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仙游侨胞:兴学育才 卫国保国

    仙游侨胞:兴学育才 卫国保国

      崇文重教,兴学育才。仙游籍华侨华人经受长期的乡土传统文化和道德氛围的熏陶,在事业成就的同时,不忘发展公益事业,重视办学兴医,弘扬中华文化,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民国 20 年,旅居印尼的仙游籍华人创办仙侨学校,接收华侨华人子女攻读汉语。民国 36 年又创办侨光中小学学校。1957 年扩建校舍,建成一座由幼儿园到高中的完全中小学学校。校内设备齐全,每年容纳师生 4000 人左右。同时,创办中华医院为当地华人服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马来西亚诗巫兴化芭的华侨华人与当地乡人共同努力,先后兴办了 2所中学、5 所小学、3 所幼儿园、1 所诊所、5 所礼堂。

      旅居马来西亚霹雳州金宝的华侨创办培元中小学,特地回乡聘请学者刘思聘任该校校长。从初办时仅设初中一年级一个班、32人学生,发展到 1969 年具有高、初中 37 个班 1500多人学生。校内设备齐全,拥有科学馆、图书馆和天文台等。1955 年,枫亭籍华侨蔡贵和侨领陈嘉庚倾资在马来西亚创办南洋 大学,并出任董事会董事长。

      马来西亚各地的兴安会馆发动华侨华人捐募资金,实行奖学金基金制度,发放贷学金或大学单项无偿奖助学金,扶助家境清贫的学生就读。

      同时,仙游籍华侨华人还把家乡的优秀文化带出家门,远播重洋。据有关资料记载,莆仙戏早 在1916 年就在新马演出。上个世纪 50 年代,旅居印度尼西亚的华侨华人组织莆仙戏剧团,演出 《木兰从军》、《团圆之后》、《三娘教子》、《梁山伯与祝英台》、《仙姑弄》等传统剧目 ,还组织“十音班”,开展孝亲敬老会、新春联欢会、中秋晚会、圣诞节舞会、同乡野餐会等,为佳节增添欢乐气氛。旅居东南亚的许多仙游籍华侨华人常常举办“福莆仙名家书画展览”,展出仙游画家李霞、李耕、黄曦、陈薰、陈毓和、蒋金读、李朴、孙仁英等名家作品,有的华侨还出资在日本、香港出版仙游画家的作品画册、年历,广为发行。在一些重要节日,仙游籍华侨华人还举行各项球类比赛、书法绘画比赛,编印发行兴化文献、纪念特刊。

      卫国保国,同仇敌忾。

      仙游籍华侨华人怀有强烈的民族正义感和爱国爱乡的情怀,虽然身居国外,却时刻关心祖国的命运与前途。

      1927 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内的一些革命志士转移到南洋各地开展革命斗争,许多华侨从各方面给予帮助。如旅居新加坡的王汇东为转移到新加坡的许或青不遗余力地帮助找工作,安置住宿。

      抗日战争爆发后,旅居南洋诸岛的仙游籍华侨华人积极行动,以各种方式支援抗战。

      经济支援是华侨支援抗战的一种主要形式。抗战期间,枫亭籍华侨蔡贵和侨领陈嘉庚等爱国华侨一道倡议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救亡难民总会”。

      在“南洋总会”的号召下,南洋爱国华侨开展捐款活动,出现了“风起云涌、山呼海啸”的抗日热潮。侨胞通过特别捐、货物捐、娱乐捐和义卖、义演、购公债等多种形式的捐款筹款来支援祖国人民抗日救国。侨胞们将每年例行宴会的筵席费用改为赈款,将生丧、寿诞、婚礼等铺张行为一律改为从简,节省费用支援国难。1940 年期间,仙溪华侨总会便募款 9.5 万银元,寄往仙游县华侨协会,作为救济难民的费用。仙游籍华侨还积极参加新马华侨发起的援助八路军、新四军、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鲁 迅艺 术学 院的 捐款。如华侨张元豹在马来西亚期间,自身收入微薄,却能踊跃捐款,并积极投入筹款 支援 延安 抗日 活动。

      同时,仙游籍华侨华人利用报刊大造抗日救亡舆论,支援抗战。当时,在马来西亚就有华侨创办的《南洋商报》、《星洲日报》、《总汇新报》、《星中日报》、《中华晨报》、《光华日报》、《槟城新报》、《现代日报》、《星槟日报》等华文报纸,积极团结文化界的着名人士,利用《星洲日报、《南阳日报》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和鼓动。华侨张元豹在担任《星洲日报》驻吡叻州特约记者时,因撰文宣传抗日主张遭日寇逮捕,病逝狱中。

      此外,仙游籍华侨还纷纷弃商从戎,回国参加祖国抗战。如在新马的张兆汉、许或青、蔡圆等爱国青年,便是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相继回国,参加了新四军,浴血奋战在抗日战场上。许多仙游籍华侨华人对从事抗日的地下工作人员给予多方支持,积极帮助解决生活困难、提供信息资料。华侨王丰太、严宗聘因支持抗日而壮烈牺牲。

      (摘自仙游文史资料港澳台专辑 张德成整理)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