历经地方与朝廷多个职务。先是授任永春县尉(从九品),届满转为宁德县丞,改任浙东路(今浙江)定海三石桥酒库监官,广南东路(今广东)南海知县,梅州府教授等职,入朝后尝出任肇庆府通判(辅佐监察州政,由朝廷选京官任)。

      一、居官为民,民心信服

      丁伯桂赴任广南东路(今广东)南海(今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知县。行前,刘克庄尝撰诗为其送行。诗云:“不用急符催,先行要看梅。岁时亲祭海,休沐(休假)必登台。鲍井聊供饮,韩碑待拭苔。遥知蛮俗喜,令尹带琴来。”(《送丁元晖知南海》)

      当时广东南海县是未开化的岭南蛮荒之地。刘克庄赠诗寓意深刻。梅花清雅美秀,凌寒飘香,象征清廉高洁、孤傲坚贞、奋勇当先的品格,也是世间友情的象征。刘克庄嘱咐“先行要看梅”,是勉励他上任前先要以梅花傲雪御寒的贞洁品性,确立清廉坚贞的信念,居官清正。要发扬唐名臣、潮州刺史韩愈,办教育、驱鳄鱼,为民众做好事。

      唐中书舍人、刑部侍郎韩愈,上表极谏唐宪宗遣使迎接佛骨入宫,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以戴罪之身,履行国家臣子的天职。任上关心民瘼,兴利除害,以济民困。

      潮州湫水多鳄鱼,残暴酷烈。“鳄鱼大于船,牙眼怖杀侬。”韩愈询吏民疾苦,皆曰:“食民畜产将尽,以是民贫。”鳄鱼之患,过于猛虎蛇之害。想百姓之所想,急之所急。撰《祭鳄鱼文》祭鳄,以羊、猪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驱除鳄鱼。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必尽杀乃止。经数次围剿,多年困扰百姓的鳄鱼被驱除。时潮人未知学,韩愈倡办潮州乡学,举荐地方贤能主持州学。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明,使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韩愈遂被潮人奉为神。宋潮州通判陈尧佐建韩文公祠纪念,祠内有苏轼等历代名人碑刻。

      “韩碑待拭苔”是说,等待伯桂去擦除青苔阅读韩碑,重温韩愈为民办事的事迹。“岁时亲祭海”是说要关心民瘼,为民除害。“令尹带琴来”,“令尹”泛指县、府长官,“琴”象征文化,寓意老百姓喜迎县官兴教办学,带来文化。刘克庄的诗是对丁伯桂走马上任的最好临别赠言,寄托挚友的爱心和热切希望。

      史籍记载,南海县有南越王古井,井水味甘,为玉石之津液。传说南越王赵佗长期饮用此井水,保养身体,长命百岁。此井后来册封为“玉龙泉”。丁伯桂到任后,见井边百姓排长队取水,常发生冲突,就派人修井,凿了九眼的井盖,方便百姓同时汲水。

      其后,丁伯桂任广东梅州府教授和肇庆府通判等职。族谱记载其通判肇庆府任上,“清廉耿介,执法严明,奸豪凛畏,民心信服,一境肃然”,出现全境安定平静,秩序良好的局面。又于任间主持纂修《肇庆府志》。他曾经对人说:“居家如此,居官如此。若为富贵谋,非所学矣。”这正是中国士族精英们所奉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取向。

      二、凤鸣朝阳,指陈朝政

      在朝廷,丁伯桂历任提辖杂卖场(掌管采办宫廷与官府所需各物并出售多余物资处理剩余物资)、官告院(掌管文武官将校告身及妃嫔、王公、内外命妇封赠事务)、太常寺主簿(掌礼乐、封赠、郊庙、社稷、坛壝、陵寝事务,从八品)、宗学博士(宗室子弟学校的教职,正八品)兼枢密院编修官(掌编修《经武要略》、删定诸房例册。正八品)等多部门的职务。虽无大起大落,却往往滞职不前。自从九品的永春县尉至正八品宗学博士,居然走过整整三十年时光,不禁令人扼腕一叹!正如其挚友、邑人刘克庄所云:“同辈多已超擢(越级提拔),公独久次(久居官位)也。”足见朝廷人事之腐败,同时亦折射丁伯桂端方正直的品格与作风。

