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文化综合>木兰春涨绿波深——木兰溪防洪工程开工奠基20周年巡礼

    木兰春涨绿波深——木兰溪防洪工程开工奠基20周年巡礼

    1.jpg 

     木兰溪防洪工程奠基处,两岸秀色尽收眼底,一河清水催生出别样的城乡生态图景。 蔡昊 摄

      1999年第14号台风过境,木兰溪洪水暴涨,受淹45万亩,近3万群众被迫转移,2万学生停课。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赶赴莆田指导救灾时强调:是考虑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的时候了!1999年12月27日,他亲临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一期试验段现场,参加义务劳动,为工程开工奠基,拉开了木兰溪治理的序幕。

      2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逐一克服软基筑堤、裁弯取直、征地拆迁、资金短缺等一系列难题,接续推进木兰溪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建成全国首条全流域治理水系,全面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提出的“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目标。至2011年6月,下游防洪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共整治河道15.54公里,新建堤防28.03公里,新改扩建水闸18座,累计投资16.76亿元,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结束了莆田城区不设防历史。从此,木兰溪洪水归槽,未再造成重大洪涝灾害,下游21.5万亩兴化平原、70多个行政村和近百万人口不再受水患困扰。如今,木兰溪流域系统治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

      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连日来,记者走访当年木兰溪防洪工程开工奠基的亲历者。抚今追昔,他们无不感慨良多、感恩在怀。

      波澜壮阔治水路

      回望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10次关心、调研木兰溪治理工作。木兰溪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全程推动治水和生态保护工作的先行探索。

      1999年12月27日,木兰溪涨,烟波浩渺。这条莆田人民的母亲河,见证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天,木兰溪岸浪涛声声,工地上挖掘机轰鸣,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序幕徐徐打开。一个历经多年勘测、规划和论证的水利工程,从纸上蓝图的梦想走向开工建设的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此奠基、劳动的场景如在眼前。“得知省领导来开工奠基,沿海山区的群众都来参加义务劳动。”市木兰溪水利管理处负责人吴俊伟大学毕业即分配到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筹建处,是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的见证人。往事历历在目,奠基前一天,他和同事一起布置奠基现场。一位同事抱着一捆彩旗沿海堤线安插,因道路泥泞几次摔倒,满脸泥巴,但他全然不顾“面子”,坚持完成布置任务。他幽默地说:“明天是个好日子,我也要彩妆喜迎。”

      荔城区拱辰街道张镇村村民曾长期受水患侵扰,听说防洪工程建设,当年全村80%的村民参加义务劳动。村民郭春仙记得,当天天寒地冻,大家从溪底挖出一块块土块,传递到堤坝筑堤。劳动了一个多小时,她和其他人用铁桶,提着开水,让大家喝水取暖。

      随着一锹锹挥土和一根根落桩,莆田人民根治木兰溪水患的千年企望一步步变成现实,当年的奠基点如今堤坚景美,两岸高楼林立,人民安居乐业。

      市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处计划科科长黄国镇介绍,木兰溪治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9年至2012年,为防洪保安治理。重点解决水患与生存的矛盾问题。实施木兰溪下游城区段的防洪工程,注重木兰溪干流的防洪及两岸排涝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在软基上进行较大规模裁弯取直,以及淤泥开挖、筑堤、河道防冲等技术难题。木兰陂以下河道的堤防全线闭合,洪水实现归槽,木兰溪下游的防洪能力从不足2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改写莆田市为全省地级市唯一城区不设防的历史。

      第二阶段从2012年至2014年,实行“防洪保安、生态治理、文化景观”三位一体治理。重点解决安全与生态统筹推进问题。推进堤防建设、岸坡绿化、生物净化、引清活水等措施,打造了错落有致、自然生态的木兰溪百里风光带。

      第三阶段为全流域系统治理。统筹兼顾一溪两岸的管控和发展,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四大问题。上游构筑保护、治理、修复、法规四道防线,下游连通河湖水系,保护生态湿地,建设生态绿心,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实现了“一泓清水惠民生”。

      从下游走向上游,从干流走向全流域,从单一防洪走向生态综合治理、从河流治理走向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木兰溪成为造福百万莆田人民的生命之水、安全之水、生态之水、金银之水。

      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20周年,木兰溪华丽转身,生动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生动范本。

      变害为利惠民生

      从木兰溪大桥沿木兰溪北岸前行,一条彩色透水沥青步道一直延伸到10公里外的千年古堰木兰陂。在当年木兰溪防洪工程奠基处,花团锦簇的堤岸上,一块碑石用金字书写着:“1999年12月27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习近平同志亲临工地为木兰溪防洪一期工程奠基并参加义务劳动。”

