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旅游>坝水桥始末

    坝水桥始末

      □游心华 陈震辉/文 陈震辉/图

    1.jpg

      榜头境内有两大溪流,木兰溪和仙水溪(又名安吉溪、碧溪)。最早的桥梁当属北宋崇宁间(1102-1106年)林长者修建的仙水桥,元明清数百年来又陆续建成了澄溪桥、天齐桥(原名蔡厝桥)、官道桥、官垅桥、拱桥等,其他沿溪的地方无力建桥只能靠渡口摆渡以解决两岸民众的交通往来。

      自古以来,修桥铺路被视为爱人利物之善举传颂千古,且多为仗义多贤之辈流芳百世,每建成一座桥梁或渡口皆竖立碑铭,或载入方志,以垂不朽,让好善之心代代相承。

      据1989年版《榜头镇志》记载,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5月26日中午,溪洪暴涨,碧溪下游坝下渡口船工陈某不顾洪汛期间行船安全,超载乘客,行至溪中,乘机向乘客索取高价船票,引起恐慌和骚乱,导致重大翻船事故,溺亡六人。此事引发民众震惊,于是一批有识之士奔走呼号,发动周边村民募捐,勒紧裤腰带再苦再累也要在这里修建一座桥梁,以利济万民。同年8月,坝水桥开始奠基,历经五个春秋,耗资八十二亿七千四百二十五万四千五百十八法币(旧中国1935年11月4日至1948年8月19日流通货币的名称),终于在1948年金秋顺利完工,堪称榜头历史上第二座跨木兰溪大桥。

      坝水桥全长23米,宽3.2米,石砌桥墩11墩,钢筋混凝土桥面,两边立钢筋水泥栏杆。坝水桥由昆头中医师乡彦陈元豹、黄桂花等好善之人倡议创建。

      据云庄耆老、知情者王凤彪老先生回忆,坝水桥修建工程由永泰县富有经验的建桥工匠承建,领头人将11个桥墩分派给11位监工专人负责,严格把关,各显神通。桥墩造型美观,线条流畅,稳若磐石。建桥所需石料均在折桂里昆仑梅厝山(梅姓世居)开采。梅厝山是个天然采石场,漫山遍野皆是花岗石,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蕴藏地下的石料才被挖掘一空。建桥石梁经加工后装船顺流而下运至施工现场。桥梁整体架设完工后,桥面及两边护栏采用水泥装饰。为了美化桥梁,建桥董事局派出三位热心人士(为首者乃溪东村慈善人士吴某宁)赴西乡度尾中岳村央请李耕先生赐画,李先生当仁不让,闻言后一次馈赠国画二十余幅,其中有《八仙过海》等作品。返回后将李耕先生这些画作描摹在两旁护栏花堵上,引得四面八方路人啧啧称道。

      天有不测风云。到了1983年6月19日一场暴雨将坝水桥桥墩冲垮2墩,同年由人民政府拨款修复。此后坝水桥又历经多番风雨,终于沉疴不起成为遗患。1993年濑榜公路开工建设,人民政府在坝水桥原址处向东移50米兴建新的坝下大桥。新桥全长150米,宽度15米,4个桥墩,载重力2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造价150万元,从此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如今,被誉为“世纪工程”的坝水桥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唯有昆溪南岸坝下城隍庙前留下的一座桥碑,向世人诉说着当年建桥的辛酸历史。

      坝水桥碑由大司徒尚书郑纪后裔、清末举人郑田龙(1868年-1952年,字章云,号金石山人)撰写。昆头人陈其昌(字克明,清末秀才方正入室弟子,工书法,行书超过乃师。)书碑。碑文如下:

      坝下溪汇赤石上游之水,逶迤与仙溪会,汇入于海。夏令潢潦汛溢,行旅病涉,乱流唤渡者咸有戒心。当道诸君子惕焉伤之,集议造桥询谋会同捐赀,提倡都人士顷褚慨助,绷连繈属,爰庀材,鸠工度地絫址,经始于甲申(1944年)八月以,戊子(1948年)八月蒇事,靡法币统计收入八十二亿七千四百二十五万四千五百十八元正,谷麦三千七百八十五担五十四斤正。

      是役也,任劝募审出纳,核功苦监营缮,老勚弗辞,始终其事,以陈君元豹等力居多用,无违才职,靡不举,阅五稔而巨工告竣。桥宽一丈零六寸,互四十六丈有五尺,位垛十有三,跨空而梁,扶栏翼然,磐坚砥平,可徙可舆,化险为夷,遐迩偁便。断手之日,当事折简致密,张乐载酒以落之,余老悖猥从。诸君子后乐观厥成,益喜吾党急公好义之未肯后会也,用志颠朱,以谂来者。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八月十四日开桥并勒石。

      邑人郑田龙记,陈其昌书。

    <>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