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寺庙馨香 瑞气氤氲

    寺庙馨香 瑞气氤氲

      □林闻功

    1.jpg

      三会寺

    2.jpg

      龙纪寺

      本文从闽中的莆仙县区,各举些有代表性或有特点的梵宫庙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中可窥见这里佛道氛围,实是自古至今烛光焱燚,香火馨香,瑞气氤氲,遍布城乡。

      由于历史上海神林默(妈祖)和“三教先生”林龙江(林兆恩,莆田城厢区人,生于明嘉靖年间,字懋勋、号龙江,道号子谷子,创儒、道、释“三教归一”学说,世称三教先生。其30岁时弃科举,专心研究宋儒和当时王阳明的“身心性命”之学,著有《三教正宗统论》36卷,劝人行善、反对邪恶,影响很广,弟子遍布海内外)等名贤皆出于闽中等原因,所以这里多数寺庙皆仙佛同居,释道儒相融,香火长旺,形成民间宗教信仰一大习俗。其寺庙硬件创新,软件完善,寺规谨严,管理有效,僧尼的爱国爱教传统代代相传,故寺庙已成人们爱到之地。有的农村寺庙还附设挂有“老年活动中心”“农村文化书屋”等牌子,让其成多功能更有意义的文化宫。

      笔者已耄耋之年,曾走访闽中莆仙不少城乡,所到之处,几乎每个村居都有寺殿宫庙,皆成村中最美建筑物,均处“金山银山”或碧水幽深的风水宝地,确是“天下名山僧占多”,而且每年闾里最隆重的节日活动,就在寺庙中,可见民间信教敬神氛围非同一般,心诚则灵,“人为万物之灵”可谓心地淳美。

      笔者就以此奉献给全球第五届佛教论坛在莆田南山广化寺召开的心意,并借此馈赠当今世界各地佛门的高僧大德:?

      仙游县

      1。凤山九座寺

      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祖师智广,该寺时有兴废。清康熙己亥年(1695)密祚法师及其徒惠亮法师历经多年,重兴寺宇,香火鼎盛时,寺僧达五百余人。寺西的无尘塔,由智广禅师所建,系全国重点文物。仙游县志载:“无尘塔西半里正觉(智广)禅师之塔也,唐乾中二年(895)敕赐塔额……”宋崇宁年间(1102—1106)徽宗皇帝再赐僧智广塔敕书“无尘”二字。该塔风格为唐代遗规,系福建省保存最完好的古石塔之一,也是仙游县雕刻工艺美术中发展较早、工艺水平极高的历史实物见证之一。

      2.大济龙山三会寺

      传说古有三条巨龙会战于此,故后人称这里为“三会”,意“三龙际会”,寺因此得名。寺始建于唐睿宗景云年间(约710年)。明时,三会寺为仙游四大丛林之一,后被兵祸毁。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云涯法师四处募捐重建,明嘉靖中期(1542),智辉法师极力倡建,扩大庙宇,重塑佛像,今为福建省级文物。明代和尚秋此著《影月集》和清代康熙年间寺僧绎斯著《东林集》等诗集,现存于寺内。

      3.盖尾垅山龙纪寺

      唐代高僧妙应祖师于唐龙纪元年由莆田涵江囊山寺来此续建寺院,千年间世事变迁,几度兴废。清光绪年间,严瑞义法师主持大兴土木,再度中兴,并塑瓷雕五百罗汉。开造金蒙坑地下洞道,至此仙佛同居,释道文化相容,一派佛国仙山氛围。特别是五百罗汉,瑞义法师请名画家李霞绘制图稿为蓝本,又以每尊二百斤稻谷兑换一钱黄金的造价,请德化瓷雕大师许友官兄弟专版制作,历时十年余。其艺术精湛,洁白无瑕,可谓世上绝无仅有的瓷雕瑰宝,于1991年为福建省级文物。

      4.赖店圣泉宫

      该宫有唐昭宗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累迁康恩二州刺史、兼御史中丞郑良士书写的“圣泉宫”匾额,实难得。县志载,这里有“一龙井”系吴氏圣泉妈祖在苦旱时,以铁鞭引地成泉为井,井围由五块宋代夔龙浮雕石板筑成,周围六口井,对着八卦方位,这是研究历史和地质水文的宝贵资料。