      当时的政治背景是,宰相史弥远(浙东鄞县人)贪功擅权,用人唯亲,极力排斥闽人,尤恶莆士。原宰相陈俊卿子陈宓、郑侨侄子郑寅等端直之士,皆扫影灭迹,于是朝无莆人。丁柏桂本拟出任广东循州(治今广东惠阳)知州,朝辞时侥幸被留在朝廷任提辖杂卖场之职。

      面对个人半生的凝滞暗淡仕途,丁伯桂并不为意。仍然以忠君报国的情怀,密切关注时局的演变,借机指陈朝政阙失,直言无隐。

      宋理宗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九月一夜,京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突发火灾。负责京城皇宫卫戍的禁军统领、殿前司副都指挥使冯棚,却率卫兵保护宰相史弥远的相府,而错失时机,致使大火漫延,太庙和三省、六部、御史台、秘书省、玉牒所等中央首脑官署均被烧毁。事后有人作诗《哭都城火》讥讽云:“殿前将军猛如虎,救得汾阳令公府,祖宗神灵飞上天,可怜九庙成焦土!”

      火灾后,宋理宗下令赈恤救灾,并诏朝臣指陈朝政之失。时任提辖杂卖场的丁伯桂应诏上书曰:“此年风雨反常,疫气流行,却安然不悟,天安得而不怒?怒则激,激则烈矣!宗庙化爲废墟,先王神像遭受惊动。陛下理所应当临供奉祭祀宗庙,理所应当颁行罪已诏,亦理所应当哀痛。然而仍旧避忌更换皇宫卫戍禁军的步兵、骑兵二帅,他们只知有陛下宫室,只知有大臣私家府第,而不知有祖宗神庙,这并不是对陛下的忠,对大臣的爱。凡是有大感悟,必定有大改革。当今贪酷之吏满天下,皆是权势庇护他们,通过贿赂起用他们。参加选拔的人,取舍变通权在吏胥之手;已在官署的人,奔走于高官府上的差役奴仆之门,疏通门路。宰相知道这些吗?”直指朝政热点、焦点,抨击人事腐败。

      次年,作为朝官的丁伯桂,应命轮流上殿指陈时政得失,当面同宋理宗对策。曰:“开创朝政以来,通常的办法是进贤退不肖(引进提拔贤能,罢退不才)。现今的进退赏罚,一切反常。应当尽拔台莱之士(喻美德的君子贤人),布满朝官的行列,而不要培植萧艾(臭草艾蒿,喻品质不端的人)。尽力派遣有才学德行的人,参杂融合州郡的官员,不用虎狼般的贪吏人在身边,从而兴起忠诚鲠直的风气,排斥烦琐严苛的恶俗。这样,谁敢不佩服真正的郡县官呢!”当时的朝廷死气沉沉,奏疏一出,如同凤鸣朝阳,打破朝廷长期沉默的空气,令人耳目一新。

      当时同辈的朝官多已越级提拔,唯独丁伯桂久居官位,滞留了六年才升为正八品的宗学博士(宗室子弟学校的教职),直至奸相史弥远死去后,他的仕途始逢生机。

      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十月,奸相史弥远病死,宋理宗在被驾空冷置十年后始得亲政。遂改元端平,实行新政,实施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措施,史称“端平更化”。时任宗学博士兼枢密院编修官的丁伯桂,再次上殿轮对,当面策对时政利弊。

