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三一教主论绝圣弃智

    三一教主论绝圣弃智

      □林劲松

      《道德经》十九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网上查询一下,有人翻译为:“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这是一家之说。接着,我把中华书局2014年版《老子》一书拿来对照一下,两家的看法竟然是差不多。

      拙作《也说绝圣弃智》说:“在这里,头四个字就没有翻译到位。之所以‘民利百倍’,是 因为绝代圣人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了出来,为民做了好事,所谓 ‘弃智’就是这么回事。他们那样翻译,简直是往老子脸上抹黑, 说他是个主张抛弃聪明才智、抛弃仁义道德的坏家伙、大坏蛋,哪里是个什么哲学家?!”(新浪博客2018-8-20)这是因为在阶级社会里,聪明才智往往是个人、家庭私有财产,所谓科学技术传给媳妇而不传给女儿是也。春秋后期,老子反其道而行之,把自己聪明才智《道德经》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称得上是个“绝代圣人”;孔子则创办私学,以六经为教材,传承尧舜禹之道,提倡“今之学者为人”。传说孔子学生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这说明,孔子和老子在思想上是一致的,他俩言传身教,都希望知识分子把自己的学识贡献给社会,贡献给人民。

      那么,三一教主呢?他不是像那两家那样粗心大意,而是这样解释的:“老子曰:绝圣弃智。非以绝圣也,绝其非圣而圣,而人于怪也;非以弃智也,弃其非智而智,而失之凿也。”(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林子三教正宗统论》下册583页)意思是说,那些人是冒牌货,所以老子要人们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圣、智是这样,仁、义、巧也是这样,保留了老子观点的原汁原味。

      他为什么会这样做?该书接着说:“林子在武夷,有儒生邹姓者,览《道德经》‘绝圣弃智’有疑”,谈了自己的观点。三一教主答:“子曾遍览老子之言未?五千言每举圣人之教以教人,何其多也,夫岂有举其教以教人而轻绝之邪?”于是邹生归览五千言,乃以林子之言为然。这就是说,三一教主读老,不是望文生义,想当然,夸夸其谈,而是坚持述而不作,慎之又慎。为了把老子的观点吃透,他反复学习《道德经》,然后才去解释,十分认真。究其原因,在那时,读老、读孔没有到位的著作多,孔子、老子的思想面临失传的境地。三一教主注意吸取这些教训,举起“打假”大旗,清除垃圾。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三一教主论绝圣弃智则说明三一教主对历史文化遗产认真负责态度。这是三一教主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因为前人的发明创造都是来之不易的,表态时要慎之又慎,切不可忘乎所以。唐人韩愈在《原道》说:“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你说,他有没有胡说八道?究其原因,韩读书没有认真,读孔读老都没有到位。这是韩发生否定一切的根本原因。

      而且,孔子和老子在思想上是相通的。后人把他俩分为儒道 两家,一个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一个是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则完全是人为的,并不符合客观实际。他俩首先在“道” 息息相通。几年前,笔者在《老子之道与韩愈之道》一文 中说:笔者过去曾读过《原道》,认为韩愈说理充分,批判 有力,是篇好文章。自从读了《礼记》的《礼运》篇之后, 方知老子是韩愈非。

      这篇记载是:“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 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孔子教学特色新论 - 181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 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 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 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 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 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 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 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 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 殃。是谓小康。’”

      在这里,孔子一开始就指明“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 英”都是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有历史记载可查的东 西。“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并非孔子一手炮制的。而 且二者,大同社会在前,小康社会在后。前者,“大道之行 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后者却是“今大道 既隐”的家庭私有制国家,所谓“三代之英”是禹、汤、 文、武、成王、周公这六君子。与此同时,仁、义、礼、 智、信、贤、谋等在三代出现了。

      老子和孔子,一个说“大道废,有仁义”;一个说“大 道既隐”,仁义等出现。二者不谋而合,都认为“大道”与 仁义的出现不是同时的,而是有先有后的。这说明,老子和孔子都研究过上自原始社会,下至春秋时期的历史。原始社会又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是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 迫人的社会,孔子形象地称其为“大同”。大同社会实行“大 道”即好的规章制度,出现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 信修睦”等可喜景象。从夏朝始,“大道隐”即旧的规章制 度过时了,仁义等也就粉墨登场了。老子的“大道废,有 仁义”,说的就是这么回事,仁义道德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而是原始社会解体之后才出现的。