      5.枫亭秀郊村麟山宫

      该寺龙柱和石狮均为清代惠安著名工艺师王成赐所雕制,“麟山书院”“万家生佛”等四块匾额皆为清代书法大师张琴进士所书。这里独特祭祀民俗已远播海内外,1978年,旅台乡亲在台北双园区惠德里建起“麟山宫”,1987年,马来西亚莆仙乡亲在吉隆坡造了“麟山宫”,欧美及港澳学者专家多次来参观。2009年,这里已成福建省第七批文物,“麟山宫皂隶舞”,也成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鲤城洪桥街正觉寺

      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嘉靖四十年(1563)毁于倭祸,乾隆己亥年寺僧募捐重建,寺名系中国佛教会原会长赵朴初题写。

      7.钟山九鲤湖寺

      徐霞客曾把这里九鲤飞瀑与武夷山、玉华洞并称为“福建三绝”。这里不仅有奇景,而且有传奇,尤其是二千多年前的何氏九仙择居此地炼丹、乘鲤而羽化成仙的美丽传说,更使此地益发增添神秘色彩和迷人魅力。据《九鲤湖志》载,该寺庙群最早有名可查的僧人为满月大师。北宋名臣蔡襄游九鲤湖过何岭的石蹬道,即该大师与其鲍居士等在当地名士协助下所建。县志载,清乾隆时至今,九仙祠专祀活动都由僧人主持。九仙祠前水晶宫,始建于宋代,后被山洪冲毁,今该宫由现任住持释慧星再建。2006年后,该寺由慧星主持大力扩建,寺群堪称蔚为壮观。

      8.枫亭塔斗山会元寺

      创建于唐永徽至开元年间(650-741),屡废屡兴。本名东禅院,明时易名东林寺,清咸丰九年(1859)心宽和尚来此重建,据“三元”之义,改名会元寺。光绪庚子年(1900),德永法师募建大雄宝殿……“文革”中,农场进驻,僧众四散。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僧人陆续回寺。1983年,马来西亚侨僧清亮捐三百多万元,他的同门师兄弟亦鼎力相助,合资六百多万元重建,历时九年,至1992年竣工,比原寺扩大3.13倍。“文革”中寺废,佛事停,连寺边一口水井亦干涸掉,吃水只能下山手提肩挑,改革开放后,僧众回寺,恢复佛事,枯井枯木逢春重涌清泉,几十位出家人吃用水和修寺用水及工匠喝用水也足够用,传为奇事佳话。山门楹联:“慧日破诸暗,慈眼视众生”,系中国佛教会原会长赵朴初所书。

      尤是此地会元书院,为历代士子读书胜地。名宦蔡襄、蔡京、蔡卞、陈迁、薛大丰、林兰友、徐稚佳等,皆曾在该书院念过书。

      9.龙华寺

      该寺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8),已有1400年历史。当时游僧叶维胜从润州(江苏常州)放高官厚禄不受,偏云游四方,来此宝幢山见“烟花苍苍,花气如云”,景色秀丽,且传有“双龙献花”之奇,就在此结茅为僧,修禅悟道,因德行高尚,感动得七佛下界倾听……寺前双塔系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邑人郭勇为母七十寿庆捐建,至今有900年塔史,现为全国重点文物。

      目前寺内有近200名尼众在此禅律双修。从2012年始,这里每年选送70位到杨州高旻寺、安徽二祖寺、褒禅寺打禅七,奠定了一定禅、祖师禅的基础。自2014年至今,这里已连年举办五届禅七法会。来自黑龙江、河北等神州各地数百位人士前来参禅,可谓南方禅法在此千年古刹已不断兴起。

      人所熟悉,禅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开出的奇葩,与孝道文化理念有共同特点,它旨在让人们能够静心处世,让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这无疑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深远意义。

      龙华寺禅堂目前仅能容纳200多人,为了更好发挥禅文化的积极作用,成就更多佛子清净禅修,2018年3月25日,这里千人千年禅堂奠基仪式正式举行,该禅堂建造面积约10亩,首期投资达3000万元。建成后可容纳千人同修禅文化。