      他未改锋芒毕露,一针见血的风格,直言政弊,曰:“居忧者汲汲起复,举世无孝子;注阙者汲汲奏辟,举世皆夺士;嗜进者往往因舆台以通权要,举世无知廉耻之人。”意思说,因父母丧丁忧在家守制的人,尚未满期就急不可待地应召任职,世间就没有孝子了;在官册登记候补的人,迫不及待地受荐举征召为官,世间就会丧失士人的品格;热衷于做官的人,往往依靠官府的奴仆去串通权要,举世就没有知道廉耻的人。应当扭转这种风气。皇上既有威权,亲自提拔使用不依附宰相的人作为耳目,首先任用洪咨夔和王遂。”洪咨夔和王遂二人都是正直敢言之臣,一个月后,二人果然都诏任监察御史。咨夔官至刑部尚书,王遂官至权工部尚书。

      史弥远以夺储篡位之功,居宰相专政达二十五年之久,台谏完全被其所控制。奸相一死,理宗改元,欲有所作为,实行新政,延揽贤才,斥逐奸党,亲擢台谏,先后任命台谏四十余人,这正是丁伯桂上殿对策所论的中心话题。

      三、御史台上,论事鲠直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五月,伯桂拜监察御史。监察御史的职责是检察六部、百司政务,纠其谬误,兼进谏诤言,议论国家大事。伯桂一到御史台之初,就初露锋芒。

      当时宋理宗推行新政,急于求成。居然不自量力,出兵欲收复三京,进而收复中原失地,以建希世之功。伯桂极力谏劝。曰:“当年宰相轻信兄子,欲交结鞑虏(蒙古)灭金,已是十分荒谬。今更化未及数月,就仓猝欲收古人‘七年即戎’(民众训练七年,方可当兵打仗)、‘十年生聚教训’(用十年时间繁殖人口,发展生产,教育人民,训练军队,积蓄国力)、‘百年胜残去杀’(用一百年时间才能教化人民从善,从而废除死刑)的功效,不是更加荒谬吗?”主张加强江淮一线的守备,以增加一道防线。不久收复三京的军事行动果然失败,蒙古兵分三路大举侵宋。

      其后,丁伯桂又针对时事和朝政再次规谏“速成”之风,论曰:“朝政一旦革新,在内则委任一名宰辅重臣,倐忽之间,王室仓库的累世金宝、百万之藏,为之一空;在外则鞑靼刚南侵,而三帅的军旗已经指向北方了。另外,招收人员众多,选拔任用进用急速,甚至有一个月连续几次升迁的。以前的弊病在于迟缓,现在的弊病在于急速。”

      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夏,蒙古兵大举伐宋,长驱直入。伯桂上疏提醒曰:“不宜徬徨动色,要镇定以对应事变。”他见科举考试敕赐门榜有“不敢谀怪”之语,借题发挥,奏曰:“谀为今日之大患,怪不值得顾虑。之有以直为怪者,乞诏主司专黜谀佞。”

      近臣或荐某人有才者,伯桂曰:“自古小人自持一论,自为一党,现在能够为君子进言,和君子结交,大概是有君子在庇护小人了。”

      针对宋理宗对群臣“欲保持汝母捃抚”的谕旨,丁伯桂上疏谏曰:“尊崇本生之亲,一切遵守英宗、孝宗二祖的原有规章制度就已经足够了。现在却大力营建修缮皇家的宅第,增高加大陵园。官署的场所不像堂室,巫术邪道出入无间,小官盐赏烦多,御封道宫的事项可以上逹天听,这些做法尤其异常。孟子曰:‘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只有大德的人才能纠正君主思想上的错误)。难道不能像前代的贤臣那样,焚毁宫中使者传出的皇帝批旨吗?”有人要他回奏,伯桂曰:说“臣某认为不可以的!”