      既然如此,那么,韩愈的《原道》才真正是坐井观天 的产物。这是因为他的“道”不过是“博爱之谓仁,行之 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实属名词解释而已,和老子“大道废,有仁义”意思相差 十万八千里。所以,《原道》称得上是古代注释想当然的一 个典型。他自以为是,不问青红皂白,就断定老子“小仁义”,是什么“一人之私言”,显得有点霸道。这说明,对历史文化遗产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那就是尊重;不尊重人家,那就是像韩愈这样鼎鼎有名的大散文家,有时也要 犯大错误。

      而且影响极坏。这是因为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观点对后人起了误导作用。正因为如此,所以,继2020年11月9日在莆田文化网发表《三一教道德规范教育》以后,11月16日就接着发表了《林龙江与韩愈》,进行一番正本清源,充分肯定三一教主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杰出贡献。

      与此同时,拙作重申儒法不分家,孔子就是这样的。据《史记》记载,孔子代行鲁国宰相时,依法治国,鲁国兴了,连邻国齐都害怕它。于是,齐施行美人计,对鲁王进行软硬兼施,鲁王顶不住压力,几天不上朝。孔子见状,摇摇头,离开了鲁国。后来,孔子创办私学,用六经做教材,传承尧舜禹之道,有着自己特色,显然是因为他牢记鲁国改革失败的历史教训。

      又如,战国后期两名著名的法家人物韩非子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母以子贵;师以徒贵。但是韩愈却说他“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简直是不知道天高地厚!

      我之所以要这样重申,是因为从韩愈开始,刮起了一阵否定法家历史作用的歪风邪气,到宋朝中期则泛滥成灾,许多人加入了反对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的行列。宋神宗死后,高太后带头反攻倒算,司马光等人纷纷响应,妄图取消熙宁新政。历史研究就是这样,一旦指导思想出了偏差,就会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是因为宋朝兴、旺、衰,各有各的重要标志:赵匡胤好读书,960年宋朝建立,兴了,具体表现是全国上下爱读书,开科取士,选拔人才。旺,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相继出台。到12世纪初期,即蔡京出任宰相期间,宋朝已经发展成为了世界上经济文化最为先进的国家。在对外贸易中,中国铜币成为了许多国家喜欢使用的流通货币。这说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宋朝不是什么“积贫积弱”的王朝,而是一个对人类文明发展史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王朝。

      恩格斯说:“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能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逆着发展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现在在每个大民族中经过 一定的时期就都要遭到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碍经济发展沿着某些 方面走,而推动它沿着另一种方向走,后一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 结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但是很明显,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 政治权力能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并能引起大量的人力和物 资的浪费。”(《恩格斯致康。施米特 1890 年 10 月 27 日》,《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宋朝中期改革具体实 际一联系,教材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蔡京变法等,就有了重大意义。我们的认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深刻。

      拙作《历史研究富有架桥修路功能》说:“历史研究富有架桥修路功能,我市本世纪初开展的姓氏源流研究活动说明了这一条。在今天,我们对历史上莆田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认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深刻,士农工商全面发展,名列福建甚至全国前列,激励着我们今天继往开来,再创辉煌。这是因为桥架起来了,路修好了,历史研究的通道畅行无阻了,我们研究的成果也就接连不断出来了。”(莆田文化网2020-9-24发表,得到网友关注,2021-2-23读者达99246人次)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中,历史研究工作者扮演的是“养路工人”的角色。为了早日实现全线通行,畅行无阻,该加班加点就要加,只争朝夕。我们今天是这样,历史上的前人也是这样,林龙江先生就是明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历史研究工作者。他三十而立,提出三一教新观点;三十五岁创立三一教,使之成为充分发展群众,拯救民族危机的骨干力量,最终实现了既定的目标。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