      10.龙华石钟山仙门寺

      始建唐玄宗开元四年(716),素有“春九鲤,冬仙门”谚语传世,历来香火鼎盛,香客如云。1980年,由释文明主持重修扩建,侨胞傅杜维、傅金珠慷慨捐资50多万元扩建,再塑金身,被誉为是处典型的“佛道同居,三教合一”的仙家佛门福地。

      荔城区

      1.九莲山(即九华山)南少林

      南少林寺地处荔城区西天尾九华山(俗称九莲山)的林山村。该寺曾被湮没地下两百多年,改革开放后经考古发掘,重建于1992年,首期工程于1998年竣工。

      据说南少林寺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年间,唐时,福建沿海海盗猖獗,朝廷令河南嵩山少林寺昙宗方丈派十三棍僧之一道广,率僧兵入闽惩治。平息海盗后,沿海人民盛情挽留这批为民除害的活菩萨,道广回到嵩山少林寺禀告昙宗方丈,方丈道出一偈:“傍海平盗日月久,九莲山下有宿头。南北千里同一寺,大乘禅在心中留。”

      道广依此再来闽中、找到地形酷似嵩山的林泉院,于此扩建成江南的少林寺分寺。该寺所在的林山村四周有九座山,形如九瓣莲花,故名九莲山(后称九华山)少林寺,俗称南少林。

      清初,各地抗清义士、武林高手云集于此,这里形成反清复明的一大据点,后因内部反叛告密,该南少林寺被清军攻陷,夷为平地。一些武僧只好流散民间,他们秉承少林“除暴安良”的传统,重振旗鼓,练拳习武,形成一道新的拳路,俗称“南拳北腿”的“南拳”。并随华侨出国,逐渐传播到海外各地。

      南少林寺院被清军毁掉后,该寺院遗址林山村四周,仍留有诸多与寺有关的地名,如院前、院后、院口、塔里、塔西、练功埕、旗杆坪、马槽等,并有与习武有关的姑嫂营、南营、后营、尾营、将军庙等。如今寺内不仅保存有古僧使用的练功石、习武用的石砣,而且有一口北宋起僧兵用于疗伤的石槽,上刻有“诸罗汉浴煎茶散”字迹。

      寺内还保存有一块被誉为镇寺之宝的“镇山玉”,系唐时瑰宝。这是由香港“福建少林寺”——飞云禅院住持王云展先生所赠。王先生曾是河南嵩山少林弟子,80多年前曾在西天尾镇住过,于南少林寺遗址拾到到这玉宝,犹如护身符一样,随身携带几十年如一日。其来莆西天尾考察后、即慷慨把这无价之宝捐赠给南少林。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来闽参观展览后,对这“镇山玉”深感有意义,即挥毫题写“振南少林雄风”的墨宝……

      该南少林重建后,来此朝圣焚香者络绎不绝,中国佛协原会长赵朴初为之牌坊题名“南少林”。其时拍成的电影《少林寺》,曾轰动神州大地,名扬五湖四海,并五洲四洋。其南拳武艺,亦连年被邀请参加国际性的一些武林献演和竞赛活动,获得颇多的褒语夸奖。

      2.西岩广福寺

      据说这里原是明代国师、礼部尚书陈经邦的别墅功德堂,其孙陈钟岱,明万历间以荫授户部郎中居此。明末清兵攻陷莆田城时,他响应朱继祚起义,不久兵败,朱继祚被捕殉难,钟岱削发为僧,法号体玄,他先以别墅供奉清修,迎僧驻锡同参。令其妻与婢女改嫁不留,其妻及婢女均不肯离去,即于岩下西隐寺事佛终身。他自守清规,焚修无漏,至九十多岁时,又把别墅改建为寺,供奉无了祖师和月中祖师的塑像。殿堂楹联有“东来白马传经藏,西眺灵龟认祖山”“今日方知心是佛,前身安见我非僧”等。

