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锣鼓经声传有谱——《莆仙戏传统锣鼓经》弁言

    锣鼓经声传有谱——《莆仙戏传统锣鼓经》弁言

      □杨美煊

      锣鼓经声传有谱,

      满台子弟共之乎。

      真真假假称原意,

      病眼须防人为误!

      对于莆仙戏锣鼓点我是门外汉,但对于锣鼓手和锣鼓点在莆仙戏演出中的重要性,以及有关这方面流传在民间的种种口头禅,从孩提时代我就听过不少谚语传说。

      我家住在半山区,祖父杨光烈清末在兴化戏班中司锣多年,结织多位戏班锣鼓手,且又经常来往。邻乡的著名鼓师陈文星,戏剧界人们都叫他“锣星”。他与祖父特别友好,最经常到我家里玩。他说过很多莆仙戏的谚语,但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口头禅,是“鼓头多打一甲(下),子弟就会掉到棚下”。最早听他说这句话是我七岁时祖父做古稀大寿,陈文星到我家祝寿。我听了他说这句话,感到莫名其妙,后来经我不断纠缠盘问,他说“我说了你也不一定听懂,兴化戏棚上子弟演戏,一举一动都要听锣鼓指挥,否则,就有可能出大事情。”接着他就说出本文开头那首打油诗的故事:

      相传南宋季末,莆田某戏班有一位夜盲子弟,担任生仔角色,某晚在某乡村正要开演“状元游街”时,老鼓手突然腹疼不能上台,请来其他戏班鼓手替演。鼓手不知演状元者有夜盲症,在状元出场时,鼓点多打一下,糟了!演状元的夜盲子弟即时掉落台下,弄得满场观众啼笑喝彩。演戏的村庄里一定要戏班罚款,班主赶快出来赔礼解释。刚巧是晚有位私塾先生也在场观看,听了班主解释,立即口占顺口溜,在莆仙戏班中传诵至今。

      民间也有称赞锣鼓手的口头禅,大多是称赞鼓手,譬如说:“南戏围鼓头,人围一埕头”“鼓头俺,吃不空”“鼓头娘,装花扮粉去背凉(乘凉)”等等。小时候听到这些赞语,我想究其所以,无非是旧社会人们对于掌握这一技艺而谋生者,工资较高的羡慕与夸赞。至于“未然学打鼓、做先学打锣”“真的锣、假的鼓”等等,那是学习锣鼓过程必经的顺序及其真实功夫。长大之后我想,“鼓头”只是一名乐员,人们不约而同地对鼓头有那么多的崇拜与赞语,难免也有些过分。到剧团当文化教员和编剧之后,我不断请教后台同志,方知其中奥妙。近年来阅读了郑清和先生整理的莆仙戏锣鼓经后,我更如醍醐灌顶、茅塞倾开,终于明白了内中寅虎子卯。

      原来,莆仙戏自古至今开始排练伊始的每一个活动,都离不开“鼓”字。如旧社会戏班落棚开始排练称“报鼓”,开始演出称“起鼓”。后台用的打击乐称“锣鼓”“大鼓”“战鼓”“花鱼鼓”。演奏的鼓点名称有“起鼓”“双甲起鼓”“半起鼓”“无头起鼓”“紧起鼓”“郑鼓”“一三鼓”“金郑鼓”“北鼓”“钟鼓”“车鼓”“船鼓”“龙鼓”“狮鼓”“出堂鼓”“退堂鼓”“空鼓”“夜空鼓”“魁鼓”等等不胜枚举。鼓头在演出中起着指挥乐队、点击演奏、前台表演所需要的一切鼓点作用,是演出时不可或缺的“舵手”与“领帆”。

      莆仙戏的曲牌旋律进行起始离不开鼓点支撑,而没有莆仙戏锣鼓点插入的曲牌也不能称为莆仙戏,老祖宗的科介表演动作与各个行当的表演程式更是离不了莆仙戏锣鼓的默契配合。传统表演程式与锣鼓点曲牌应用程式形成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一言以蔽之:鼓手对全场演出的成功和整个戏班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难怪旧社会戏班班主总想方设法请鼓手担任“副董督”(副班主),就是为了保证戏班演出质量。

      上述打油诗所写的事实和来历真假,无从查考,但“鼓头多打一甲(下),子弟就会掉到台下”的行话流传至今。可见莆仙戏鼓手演奏技法与传统表演动作的严谨,一板一眼,一招一式与一锣一鼓,一声一韵“节度”的高度统一。因此,莆仙戏的每一位导演师傅都会对鼓手视以礼待,以求两者配合的默契,这也是表演科介程式与传统鼓点百年来形成的俗例。其严谨的程式组合是先辈艺人心血的硕果,是一代又一代艺人创造总结的宝贵财富。莆仙戏音乐快慢,抑扬顿挫是凭鼓点演奏技法指挥,于听觉中完成的。无言的听觉指挥让乐队完成演奏与演唱的统一,就是莆仙戏鼓点技艺的剧种特色。

      郑清和先生是位非常敬业的鼓手,他自戏曲学校毕业后一直在莆田各专业剧团担任司鼓,当代莆仙戏业内鼓手无人不尊重他的司鼓技艺,后辈要与他比肩,还需努力。

      “名师出高徒”,这话用在郑清和身上恰如其分,他的师傅雷澄清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是数一数二的著名鼓师,新中国成立后也是如此。他传授给郑清和司的阴阳槌三、五、七技法节奏板眼非常分明,在进行的乐曲中既起到指挥作用,又像是一把乐器流动在音乐旋律中。特别是鼓的音色,鼓边节奏清脆柔和,鼓中音色甜润铿锵,是莆仙戏剧界公认的一代著名鼓师。郑清和不但继承了雷先生的鼓技特色,经其潜心研究,总结了传统鼓点演奏技法在音响进入混声时代的处理方法,又不失莆仙戏鼓点演奏特色,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追求与奉献。近年来,又在70多年前便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司鼓演出《三打王瑛》,给周恩来总理等中央老一辈领导人观摩的萧焕栋老师精心指点下,继承了莆仙戏《目连救母》的传统曲牌与鼓点,把几近失传的中国戏曲“不祧之祖”的莆仙戏传统曲牌鼓点抢救回来,可谓劳苦功高。《目连救母》在莆仙大剧院实施排练演出成功,并赴北京参加全国《目连戏》展演,影响很大。

      此次经他整理的《莆仙戏传统锣鼓经》一书,是弥补了千百年靠口授传承的局限,把浩瀚复杂的莆仙戏锣鼓点整理成书,可谓是对莆仙戏文献资料的不可多得的一大贡献。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领导的这一举措,集锣鼓经精华于一书,全书琳琅满目,问世后必令读者惊叹。对莆仙戏的传承,将惠及千秋,其功德之钜,亦将永刻史碑。不才奉命撰写弁言,笔随喜焉!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