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在仙游龙华寺体验尼僧生活

    在仙游龙华寺体验尼僧生活

     在千年古刹里,报恩双塔旁,有一女子佛学院。尼僧们有着怎样的“世外生活”呢?

    记者叩开仙游龙华寺的大门,体验尼僧生活——  

    古佛青灯苦行尼

    点击查看原图

      住持宏玉法师盘坐在椅子上吃午饭,一手托砵如龙含珠,一手拿勺如凤点头,动作十分优雅。

    点击查看原图

      一位受过戒的年方23岁的比丘尼独自一人在藏经阁中看经书。

    点击查看原图

      尼僧们吃过午饭后要回自己堂口做杂事。

      这天凌晨3点半,我从市区驱车前往仙游。凌晨近4点到达龙华寺时,天空仍是一片漆黑,我叩开了寺院大门,住持宏玉法师接待了我。

      寺院里的路灯还亮着,我在宏玉法师的带领下,顺着寺门旁的石板小道一直往里走,大雄宝殿里的烛灯仍在闪动着,耳边只听见阵阵的虫鸣声,周围一片幽静。我从口袋里掏出手机,调成静音模式,生怕破坏了这般宁静。

      “咚—咚—咚—”此时,寺里的晨钟响起,钟声在幽静中显得格外清澈,一声一声沁人心脾。在院中间,我看见一位尼僧左手拿着一块木板,右手拿着一根木棍,不断敲击着,嘴里还在默念着什么,向尼僧们居住的客堂走去。宏玉法师告诉我,那尼僧是在打板,是起床的意思。不一会儿,尼僧们便穿戴整齐,走出了房门。宏玉法师递给了我一本经书,并安排我静静地跟在几位小尼僧后面。

      凌晨4点半,尼僧们齐聚在菩提苑的法堂里,开始早课。她们分站在两边,宏玉法师站在正中央,上香礼佛后,由一位尼僧轻敲木鱼,另一位则带头领诵。在闪动的烛光中,她们闭目诵经。我翻开经书,本想跟着她们一起小声诵读,但经书上有不少我看不懂的繁体字,完全跟不上她们的节奏,生怕与她们格格不入,打扰了她们,只好作罢。我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这清雅、悠扬的梵音。

      不知过了多久,尼僧们停止诵经,她们席地盘膝而坐。一旁的居士告诉我,她们每天早上除了诵经外,还要打坐半个小时,之后再用双手摩挲于头皮间,练上10分钟的“达摩洗髓功”。早课后,宏玉法师告诉我,尼僧们必须在短时间内把这些经书全背下来,铭记在心,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佛陀的教诲。

      吃过早饭,我跟着小尼僧一起去寺里打扫完卫生后,便开始早上的课程。趁法师讲课前,我看了一眼课程表,整个星期,她们的课程被安排得满满的,有佛学、世间学、书画课等等。“学苑的修学宗旨是以觉悟为标,以华严为导,以戒律为行,以净土为归。”宏玉法师说道。

      和普通学校一样,佛学院里也分班级,有小众班、式叉尼班、比丘尼班等8个班,还有每周日对外讲课的居士学习班。在普通学校里,除了班级外,还有年段,而在佛学院里则称为“部”,有基础部、戒学部、定学部、慧学部和专修部五大部。住持告诉我,按照学苑里规划的,要完成修学至少也要25年左右。

      我被安排在小尼僧们所在的基础部里修学。宏玉法师告诉我,基础部即小众部,全都是沙弥尼和小居士。她们主要以培福执劳为主,完成定量的功课为辅,学习为补,处于营造法器阶段,仅在这个部就需要4年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她们要熟背并悟透《朝暮课》、《威仪门》及《华严三品》,每年还要拜10万次佛。

      我翻开《威仪门》看了起来,由于繁体字多,看起来很吃力,更别提背诵了。加上从未这么早起,不一会儿,我就犯困,哈欠一个接一个。为了不影响旁人,我赶忙强打精神,睁大双眼继续看书。宏玉法师见状,走过来轻拍我的肩膀,把我叫出了课堂。我问宏玉法师:“上课这么枯燥无味,尼僧们怎么能坚持下来?”她笑着说:“你是未曾想过认真学习,如果你能品味到经书里的奥秘,那修学就是件令人再快乐不过的事情了!”