      侍从宋理宗的亲臣,有人荐举某人有才能,伯桂曰:“自古小人自持一论,自为一党。现在能为君子之言,缔君子之交,大概有君子而庇护小人的人了。”矛头直指皇亲国戚和宦官近臣。

      丁伯桂在御史台二年时间,“谏疏盈箧,论事鲠直”,所论无不是时政热点和朝政的焦点,主旨是大力扶持朝野的道德风尚,而且往往是当时名贤所未言或不敢言的,直切朝政之弊,显示其御史气质与忠廉正直品格。

      四、出任给事,驳正政令

      端平二年冬,丁伯桂除秘书省秘书少监(从五品),翌年迁祕书监(掌图书、国史实录、天文历数事务,正四品)。又接连迁任起居舍人(掌记录皇帝言行,以备修史)、中书舍人(掌奉行皇帝命令,草拟诏书,如有异议,允封还词头,正四品),均为皇帝身边亲臣、朝廷要职。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除权吏部侍郎、迁给事中(掌管门下省日常公务,审读内外出纳文书,驳正政令、授官之失当者,纠治其违失,正四品)。三年之内,由御史而八迁,皆兼史官职务,甚为器重。

      此间,丁伯桂虽已不在御史台履职,依然关注时政,见机指陈朝政阙失,一年里就转对一次,轮值奏事三次,进呈己见二次。对于皇宫的言论与行动,朝廷的重要任命,贤奸的去留,时局的盛衰,命运的顺逆消长,指陈越发峻切,建议深刻而广泛,论事尽言无隐,直指皇上,以至连宋理宗都害怕他。

      蒙古军入侵,丁伯桂进言:“大臣掌舵驾舟,如同为弱者作主。若先徬徨动色,同舟同室的人,将怎么办呢?应当凝定志虑,以应事变。”当时临近祭天大礼,夜晚大雷雨,宋理宗感到不安。伯桂借机发挥,批评理宗对谏官的异常态度,曰:“陛下本以好贤受諌闻名天下,近来因谏官忤旨,以至言语和神态变态,奏疏大多留置宫中不交办,更换諌官、御史如同下棋一样。这就是引发天象异常的最大原因。”

      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时任给事中的丁伯桂,针对朝政逐条列举其错失,比绍定火灾的奏疏更加激烈痛切。韩休以皇后的亲戚进官节度使致仕。丁伯桂退还朝廷词臣撰拟诏敕的命令,曰:“此日后家一门仪仗,人们都在议论说,为何不移去招募战士,以便把蒙古首领斩首?现今韩休不过是一个典礼宾赞之臣罢了,却授予军职,将如何面对祖宗原来的制度呢?”于是,宋理宗停止这个任命。宋理宗贵妃以美貌受厚宠,勾结奸臣乱政。理宗却为阎美人加封名号,同时给她亲属进授官职,加恩者多达一百余人。丁伯桂认为施恩太滥,应于边境稍为安宁后再进行。

      五、扶病坚谏,尽瘁效国

      浙江庆元府昌国(今浙江舟山)人余天锡,嘉熙初进华文阁学士、知福州。嘉熙二年(1238),又将调用而且大用余天锡,召任吏部尚书兼给事中兼侍读,许多近臣为此事先进行沟通。

      宋理宗为何如此重用余天锡?原来此人与前权相史弥远是浙江同乡,早年是史相的家庭塾师,深受器重。后为史弥远夺储篡位、拥立理宗立了大功。理宗即位后,对余天锡便优待有加,以进士越级授予朝廷要位,历官户部侍郎、权户部尚书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等要职。

      丁伯桂上疏驳论曰:“闽为国家的乐土,用来安置天锡已经足够了。现在又要召用他,只能使陛下有偏私故人的丑恶名声,谏官必然起而攻之,这并非爱护天锡的做法。”疏章送上去后,丞相乔行简写信开导伯桂皇上的意旨,催促他草拟诏书。此时伯桂已经有病在身,依然坚持如初,几天后不幸病故。享年六十七。刘克庄不禁为之叹曰:“方际于风云兮,疾忽罹于霜露。”

      丁伯桂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在忠诚履职,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而余天锡其后不久就得以拜命,官至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

      丁伯桂的遗表报闻朝廷,宋理宗“动容而震悼”。由朝议大夫赠通议大夫(正四品),并遣官护送棺榇归莆安葬,墓在城西石室岩下。

      故友刘克庄撰写祭文,叹“宝鉴之云亡(死亡),惧金瓯之遂(坠)缺”。入里门而长恸,怆泉台(指墓穴)之永诀。”并为其祠堂题诗,称赞伯桂:“谏书百世尚流芳”。

      几年后,又应伯桂子南叟之请,撰写丁伯桂的神道碑,详尽记述伯桂生平事迹,尤其是其就任御史、谏官和词臣(中书舍人)期间的直言诤谏事例和精神,追忆生前交往的情谊,高度评价伯桂的为人和节操。称道伯桂是“珪璧元身”“端乎全人”,一位人品纯粹、端直正派完美的人。刘克庄晚年又不顾年老体衰,攀登石室岩探访伯桂墓地,题诗抒发对故交的深情思念。故友真情,何等诚挚感人!