      3.九华山苦竹寺

      据兴化县志载:唐会昌年间(841——846),河南嵩山少林寺六祖惠能大师的高徒千灵辞师云游,惠能赐偈:“逢苦即住,遇竹且居”。传说千灵行至九华山北侧的苦竹山时顿悟偈语之意,又闻苦竹山有山魈作怪,遂被邀治魈与山魈打斗。千灵饮铁以示法力,山魈见之大惊失色,败逃九华山巅,变幻为燕子钻入山洞,被千灵以一石船倒扣洞中。当地村民又奉祀何氏九仙以镇山魈,保一方平安。故此处亦称“燕子洞”、“仙公洞”。后千灵法师在此创建苦竹寺,圆寂后敕谥苦竹寺千灵祖师。

      城厢区

      1.莆田广化寺

      其同福州鼓山涌泉寺、泉州开元寺、厦门南普陀寺并称为福建四大寺。该寺初名金仙庵,由南湖三先生郑露三兄弟来此结庐讲学,称“开莆来学”,为有记载的八闽第一所学校。其兄弟受禅师点化,遂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舍庐建庵。后天台山高僧无际禅师对庵扩建,名“金仙寺”。

      唐景云二年(711)寺僧志彦长老被睿宗李旦皇帝诏入宫讲《四分律》,备受赞赏,赐号“聪明禅师”,并赐寺名灵岩寺。太平兴国元年(976),改名广化寺,一直沿用至今,内涵为“广弘法化,普度众生”之意。这比宋立兴化军(979)还早,故有“未有兴化,先有广化”之说。

      宋时南山(今凤凰山)建有二寺、十院、百二十庵,僧尼达千多人。明洪武年间(1368),僧慧广、源彻等相继营建,后倭患寺毁,明万历八年后(1580)历任住持慧广、智潜、云章等相继大力经营,康熙三十一年(1692)福建总兵王万祥捐资全面兴修,咸丰年间寺遭台风毁,光绪十六年(1890)住持释善和重建,释本如继建。“文革”期间,寺遭厄运,改革开放后,在旅居印尼雅加达广化寺住持圆禅法师捐助下,由圆拙法师主持,全面重修扩建。

      1983年,经国务院公布,广化寺为全国首批重点开放寺院之一,同年创办高等佛学院。1988年,寺内释迦文佛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现任大和尚释学诚1989年起当选住持,这里一大批道心坚、信仰纯、德行高的法门龙象脱颖而出,整肃的寺风更使寺名远播,释学诚方丈系现任中国佛教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

      2.梅峰光孝寺

      同南山广化寺、龟山福清寺、囊山慈寿寺并称“莆阳四大丛林”。清末,寺大门楹联为“峰顶参梅花,听来八百钟声,声声入悟;门前观沧海,看尽万千春色,色色皆空”。道出该寺特色。宋绍兴二年(1132),住持惠泽发愿铸造大钟,三次铸造,音色皆不理想。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住持怀请名匠蔡通冶锛一铜钟,音色清朗、洪厚,凌晨声可传40里以外,从此“梅寺晨钟”被列为莆阳二十四景之一。1887年,钟楼失火,连铜钟都被熔化。光绪二十五年(1899),由南洋回国的微嘉法师住持,筹资兴建宝殿、方丈室、韦驮殿等,并新铸一口铜钟传世。其弟子有近百人卓锡南洋各地,海外廨院达13座,故在“海丝”方面,起良好作用。

      3.石室岩寺

      是佛道合一的寺院,楹联有“诸恶莫作一心念佛成正觉,众善奉行慈慧济世证菩提”,宣扬了言行诚信的重要。明成化年间寺颓,万历五年(1577),由国师陈经邦重建。

      寺后有一石洞,上方有一长约两丈的巨岩,形如舌石,称为“龙舌”。传说“龙舌”曾伸向东海汲水,如玉帝没有及时发现,海水就会被汲干。后为镇住龙舌,就在这前面建了北极殿,供奉北极神,上书“帝德神威”。今当家释妙敬,毕业于福建佛学院,兼任莆田市佛教协会副会长。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石室岩佛道同居有一大亮点,即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玉皇诞辰日,城区成千上万的信众争先恐后前来烧香。俗传玉皇主天庭,掌管“天纲”,位至高无上,故被称“玉皇至尊”。据说谁来点第一炷香将大吉大利,所以一些企业家,往往慷慨捐几十万元钱,争得烧第一炷香;一些信众往往半夜来寺接龙排队,争取临晨点上首批香。由于车水马龙、人山人海,这里山寺真比闹市白天出游还热闹。为维护安全,当地公安派出所连年都特地安排民警上寺维持秩序,确保香客顺意平安无事。凡普通香客,交付统一香金,均可获一对平安灯,故人人皆大欢喜。同日,壶公山凌云殿的玉皇殿更是盛况非凡,因这里被称是莆田境内主祀玉皇的主要宫殿。故连年福清、惠安、港澳台和东南亚的善男信女也多有来此进香,殿前好戏连场,通宵达旦……

