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湖山书堂“开莆来学”

    湖山书堂“开莆来学”

    1.jpg

    2.jpg

      湖山书堂,位于莆田南山(又名凤凰山,因山形如凤凰展翅,故得名),上古代,海水浸至山下,潴集成湖,此地故称“南湖”。

      在莆田文化史上,郑露三兄弟在南山(今广化寺)树起了一座永恒丰碑,他们在南山创建闽地第一所学堂“湖山书堂”,开创莆田文化教育先河,换来“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的人文荟萃局面。史载,莆之衣冠文物,实自郑露兄弟开生也,“文献名邦”,实肇于陈代之郑露。北宋景祐进士蔡高咏露:“先生如不出,莆海无真儒”。南宋理学家朱熹称郑露:“倡学功高泽且宏”。明成化进士黄仲昭则说:“露在莆人未知学之先,与其弟从事诗书,开莆之儒学,亦可谓豪杰之士也钦”。

      公元307年清远望族郑昭率师入闽,任福安、泉州、晋安太守。郑氏族人都尊称郑昭为入闽始祖。

      郑昭游历到了南山。群峰苍翠,老松争天,虬龙留影,倒映幽波,湖光山色,互为辉映。松柏郁郁葱葱,青翠欲滴,且苍劲挺拔。山花烂漫,蜂蝶弄花,山泉鸣涧,风吹松涛,波翻浪涌,山鸟翱翔,气势雄浑,响彻天地。阳光从林隙树梢上照射下来,满地树影凌乱,光点闪烁,五色灿烂,怪石嶙峋,奇石峥嵘。山秀石灵,景色迷人,行云流霞,与青翠松柏交相辉映,构成一幅无比生动画卷。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真乃神仙世界。郑昭爱南湖山水之胜。回到永泰后,就将祖坟迁到南山,曰“郑十二坵”。

      郑露和他弟弟郑庄、郑淑从永泰到南山扫墓时,也十分喜欢这里山水,就从永泰迁到莆田南山,在祖墓旁兴建房屋,成为郑氏始祖。

      郑露三兄弟,通才硕学,博学宏才,睹此地民风淳朴,人民勤劳(梁、陈间莆田未设县,没有学堂,人未知学),却没有受到文化教育,深感不安。故此郑露三兄弟商量办学,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忠君报国的理念,让这荒凉寂静的文化黯黮滩,成为文化绿洲。

      郑露三兄弟同心同德,用汗水和心血创立“湖山书堂”,开了莆田教育文化的先河,以儒业致显,从此人文蔚起。据《兴化莆田县志》记载,“据南山之胜,构书堂,时作篇章,以训弟子”。清乾隆《福建通志》记载郑露三兄弟为“开莆来学”。郑露在学堂赋《彻云涧》一首,收录《全唐诗》卷887-7,诗曰:“延绵不可穷,寒光彻云际。落石早雷鸣。溅空春雨细”。意思是,绵延不绝的山涧一眼望不到头,只见一道寒光直透云端。瀑布激石,发出春雷般的声响;水花溅空,犹如春雨蒙蒙。此诗语意含蓄,给人耐人寻味之感。

      郑露三兄弟不遗余力倡导文化知识,教学思想,因材施教,注意观察和了解子弟的特点,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将学习当做乐趣。“附凤凰翼,与木石居”意思是追随先辈名人学习,在这美的环境里,专心致志授业攻书。迷上学习,才能取得最好学习成效,从郑露《书堂》诗中也可以看到时教书为学的情景:“附凤凰翼,与木石居,和乐兄弟,游玩诗书”。“和乐兄弟,游玩诗书”表达兄弟共处的和睦欢乐,研读诗书的愉悦情致。

      莆田文化自南湖山书堂发祥之后,郑露的二弟郑庄告别从兄,在浔阳地界(今仙游象溪)构筑书堂,教子弟读书,传播文化。三弟郑淑也离开郑露,前往巩桥(今仙游郑宅),兴建书堂,教书育人。

      南朝永定二年(558)秋,郑露夜梦锡僧乞地建安庵,遂将书堂改建为金仙庵(今广化寺大雄宝殿南侧),另择地于西峰,再造“湖山书堂”。遗址犹存。

      隋开皇九年,又献旧宅扩建金仙院。世人感于恩德,称郑露三兄弟为“南湖三先生”。唐景云二年,唐睿宗赐名“灵岩寺”柳公权书匾,“湖山书堂”也易名为“灵岩精舍”。宋太平兴国元年,再扩建赐名“广化寺”沿用至今。

      “湖山书堂”名闻遐迩,影响力绵延不绝,星移斗转,薪尽火传,规模日渐扩大。连泉州欧阳詹、福安薛令之等许多外籍人也慕名而来求学。莆田自“湖山书堂”始,文化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人才辈出。从此,莆田大地上书院若如雨后春笋呈现,书写了莆田人的文化篇章。

      为彰显南湖三先生开莆倡学伟业,唐贞元三年(787年)唐皇帝赐金建“开莆来学”木坊。据《南湖郑氏世系》载:“开莆来学”坊,位于莆田城内北大路后埭郑露曾孙郑阜后裔聚居的莆田拱辰门(北大门)内龙坡社,行人通衢之处(今荔城区北大路)。据《南湖郑氏世系》载:“开莆来学”木坊是唐贞元三年(787年)岁次巳丑冬,率旨赐金敕建。宋熙宁七年(1074年)重修,明嘉靖四十二年(1519年)重修,皇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修,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重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修,1933年重修。

      该坊是莆田创建最早的木坊,三间,十二柱,下接石柱,宽4柱,深3柱,石柱中央两柱高3米,两边两柱高2米,地下扎石基础既宽大且深,地面铺石板,石柱竖立在地面石板上,中央石柱前后有石护柱紧靠包锁,使其加强隐定性。木坊高七米,宽五米,“开莆来学”书写在高3.5至4米的匾额上,两旁也有匾额,各宽1.1米,右边书“道承东鲁”,左边书“学启闽南”。中间宽2.5米,除书“开莆来学”外,下面还有一横小梁,书“倡学先儒唐太府卿首祀乡贤南湖郑露”。三间的匾额底下,都有枋木托住。“开莆来学”坊名匾额上面正中有一直匾大书“恩荣”二字,其四周向前斜出,饰以木雕花匡,两旁各饰三横三层装饰后,开始逐步用枋木悬出,用鸡搭斗渐向外伸出,共伸出五层,承着坊的屋檐,以托住坊顶屋盖,中门上六个鸡斗两旁小门上各二个鸡斗,一共前十个鸡斗,后也十个鸡斗,从下逐渐向外伸出五层,总共前后一百个鸡斗向外开放,从坊下望上去,像丛盛开的花朵。坊屋顶用瓦片铺成,宫殿式,脊头隆起,两端翘些,前后四檐角翘起,两边小门比中门低约1米铺屋盖,也脊头隆起,只向外的脊头翘些,向外的两檐角翘起,远观很雄伟,有1200多年历史,是莆田“文献名邦”的历史见证,可是在1966年“文革”被毁为平地,幸尚存有照片。(郑靖岳)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