      纵观丁伯桂三十年仕途,忠于职守,端方清正,直言谏诤,尽忠效国,不愧为南宋时期莆阳一位真御史。同时亦应当指出,历史上御史的犯颜切谏,奋勇抗争,终不可超越帝王意旨的底线,总是视帝王的开明程度而有所作为,因而往往不遂人意。尽管这样,御史们的事迹及其精神,仍然是可歌可泣的。她闪射先贤嫉恶如仇,勇于抗争,追求公平正义,安民济世的情怀和志节,无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一份极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丁伯桂的奏议稿,后来由其侄儿南一编汇成集存世,惜已失传。

      伯桂谢世几年后,其生前挚友、邑人陈炜,亦为宋理宗淳祐时监察御史。他以本乡先贤伯桂为楷模,首次上疏论述就锋芒毕露,指责朝廷“不才执政”。有人令其换疏,陈炜毅然答道:“头可断,疏不可换!”成为莆史的佳话。

      六、儒学渊源,锤铸铁骨

      丁伯桂居官为人的志节并非天生,而是长期受儒家“修齐治平”思想观念熏陶下,奋然励志,踏上仕途,精忠报国的。

      伯桂上有六兄,皆因才智出众有好名声,而伯桂特别擅长声韵格律,作品流传诵读,入人骨髓。然而他一向清修,操行洁美,从不以才能而忽视道德。父母亲治丧,他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服丧三年才回家。侄子南一因父亲卒于太学,遂由伯桂寄养。伯桂考上礼部试后,将要奉命参加殿试对策,得到长兄报丧的通知,慨然疾速赶回家。他说:“刚刚开始进身做官,岂可违反仁义?”在科场,仅自课一卷而已,说:“吾平生没有违背别人,亦未尝看重别人。”

      进入官场后,凡是推荐书都是应他人要求才写,自己从不求人推荐。不论他是平民布衣,在窗前灯下苦学之时,还是在官署处理零乱琐碎的文书簿册之时,都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了。他自重不失光华门风,不介入宗派之争。宰相史弥远用人排斥闽人,丁柏桂本拟出朝知循州,朝辞时被留在朝廷任职。伯桂对此并未感恩,只是同众人一起作揖外,一次也未曾登宰相府拜见求荣,屈意阿随。他身居御史,别人心怀畏惧。凡是摆手劝阻制止不到的,必定送去弹劾的奏章禀告。在给事中任上,对皇帝的不当诏敕封驳正时,运笔如飞,当他人劝阻时必曰:“臣不敢奉行皇帝诏令。”

      可见,丁伯桂正是在儒家思想的滋润下,加之自身修炼,终于铸成一身铮铮铁骨,御史气质。恰如他的知友刘克庄记述其生平所说,“树立之高、奋发之勇,自其平日之有所不为,有所不取者基之也。”就是平时严于律己,是非分明,筑就牢固的人生根基。

      由此亦启示我们,开展孝廉文化教育的重要和必要性,对于构筑和完善当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打造一代新人,具有深远的意义。

      同时应当指出,历史上御史的犯颜切谏,奋勇抗争,终不可超越帝王意旨的底线,总是视帝王的开明程度才能有所作为,故而往往不遂人意。尽管这样,御史们的事迹及其精神,仍然是可歌可泣的。她闪射先贤嫉恶如仇,勇于抗争,追求公平正义,安民济世的情怀和志节,无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一份极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大力弘扬。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