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旅游>镇海堤外东甲塔

    镇海堤外东甲塔

      东甲塔(俗称塔仔塔),位于荔城区黄石镇东甲村境内,离东甲自然村约7海里,石塔建在一片石滩上,石滩的正中突兀隆起如阜陵,石塔高出海平线,当海潮涨潮时,石塔只剩下三分之一露出水面,故被称为“塔仔”。

      据明《林子本行实录》载:万历十三年乙酉二月(1585)教主(林龙江)以兴化形胜,北九华山而西紫帽,南则有壶山,独东滨巨海,风煞驶甚,议建三塔以补之,一镇赤屿,一镇岩沁,一镇宁海,不惟旋风收煞,关锁水神,而合郡文星,以此超露矣,举门人大参林公应节,节推陈公绅主其事,有命朱有开、陈光显、僧云章、僧明丰、僧法从、道士郭绍喜、陈君严、郑而清等,毕效其劳。是秋,赤屿塔成(即今东甲塔建成)附近居民咸称有大利益。东甲塔的建塔工程之艰巨(海上作业)、工期之短暂(从乙酉二月议建到是秋赤屿塔成,不过半年时,其中扣除大潮、涨潮、台风暴雨无法作业停工的时间外,实际工期不足三个月)、效益之明显(镇风锁水),这与东甲村民的广众参与和辛勤劳作分不开。

      明嘉靖年间,倭寇祸莆骤起,东甲村百姓身受其害,据黄廷用《少村漫稿·贺涂藩伯任斋先生布政使涂泽民督修堤事竣序》载:“自乙卯(嘉靖卅四年),倭奴入寇决堤(东甲镇海堤)田不可耕,耕不得以偿种”。(黄廷用,明嘉靖十四年进士,官终工部侍郎,被倭寇拘禁五个月,目睹身受倭寇罪行)倭寇祸莆时不但劫杀东甲人民,而且破坏镇海堤,林龙江捐巨款,济难民,命门徒收尸火化,以礼葬魂,现东甲村青山祠前有一地名叫“七墩”,就是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林龙江命门徒朱惠虚等人收尸埋骨之处(七个大墓墩)。故此东甲人对林龙江感恩戴德,崇敬至极。

      东甲的木帆船海上运输始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海禁渐开后,至明万历十三年(1585)林龙江建塔时,东甲的海业运输业已初见端倪,熟悉水性的弄潮儿及善于海上作业的能手大有人在,当得知林龙江建塔的喜讯时,户户出钱出力,人人参与劳动,石船应运而生,东甲人成为建塔的骨干和主力军。

      林龙江在当时建塔的目的有二个,一是“收煞旋风”,二是“关锁水神”。从风力风向上看,我省沿海多为东南风,八月大潮风大浪高,受害最严重者当为东甲镇海堤,建塔后“旋风收煞”,风浪大为削弱,塔外巨浪滔天,塔内风平浪静。从水流流速上看,东甲塔的建立担当了缓冲作用,藉以制住港口涨潮(流西讯)退潮(流东汛)时汹涌澎湃湍急的海潮流量,达到“关锁水神”的目的,使三江口港及东甲镇海堤外形成一个水平浪静的停泊坞(木帆船、石船、渔船大量停泊在镇海堤外滩),这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东甲塔为石建仿楼阁式,空心,五级四方形,塔高约15米,塔底宽约4平方米,塔外底宽约16平方米,自第一层至第五层每层塔身向内收进约70厘米,形成上小下大的尖形塔形,塔基底盘砌用大而厚的规格石三层,长×宽约为36平方米,据传底盘为铁、铜和鼎梨砂等合成熔体浇铸,在小讯落潮退尽后,底盘可全面暴露在阳光之下,闪耀发光,反射锃亮,煞有刺目的情景,石塔每层塔檐都有拱石伸出约30厘米砌成塔檐翘角,整个塔形显得古朴、典雅、牢固、大方。除第一层东向开一石门,石门阔约80厘米,高约1.5米,厚约1米外,其余五层四向计置石雕佛像二十尊,现仅存一尊,其余十九尊石雕佛像皆被人盗走。

      东甲塔在当时是为“镇风”和“锁水”而建,而今成为引导船只出入三江口的古代航标,建塔至今已有410多年历史,历经1604年八级大地震而巍然不动,至今仍然屹立在海天之间,俯看涛生涛灭,仰望高起高飞,抚慰着波中浪里的过往船只。东甲塔忠于职守,400多年如一日,始终在守望烟波浩渺的兴化湾,发挥其导航指津的功能,算是古代航标建筑的一个奇迹。

      明代在东甲塔的北面鳌山村建有雁阵塔。东甲塔与雁阵塔遥遥相对,一南一北看守着木兰溪入海口。可惜雁阵塔在抗战期间被毁,东甲塔的塔边塔角也被日本飞机轰炸,现塔角残缺不全,成为日本侵略者侵华的历史实物见证之一。陈茂兴

      黄石东甲塔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