      4.华亭龟山寺

      据传这里得道高僧,名无了禅师。他于唐长庆二年(822),来此开山,辟茶园18处,咸通十一年(870),无了又建寺院9座,僧徒达千余人,无了反对僧侣靠募化乞吃寄生,终生以百丈怀海“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名训勉励自己。他独创“亦农亦禅,禅净兼修”的修行法门,一直成僧徒遵行法则。他的偈语“一下锄头一声佛,那有闲光管凡乐?朝朝会得把柄人,谁知其中无一物”,让人印象极深,他圆寂后,法身不坏,有“肉身祖师”之称。

      今当家释禅严法师,仙游枫亭籍,曾被选为莆田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5.东海石梯寺

      据说唐代有个丞相,奉旨平定闽南,班师回朝路过此地,被这里风光所迷,便禀报天子,愿辞官为僧,就在此开山建寺,辟地造田,后人称其为木锄祖师。寺建于唐乾符四年(877),有唐昭宗御赐的“石梯建福禅院”匾额。殿内外有楹联,值得回味:“佛来福地千年在,僧住梯山万古兴”、“化石为梯成怪石,名山有路透灵山”、“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中人”。唐十三道御史朱国步,宋江浙总兵杨光度、明状元柯潜等曾在此读书,传有佳话。

      6.凤凰山月峰寺

      创建于南朝永定二年(558),明朝该寺非常鼎盛,隆庆年间邑人工部尚书康大和重修该寺殿宇。康大和、太子少保周如盘、国师陈经邦、状元林环、探花林文等少时皆曾寄寺内读书,抗倭名将戚继光曾率兵驻本寺内。据《莆田县志》载,南宋景炎元年(1276),宋端宗赵昰(11岁)及其弟赵昺(9岁)随其母杨太后在宰相文天祥、陈文龙、大臣张世杰、陆秀夫保驾下驻跸月峰寺,筹划抗元之策。这里的济公殿,当家介绍是奉祀明开法师:该寺的明开法师曾苦心修行,为民治病达3万多人次,治好不少奇难病症,分文不收,很受海内外患者好评。从此,明开法师便成了有口皆碑的“活济公”。于是一些善男信女筹资建了这济公殿,以铭记该法师之德。 

      涵江区

      1.涵江国欢寺

      原名延福院,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报请朝廷赐额,适逢王审知长孙王昶出生,于是赐额国欢院,寓王孙出世,举国皆欢之意。后这地名就称国欢,今国欢镇命名也由此而来。

      该寺始建于唐中和元年(881),由闽中高僧妙应禅师与其本寂兄弟献住宅建寺,多次兴废。明嘉靖年间,该寺被日本海盗倭寇烧毁。明万历四十年(1612),僧人如忍和黄起龙一道,重修佛殿和藏经阁,并抄来一部经书,藏于藏经阁。清康熙八年(1659),该寺又修葺一新,并于主殿屋檐下,藏有两枚刻有“太平天国”字迹的木制钱币;保留有原国民党福建省省长、立法院副院长、国府主席林森,清光绪二十年进士、监察御史江春霖,清光绪甲辰年(1904)翰林、兴郡中学堂监督(莆一中校长)张琴等名人书写的楹联。