      上午10点50分,打板的尼僧从楼梯口走了过来。宏玉法师告诉我,吃午饭的时间到了。由于尼僧们起得早,午饭的时间也提早了些。尼僧们从学苑里排队去吃饭的五观堂,找到各自的位置后,双手合十站立着。这时,宏玉法师站在堂中央的佛像前行礼念经,尼僧们也开始唱了起来。经声绕到空大的堂顶形成了回音,我虽然听不懂她们唱的是什么,但却十分庄严、震撼人心。我和几位居士在堂门外等候,其中一位居士告诉我,尼僧们每天在吃饭之前都要念供佛的经,意思是让佛先吃,表示对佛的尊重。

      念完经后,宏玉法师坐在佛像后的台上,尼僧们也从餐桌下的抽屉里拿出一个暗红色的砵盒,并用双手从里面端出了砵、碗,把砵布放在餐桌的右前方,再把木勺和筷子轻放在砵布上,动作十分轻柔,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最后,她们从盒子里取出一块餐巾折挂在胸前。居士告诉我,这就像我们吃西餐一样,怕菜汁溅脏了僧服。都准备好后,她们脱掉鞋子,盘腿坐在长椅上,开始打坐。我跟着居士一起进入堂中,坐在了最后面的位置上。行堂的尼僧和义工们端着大铁盆走进来分饭菜。最前面的尼僧则径直走到宏玉法师餐台边,端跪着盛饭菜。尼僧们一手托着砵,像龙头含珠一样,一手拿起木勺,轻轻地从砵里舀出饭菜来,像凤点头,动作十分优雅。我也学着她们的样子,把碗托在手中吃了起来。

      一位居士告诉我,食存五观,这时候打坐叫坐观想,尼僧们要在心中想着这顿饭来之不易,想着自己的德行仍不够,告诫自己饭菜再好吃也不能贪心,同时也告诫自己饭菜再难吃也不能不高兴,更要想进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修行,成就道业。

      食无言,寝无语。在她们吃饭时,行堂的尼僧和义工会不断地端着各种菜在餐桌间走动,用眼神询问她们是否要添菜。添菜时也是有讲究的。当行堂的尼僧端着菜走来时,需要添干菜的尼僧就会把砵放在桌前,用筷子竖在砵中;需要汤时,就把筷子横在砵上就可以;需要多少饭菜则用筷子在砵中间轻划就可以。整顿饭下来,我听不见咀嚼饭菜时发出的响声,也不敢从口袋里拿出手机来边吃饭边玩。吃完后,尼僧们从抽屉里端出一盆水倒在砵里,用砵刷按顺时针方向轻刷,再把水倒回盆里,擦干砵碗后放回砵盒里,一顿午饭吃完了。

      该寺一直有过午不食的戒律。“修道人是要开智慧的,不能饮食过度,脑满肥肠不利于修道,就像古时的读书人一样,只能吃一笔筒的饭。”宏玉法师说道。

      晚上9点半,跟着她们做完晚课后回客堂,我的肚子就开始咕噜叫了起来。一直有夜宵习惯的我哪里顶得住这近19个小时不进食的苦。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想着城里的美食,不禁咽了咽口水。

      宏玉法师告诉我,龙华寺目前有15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尼僧,她们之前的生活习惯各不一样,为了更好地管理她们,就必须持金钱戒、过午不食和不带手机等戒律。学戒律阶段是最痛苦的,在她还是小居士时,就差点犯了戒规。

      “刚入佛门时,每天凌晨3点就得起床,觉得不适应,十分痛苦。”1969年出生的宏玉法师原是湖北恩施一所重点高中的优秀教师,1997年在五台山出家,入佛门修行。“上初中时我就在思考人为什么而活?工作多年后的我仍没想明白,那时我的衣食虽然无忧,但我活得并不快乐。”她说,其实出家人和常人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追求不同罢了。她追求的是智慧,不追求名利,讲求真正意义上的解脱。“这17年里,我一共就2套僧服,破了补补就能穿”。说话间,她掀起袈裟,露出了满是补丁的裤子。

      “出家之前,我对世事看得很淡,出家后我却看透了,这时的我很快乐。接下来,我的目标是把世间觉悟透。这就好比孩子学认知一样,不认识一种东西时,别人告诉你,你知道后是‘浅悟’,之后知道这东西的用处、好处后,就是更深一层的悟。”住持举了个简单易懂的例子给我听。

      她说,佛门之人是要一辈子修行的。而常人只要用心就是修行,时刻看住自己的心,守本分就是大修行。 蔡 玲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