      昨日,家住荔城区拱辰街道“张镇水乡”安置房的傅石雄,陪同年逾九旬的父亲,漫步木兰溪畔,感受兰溪冬韵。

      傅石雄是张镇村人,几年前他家支持玉湖新城建设,搬离老宅。去年初,回迁住上新居。木兰溪畔的一处葡萄采摘园,是傅石雄眼中美丽的风景。这处30多亩的无公害葡萄园,是他的大女婿与朋友一起打拼的事业。

      “以前水患频发,我们可没勇气和信心种植。”傅石雄的大女儿傅爱花小时候亲历木兰溪水患,对今日安宁的生活倍感珍惜。她感谢政府倾心治理木兰溪,创造了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曾几何时,木兰溪却是傅石雄心中的痛。1973年,年仅17岁的傅石雄高中毕业,一场水灾冲垮了他的家,也冲走了他的大学梦。如今大学梦在下一代身上实现,他的小女儿考上集美大学研究生。他感慨,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彻底消除了水患,现在玉湖新城楼高景美,“两馆一宫”增添宜居魅力。他的老父亲常在木兰溪绿道上散步,不时感叹木兰溪畔翻天覆地的变化。

      傍晚时分,木兰溪左岸绿道,三三两两市民汇聚,远眺壶山,近赏兰溪,漫步健身,好不惬意。而在过去,“雨下东西乡,水淹南北洋”,每遇台风大雨,木兰溪下游南北洋平原下泄的洪水与上涌的潮汐狭路相逢,势如疾雷,民不聊生。

      在建的木兰溪治理展示馆内,收入一个木桶,是那时洪患的见证物。木桶来自城厢区霞林街道肖厝社区,这里南接木兰溪,北靠中心城区。社区党支部书记谢金坤介绍,每到汛期,“家家筑有挡水之室,户户常备浮水之具”。这个椭圆形大木桶就是水灾来临的逃生工具,深0.7米,最宽处有1米多,老人、小孩躲进桶里,由青壮年在水里推着“逃大水”,转移到安全地带。

      20年斗转星移,吴俊伟一直参与木兰溪治理,见证木兰溪巨变,深切感受习近平总书记治水理念带来的福利。他说,从谈溪色变到沿溪漫步,20年来木兰溪发生巨变,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擘画和推动指导,得益于市委市政府持续发力,一任接着一任干,得益于参建各方的科学缜密施工,得益于沿溪广大群众的“舍小家、顾大家”的默默付出。作为水利人,将不忘初心,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为推进新时代莆田水利事业贡献力量。

      木兰潮涌谱新篇

      20年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史,也是莆田城市的成长史、高质量发展史,美丽中国示范区的建设史。

      以水为媒、以河为介,依托木兰溪流域系统治理,连片推进莆阳新城、木兰陂片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开启了城市沿溪跨溪、东拓南进的新阶段。沿岸水患“洼地”成为经济发展“高地”,上游仙游县获评“世界中式古典家具之都”,下游城厢区、荔城区和涵江区,高新产业蒸蒸日上。美丽莆田经济腾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洪水滔滔起风波,欣逢盛世修水利,筑起长堤锁洪魔,科学治水出奇策,喜看木兰唱新歌。”今年国庆,在莆田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演出上,一部音乐小品剧《木兰谣》围绕木兰溪治理20年历程,再现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开工场景,礼赞木兰溪流域系统治理给莆田人民带来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引起观众共鸣。

      东风浩荡,潮涌木兰,生态文明,气贯长虹。今年,莆田跻身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木兰溪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入选中组部生态文明建设案例,木兰溪治理入选“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在全国产生高潮迭起的强烈效应,给莆田人民极大鼓舞和动力。

      牢记嘱托开启新征程,感恩奋进描绘新画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市将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加快流域综合治理巩固提升,谋划可持续发展总体布局,委托水利部水规总院编制《木兰溪全流域系统治理规划》。采取保护与修复并举,统筹治理生态。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洪涝潮共治。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创新管控机制,构建智慧河湖体系。着力打造生命水网、生态水网、智慧水网和经济水网,不断巩固生态文明的木兰溪样本,努力打造木兰溪独具特色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节水样板”“生态经济样板”“绿色发展样板”“水文化传承样板”。湄洲日报记者 黄凌燕 许爱琼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