      2.涵江囊山寺

      系莆阳四大丛林之一,现已成福建14座全国重点保护寺庙之一。该寺于唐中和元年(881)创建,唐光启二年(886),闽王王审知皈依妙应法师,为庆祝其母寿诞,将该寺扩建,并奏请朝廷,赐名“慈寿禅寺”匾额。明宣德八年(1433)增建斋房300间,嘉靖年间,该寺被倭寇焚毁。开山祖师释妙应(820—898),姓黄、名文矩,字子薰,荔城人,法名涅盘,据说其有时坐禅岩洞,数日不食,有时裸卧石上,任蚊虫叮咬;其出行时有两只训虎跟随,因而人称“伏虎祖师”。他圆寂后,葬于法堂的塔中。宋太祖乾德二年(964),朝廷赐庄田20顷为寺产。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寺被火毁,至元二十六年住持深公重建。

      “妙应”一词本是佛教术语,意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妙力感应或应现,其闻名遐迩,清末以来更是扬名海内外。该寺山门正中墙上“囊山慈寿寺”巨字题额,系现代世界华僧会副会长释寂晃法师所书,可谓名山妙笔,相得益彰。

      3.江口官庄鼓峰涌源寺

      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这里原是一座观音亭,清文宗咸丰九年(1859)章详法师从福清灵石寺来此,驻钖开山,改为今名,他数十年中,只穿一件海青色布衲,苦行经营,十方募化,以其渊博的佛学,坚定的道行,感动善信捐舍,终于建成时称莆阳的第五大丛林。据说其开法,众流皈仰,宗风大振,先后受剃度的法嗣72人,为“仁”字辈的就有72人,至今成为丛林佳话。

      4.宁海桥北岸吉祥寺

      元元统二年,龟洋寺僧越浦来此架海为桥,即建该寺,故有“先有吉祥寺,后有宁海桥”之说传世。当年越浦率众僧四处化缘,倡建宁海桥,建桥需大量物资,但也有不轨之徒乘机偷窃建材。为此,越浦大师就在桥北创建吉祥寺,住持督造大桥。据说越浦蘸海水泡沫在寺中正殿前檐下的方形石柱上书联:“入吾门不穷,出吾门不富。舍我者必昌,盗我者必殃”。其时人们受大师精神所感动,纷纷捐资投劳,偷窃者也再不敢妄为。宁海桥终于建成,现为全国重点文物,其传说就是对寺僧为民造桥的讴歌。该寺殿的石塔,修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被称为“开山塔”,就是对越浦禅师的纪念。

      5.大洋坝头村带雾寺

      建于宋绍兴元年(1131),迄今已有900年,该寺时常云雾缭绕,仿佛帽子戴于山头、故也称带云寺、大帽寺。经元、明、清等多次翻修,至今仍保存一些古物。因寺处深山,自1948年起,福清、莆田、永泰三县地下党经常在此活动,当时闽中游击队副政委林汝楠等曾在寺内指挥游击队与敌奋战,取得胜利,故带雾寺也有光荣一页。??

      秀屿区

      1.英田前埔塔山福慧寺

      这里山由众多天然奇岩巨石叠成,形似灯塔,俗称塔山。1986年,当地村民自发众功协力建起寺群和双塔,造有凤云宫、三宝殿、七星宫、观音殿、妈亲宫等十几座,形成多教一体的综合性特色。

      福慧寺可谓佛道的新鲜事物,这里又靠近人口大镇埭头闹街,故也是乡民茶余饭后登山观光休闲散步的好地方。

      该寺原住持陈文对,曾几十年如一日,专以青草药、针灸,为民医病,祛病强身、消灾化厄,不收诊费或微收药费,深受好评。

      2.大蚶山北部天花圣寺

      该寺地处群山之中,这里石峰棋布,奇岩林立,石书成排,石像逼真,如龟如兽如莲花,多姿多彩,韵味无穷,堪称游览胜景。

      1985年,附近乡民自发来此建寺。据说,鹅头村吴家女子林亚送受佛祖指点,亲自扎根山上,苦心经营,多方联系,带动村民26户,一起来此白手起家,感天动地,得到澳大利亚悉尼侨胞林氏先生和新加坡侨胞林金洪先生等捐助,历经十余载,终建成殿宇九座,供奉玉皇、弥勒、释迦、观音和民族英雄杨家将、乡贤林龙江等先贤,形成了释、儒、道多位一体的新千年、新路线、新功业等“五新”特点。

      2001年8月,原莆田县人民政府以莆荔字140号文件下发,核定该天花圣寺四周1.54平方公里山水面积为该寺旅游资源保护区,这给信众和村民以极大鼓舞。

      北岸

      贤良港祖祠

      这祖祠初建于宋代,供奉妈祖林默,系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处海上有一方形块石,俗称“妈祖印”,海浪再高再大,“妈祖印”也淹不了。该贤良港为林默出生地,她生前行善济世,助困救难,其升天(逝)后护国庇民,故百姓尊之为妈祖。传说明嘉靖年间,倭寇入犯,村民成批被杀害,村舍尽毁,“独祠不坏”。

      该祖祠门上正中的横楣“神昭海表”,为明雍正皇帝手书;左右门上横楣“海上安澜”,为嘉庆帝手书,“泽罩海宇”为道光帝手书;“恬波利运”为咸丰帝手书;“与天同功”,为光绪帝手书。

      历代朝廷封诰妈祖始于宋朝宣和五年(1123),即妈祖羽化后135年,自此宋有徽宗、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六帝,先后十六次封诰妈祖,封号从“顺济夫人”至“灵惠显济嘉应善庆妃”,级别从“夫人”提高到“妃”。元朝有世祖、成宗、仁宗、文宗、顺帝五帝,先后六次封诰妈祖,封号从人间的“妃”升为“天妃”。明朝有太祖、成祖、毅宗三帝,先后三次封诰妈祖,封号再提升至“仙”。清朝有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六帝,先后十五次封诰妈祖,其中仅咸丰在朝就封五次,封号又从“仙妃”升为“天后”。民国政府封其为“林孝女”。

      如今,新时代,大陆誉妈祖为“海峡和平女神”,而祖国的宝岛台湾誉其为“海神”,台湾的大小妈祖庙有1千多座,信众逾千万人之多。??

      湄洲岛

      湄洲岛妈祖祖庙

      该祖庙已成为福建省的十大名片之一。这里是妈祖信仰和妈祖文化的发祥地,是世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两亿多信众、五千多座妈祖庙的中央祖庙。

      该祖庙正殿名“太子殿”,是当年福建总督姚启圣所建,当时姚总督启程要往台湾颁布圣旨前,海上刮起逆风,俗称“不吉利”,于是姚总督就到湄洲岛朝拜妈祖,祈求护航,然后启程时,果然风向转变了,他们一航风顺完成使命。回返后,姚总督心怀感恩之情,就着力修建了钟鼓楼并扩建了正殿。其名声大升,被朝廷封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于是,人们为纪念姚总督,就把正殿称为“太子殿”。殿中有“郑和下西洋化险为夷,施琅平海候风赐泉”等妈祖故事的壁画。因他们先后出航前,都特地来祭妈祖,皆虔诚之至。

      该祖庙初建于宋,据文献史书载,祖庙几经修建,其中郑和、施琅等史上名人均力主扩建,于是日臻雄伟壮观。

      改革开放后,祖庙修建从山门往上走到天后宫共有323级台阶,寓意妈祖的生日3月23日。仪门正中悬挂“圣旨”竖匾,象征妈祖曾受历代帝王褒封。1990年,于妈祖公园塑造的妈祖石雕像,高14.35米,用365块花岗岩雕砌而成,象征妈祖一年365天,天天保庇着14.35平方公里湄洲大地居民平安幸福,可谓匠心独运。

      经精心修建,这里妈祖城、影视城规模宏大,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恰似“海上龙宫”。正如清代晋江籍进士庄俊元诗云:“宋代神灵播,湄洲圣迹彰,至今沧海上,无处不馨香”。

      尤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日”,所有信众几乎都要到妈祖庙、妈祖宫烧香、烧贡银。这一日,湄洲祖庙连年都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四方香客前来参加,数以万计,热闹空前。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多年来,每年来祖庙朝圣的海内外信众游客均超过百万人次。

      ……

      总之,千百年的实践出真知,俗云“不受磨炼不成佛”“举头三尺有神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者昌,失道者亡”“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地私心,神目如电”“正气能驱魅,无私可服神”等等民谚俗语皆是人们实践经验、智慧结晶,故值得回味、温故知新。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